初次創業損失養魚700萬後,他如何翻身?

他叫易崇良,曾經是一名國企職員,一個月拿著幾千元工資循規蹈矩的工作;他叫蔣開均,曾經是一個普通的養殖戶,一天的任務不過是看護好一口小池塘裡的魚兒;他叫杜宜平,曾經10幾年如一日的在外地建築工地做搬磚工人。他們雖都是重慶人,但以前的身份卻迥異,而他們現在有一個共同的稱呼,那就是千萬級種養殖企業的負責人。究竟是什麼“魔力”使他們的身份發生如此巨大轉變?他們創業的成功“秘籍”又在何處?

起死回生 不按套路“出牌”

易崇良,今年55歲,早前在國企工作,每日按部就班的做事,令他感到生活乏味。於是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下海經商。第一次創業是投資有關環保材料項目,可因缺乏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終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創業是恰逢萬州區武陵鎮黃金村招商農業項目,本就是農民出身的他,經歷首創失敗後,重操老本行會一帆風順嗎?

2012年,他帶領工人日夜開荒整地,建水渠,修便道,他自選的20萬棵桂圓小樹苗終於落地。起初,他按照沿海方法種植,不料重慶入夏後,高溫日曬,樹苗乾死一批;冬季低溫霜凍,冷死一批,價值千萬的樹苗還沒結果就已付諸東流。

“土地荒了,我心更慌。”易崇良回憶道,那時,他到處找人尋求“起死回生”的法子。最後,2013年,在中國農科院推薦下,他重新引進6個桂圓品種,同時從四川瀘州買回2萬棵大樹進行嫁接。為了培育健康果樹,易崇良又請來農業服務單位,在農業專家指導下,根據土壤成分含量的多少,對基地裡的果樹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不同節氣,利用科學管護方法,對果樹修枝整形、保溫防凍、治理病蟲害等。現在,他把每棵樹的產量控制在100斤左右,因為這樣測出的桂圓甜度和外型才最佳。

生產難關度過,而接下來易崇良的銷售模式卻讓大家摸不著頭腦。桂圓樹結果後,他沒急著張羅找經銷商,反而將當年結下的6萬斤桂圓中,拿出4萬斤打包裝箱,先後送到重慶、四川、貴州等省市近1000餘家企業,免費供其品嚐。“這些企業大多效益出眾、規模較大。與其臨時被動找市場,不如耐心培養客戶群。”易崇良分析道。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在贈送的企業中,有上百家企業要求提前訂購果樹。原來這是繼免費“送禮”之後,易崇良銷售套路的第二招——訂購果樹。

易崇良解釋,按照協議,每家企業支付1000元/棵的費用,就可獲得該果樹採摘權,同時他們承諾每棵果樹的產量在50-100斤左右。截止目前,這種預售方式,換來200餘家企業合作,3千多棵果樹提前預定。

今後,易崇良還計劃引入文化產業、加工廠,實現桂圓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銷售方式除預售外,他將藉助“互聯網+”進行線上購買,線下會藉助採摘遊和各大商超進行商品展示。如今,該企業年收入達千萬元。他表示,作為企業董事長,他會繼續帶領員工打破傳統銷售方式,摸索新的消費模式。

創業兩次失敗,看蔣開均如何化解?

2013年以前,蔣開均一直守著他那口小池塘裡的娃娃魚,夜以繼日的工作,然而並沒為他換來更多的收入。一次,從朋友那得知,有一種三倍體虹鱒魚的利潤可達50%。而由於三倍體虹鱒魚屬於冷水魚,對水質、水溫、水量要求極高,尤其水溫不能超過22度,不然它們會快速死亡。因此,他花費了一年時間,翻遍了城裡城外的水源。

在2014年,春節期間,他終於找到了合適水域——侯家溪。當時河道還是U形,後來他打通河道,建立300多畝地,400多口池子,將二十多年外出打工攢得4千萬元,幾乎傾盡於此。

“2015年初,因為投入極大,想盡快出成效,所以邊改河道邊修魚池,建了大半便投放了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可操之過急,沒來得及修防洪壩,夏天的一場大雨,導致魚池發了洪水,最後僅留下兩桶魚,使他損失了700多萬元。

這場洪水雖沖走了三倍體虹鱒魚,卻帶來了這條河獨有的裂腹魚。裂腹魚也是一種冷水魚,且他的魚池能大規模養殖。他介紹道,這種魚當地產量少,而且只有當地產,在漲大水時,才方便打撈。他恰巧憑藉那年的幾十萬斤裂腹魚,成功避免虹鱒魚的“滅頂之災”,收穫了幾百萬元收益。

完善防洪壩後,他再次購買來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他每天親自到魚場餵魚。2016年夏天,養了一年的虹鱒魚已長到7、8斤一條,至2017年底就能出售。可重慶高溫天氣這個埋伏已久的禍根,最終還是爆發了。

2016年7、8月份,開州高溫天氣持續了19天,面對高溫出現時,魚場的水溫在1天內就超過了22度。“前兩天,虹鱒魚還能挺一挺。可當時一度6、7天不下雨,侯家溪河底幾乎都露出來了,水量一變小,水溫瘋狂上飆。一週時間,20萬尾虹鱒魚全被熱死,這一下又讓我虧損200多萬元。”蔣開均說。

那段時間,他整天繞著池子一圈圈轉悠,思考著怎麼克服高溫?一次,他開車到魚場上游辦事,看到上游水量比下游大很多,瞭解後得知,這裡有蓄水發電的水電站。他靈機一轉,“水溫升高,再蓄水,不就能緩解升溫問題。”

不久後,蔣開均集資又花費300多萬,在魚場上游修起蓄水壩。解決了高溫隱患,他第三次買回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養了起來。同時由於前後砸進6千萬養這魚,為降低風險,他還養殖一些稍耐高溫的冷水魚魚種,來平衡收支。今年,他至少有80萬斤這樣的三倍體虹鱒魚出售,給該企業帶來3000萬元的收入。

抓住時機 糞汙化寶變“循環經濟”

和前兩位企業家不同的是,杜宜平是種養殖項目齊抓。

早前,杜宜平徘徊於廣東省各建築工程中打工,搬磚等苦活都幹,一年下來才賺10萬元。十幾年後,身體倍感疲態,他決定返回老家墊江縣。當時他發現重慶農業發展前景不錯,於是開始琢磨農業項目,這一干就是18年。

公司起步時,和其他種養殖企業運作並無區別。十年後,他慢慢感覺到,公司運營越發吃力,再如此下去,只能倒閉。杜宜平算了這樣一筆賬:他養了650多頭肉牛,一年需要2000噸飼料,到市場上統一購買一噸飼料需花費420元。而一頭牛每天生產糞汙20多公斤,一天人工清理費的數字也是不敢想象。加之,他還種植了600多畝榨菜和少部分玉米、秸稈,按千畝計算,他化肥一年需1500噸,化肥市場價是每噸800元。

那些年,這些數據每天折磨他難以入眠,後來,環保政策的出臺,讓他壓力倍增的同時,卻為他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2016年,他將自家的玉米和秸稈打碎混合,按一定比例當做青貯飼料,現在青貯飼料能基本滿足肉牛飼料問題。至於肉牛產出的糞汙,會通過雨汙分流和乾溼分離技術,每年生產出一千多噸幹糞有機肥和無法計量噸數的牛沼液。

“我用400噸幹糞當蔬菜底肥,另外600多噸出售,一噸現價110元,每年我會收入近7萬元;以前一年要買40噸的有機肥,現市場價一噸需2600元,現用牛沼液還田。總體算下來這種循環利用方式,我一年一共可節省100多萬元。”杜宜平笑著說,因為抓住環保政策推行的時機,目前,他已與10多個農業企業建立固定的合作關係,以銷售幹糞和牛沼液。

他除了養牛,還養了一百畝魚,一畝能產兩千斤魚。然而杜宜平不是用閉塞的池塘養殖,而是採用流水養魚方式。他認為,思路同循環利用相似,一方面可以節約水源,減少開銷,另一方面不會汙染水質。

如今,他的生態園內建起8個田間沼液存儲池,每一個均有100立方米,並安接了7000米沼液管網。沼液還田灌溉蔬菜,幹糞製成有機肥供給各農企,沼氣則免費通到附近村民家中,供其做飯。“這種產出、利用、出售、再生產的循環模式,不僅創造出經濟,為他贏得年收入1600多萬元,還環保造福村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