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好文!養鱖魚想實現「零病害」?或許你要從這四個字做起

  每年5-10月,廣東省鱖魚養殖主產區都會大規模暴發流行性疾病,常見病害如指環蟲、車輪蟲病、斜管蟲病、出血病和白肝病等。鱖魚疾病暴發與養殖水體浮游生物總量的降低、生物多樣性下降以及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水質因子超標有關。因此,如何在高密度的鱖魚投放量情況下維持養殖水體水質穩定,成為預防疾病暴發的關鍵因素。

筆者通過定期控制水體鱖魚寄生蟲數量以及定期調水,實現了鱖魚“標粗”和成魚養殖整個培育過程的少發病甚至不發病的目的,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養殖方法

一、基本情況

3口標粗池面積5——10畝,沙土底質,底泥厚度小於15釐米,水深1.5米左右。6口成鱖池塘(其中3口塘為對照組)面積5——10畝,沙土或壤土底質,水深1.8——2.3米。水質清新,進排水方便。鱖魚魚苗和魚種均來自公司同一批次孵化魚苗。

  二、試驗池塘底質管理

養殖前期,冬季排乾塘水,在池塘四周和中央開挖排水溝,四周深、中間淺,充分去除底部水分。如果淤泥過厚,則需要先抽出部分淤泥。待池塘水排幹後,曝曬30天左右至池塘龜裂。對老塘及池塘底泥偏酸(pH<6.5)的池塘,要用生石灰進行鹼化處理。採用農用機械或者人工對塘泥進行翻耕,使生石灰和土壤混合均勻。池塘進水前,採用農用機械或者人工將土壤耙平壓實。在養殖中後期定期潑灑底質改良劑改底,保持底部穩定。

在養殖期間,水質調節主要採取如下辦法:

1、在鱖魚養殖早期階段,由於營養物質輸入少,水體中氮元素較為缺乏,通過勤施用氮肥來增加水體氮素的含量;到養殖中後期,大量含氮廢物的排放,水體中碳元素相對不足,定期向水體補充碳元素,主要採用米糠或葡萄糖來補碳。

2、在水體中安裝人工水草(由直徑小於50微米的聚丙烯纖維構成厚度為1——3毫米的布狀物),其表面附著有生物材料層,可為水體有益細菌和浮游生物提供附著基,增加水處理表面積,見圖1、圖2。每畝佈置5——7個為宜。

技術好文!養鱖魚想實現“零病害”?或許你要從這四個字做起

圖1:人工水草在池塘中佈置效果

技術好文!養鱖魚想實現“零病害”?或許你要從這四個字做起

圖2:附著藻類的人工水草

3、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調水,尤其是在高溫季節,每隔10——15天就要潑灑一次光合細菌或芽孢桿菌製劑,補充水體中有益菌數量。

4、根據鱖魚喜好微流水且水質清新的水體環境,勤開增氧機,保持水體溶解氧充足。同時pH保持在7.0——8.5。每畝放養0.25——0.5千克/尾的鰱、鱅各15——20尾。

三、疾病預防

1、下塘前清塘消毒。使用茶餅和生石灰清塘消毒。每畝0.5米水深水體使用茶餅13千克,先用水浸泡1——2小時,再加上35.5千克生石灰化水混合,全塘潑灑。

2、鱖魚魚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或1%的聚維酮碘消毒。下塘時全池潑灑一次水產用維生素C製劑,減小應激反應。

3、每週隨機起捕若干尾鱖魚,鏡檢一次體表和鰓部,觀察寄生蟲的數量,及時做好寄生蟲防治工作。

4、調查表明,鱖魚下塘10天左右極易暴發車輪蟲或斜管蟲等寄生蟲病,導致成活率急劇下降。因此,根據寄生蟲生長週期和魚體寄生蟲狀況,定期採用茶餅控制寄生蟲數量。

茶餅使用方法:將新鮮的茶餅做成塊狀直接投擲到水體,投擲區儘量遠離增氧機,每畝使用5千克左右,每15天使用一次。茶餅殺蟲須遵循“低劑量緩釋”使用原則。

5、每天早、午、晚3次巡塘,觀察並記錄池水水質、水色、天氣、水溫及魚種的活動和施肥、加水、防病、施藥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實驗結果與分析

  1、鱖魚“標粗”階段疾病的防控效果

3個“標粗”池塘4批次的鱖魚標粗成功率均較高,平均成功率達到72.44%。先鋒基地1號塘第二批次鱖魚苗發生1次車輪蟲感染,導致成活率有所下降,但及時處理後成活率依然較高,其他3批次的鱖魚發病率基本為零。

有調查表明,在不進行任何藥物預防的情況下,鱖魚開口後第3天感染車輪蟲的概率為80%——90%,而網箱中鱖魚苗感染率為100%,而本試驗培育方法主要採取生態預防的措施,將車輪蟲等寄生蟲感染率極大降低,從而提高了成活率。

  2、成魚養殖疾病防治效果

草塘基地養殖管理均按照前面所述方法進行,高橋基地為對照組。草塘基地鱖魚寄生蟲病和出血病發病次數平均分別為1.3次和0.33次,而高橋基地兩種病害發病次數平均為2.6次和0.67次,高橋鱖魚養殖病害發生頻率明顯高於草塘鱖魚養殖基地,由此可知採用生態預防可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6個池塘在鱖魚魚種下塘後一個月內均有寄生蟲病發生,然後不同的處理效果顯示出不同的結果。草塘基地3口池塘在發病後採用中草藥殺蟲,並且在後續的養殖過程中嚴格進行水質管理和疾病預防(前面所述方法),在後續的養殖過程中基本上很少發病,養殖成活率均在85%以上。

而高橋基地3口鱖魚塘在發生寄生蟲病後採用了甲醛或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殺蟲,在後續的養殖過程中寄生蟲病反覆,在多次殺蟲後,導致了鱖魚“白肝病”的暴發(見圖3),造成嚴重減產。

技術好文!養鱖魚想實現“零病害”?或許你要從這四個字做起

圖3:鱖魚”白肝病”

由此可知,在鱖魚養殖過程中注重水質調節以及及時控制寄生蟲的數量,可以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從而減少藥物的使用,提高產量。

討論與分析

鱖魚疾病防治誤區之一是養殖戶一般是有病治病。對常見病害車輪蟲、斜管蟲病等採用硫酸銅和甲醛等化學藥物,經常性使用這兩類藥物,不僅破壞水體生態環境,殺滅有益細菌和藻類,導致肥水困難,也增強蟲害的耐藥性,不利於後續的養殖。因此,選擇溫和的中草藥類殺蟲藥,不僅可以控制寄生蟲和有害菌的數量,藥效消失後的剩餘物還可以起到調節水體的作用。

在鱖魚苗種和成魚兩個階段對寄生蟲的處理方法如下:

1、在苗種階段,鱖魚最大的危害是寄生蟲病,尤其是斜管蟲和車輪蟲病,因此,在生產上要做到及時殺滅或減少寄生蟲的數量,防患於未然。

2、在成魚養殖階段,鱖魚對寄生蟲有較強的抵抗力,一般不會造成大規模的死亡,需要注意的是殺蟲藥物的選擇。另外,疾病的暴發都有一個過程,細菌病和病毒病暴發往往是伴隨著寄生蟲病和水質進一步的惡化而發生。因此,養殖過程中控制寄生蟲的數量,並定期調節水質對疾病預防至關重要。

茶餅中含有茶皂素,是一種溶血性毒素,能夠很好地殺滅水體中的野雜魚、螺螄、蛙卵和水生昆蟲,與鹼性的生石灰配合使用效果更佳。茶餅藥效7——10天后即可完全消失,無殘留,剩餘物是魚非常好的飼料。

本試驗中主要採用茶餅控制寄生蟲的生長,其作用機理有待研究,然而低劑量緩釋性的茶餅製品將在水產養殖中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