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成立60周年|廣西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治理紀略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全區各部門積極響應,努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能源來源、空間載體和構成要素。近年來,廣西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積極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治理,推進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範礦產資源開採,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初步構建起綠色發展、生態和諧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

畫好藍圖:國土空間規劃打頭陣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逐步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為了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原國土資源部的支持指導下,廣西國土資源廳抓好頂層設計,在國土規劃、省級空間規劃以及市級“多規合一”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2014年4月,在“兩區一帶”三個區域性國土規劃編製成果的基礎上,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廣西國土資源廳啟動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規劃》編制工作。

歷時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基本定稿,已上報自治區人民政府。

廣西國土資源規劃院負責人介紹,《規劃》的核心,首先是突出戰略高度,打造“頂層設計”角色,重點體現國家意志、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點戰略部署。其次是順應空間規劃改革趨勢和總體要求,不僅要落實《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目標要求,還要與當前省級空間規劃、“多規合一”的目標任務相銜接。再次是在國土空間分類、分區的基礎上,實施差別化管控措施,增強政府對國土空間的管控能力,引導地方解決在保障和保護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最後,是充分發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優勢,在把“多規合一”空間規劃相關要求融入國土規劃的同時,更應體現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職責方面的指標約束、用途管制、土地綜合整治等要求,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等實施性規劃做好銜接。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廣西國土資源廳對“三區三線”劃定進行了重點研究。

首先,將廣西國土按功能劃分為“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三類空間劃分,是以國土資源現狀為本底,以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為基礎,以100m2×100m2網格為單元,分別開展生態空間適宜性評價、農用地空間適宜性評價和建設開發適宜性評價。在三類評價的基礎上,按照優先保障生態保護和農業生產的原則,將評價成果進行空間疊加分析,結合主體功能定位、區域發展戰略和相關規劃空間管制要求開展國土空間綜合適宜性評價,劃分形成以生態保護、農業發展、城鎮開發為主導功能的三類空間。

其次,在三類空間基礎上,劃定“三條紅線”。其中,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是從國土生態敏感性、國土生態服務重要性以及國土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重要性等方面開展生態重要性評價,結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劃分生態重要性等級。在此基礎上,將生態重要性等級較高的區域劃為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劃定,是先測算城鎮用地規模,主要採用“以人定地”和“以產定地”相結合的方法,測算各縣目標年城鎮建設用地剛性規模,再結合城鎮發展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建設適宜性等因素,通過綜合評價確定各縣城鎮建設用地彈性比例,最終在剛性規模加上預留“白地”,即得到城鎮開發控制規模。在此基礎上,結合建設適宜性評價結果、城鎮發展方向和需求,綜合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的劃定,是在嚴格落實全國國土規劃綱要下達的基本農田任務基礎上,對現狀的基本農田佈局進行優化調整。具體是在農業空間內,從農用地坡度、地類、質量等級、集中連片程度等方面綜合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提取優質農用地,並對其進行分級,將高級別的優質農用地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同時結合考慮其與生態保護、城鎮建設的矛盾衝突,綜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

為了強化了國土空間管控措施,《規劃》以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為“底數”,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底盤”,以三條紅線為“底線”,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構建了國土規劃的空間管控體系,對國土空間實施分區分類管控。

2017年7月26日,《規劃》評審會在南寧召開。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廣西社科院等單位相關專家組成的評審專家組,在聽取規劃編制單位廣西國土資源規劃院對《規劃》主要成果的介紹,以及認真討論和質詢後,認為《規劃》從深度和廣度上已達到相關技術規範要求,在全國層面處於領先水平,一致同意《規劃》通過評審。

重拳整治: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近年來,廣西國土資源廳通過開展礦產資源開發整合、規範採礦權出讓前期工作及審批管理、礦產督察等工作,進一步加強了廣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和礦山環境保護。據統計,全區礦山總數從2010年的5 132個降至2015年的3 272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年報統計),降幅為36.24%,大中型礦山比例從2010年的1.71%提高至2014年的8.4%。

礦山整體數量下降的同時,“小散亂”的非法礦山企業卻不斷出現。2016年11月24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全面啟動。從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中指出的問題以及灕江風景名勝區採石、合浦採石破壞環境等問題看,暴露出廣西礦產資源開發還存在著規劃缺乏前瞻性、礦山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採礦權出讓工作不規範、採礦權批後監管不到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不得力等問題。

猛藥去痾,重典治亂。2017年2月以來,廣西國土資源廳先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露天開採非金屬礦產資源管理的通知》《關於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的實施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砂石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辦法》。

2017年4月,廣西國土資源廳出臺專門方案,對全區生產礦山的出讓、審批、監管等環節進行排查清理,對發現的問題逐一落實整改。同時聯合自治區安全監管局、煤監局,對全區所有煤礦開展超層越界開採專項檢查整治行動,杜絕超層越界開採行為的發生。同年7月,該廳啟動了為期4個月的打擊違法違規勘查開採礦產資源專項行動,取締非法採礦點336家。

在全區各地,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也迅速行動起來。

南寧市在啟動採石場揚塵汙染治理的同時,對城市周邊採石場進行停業整頓和重新佈局,科學劃定集中開採區,將採石場數量由原來的149個縮減至96個。

柳州市明確每個縣僅保留城鄉建設必需的採石場5個,市本級壓縮到16個,確保城市周邊和各類保護區、生態功能區礦業權有序退出。

桂林市率先在全區編制併發布實施《桂林市重點區域採石場規劃》和各縣採石場發展規劃,全市共關閉採石場90家。

此外,廣西國土資源廳還在全區部署開展了區、市、縣三級砂石資源開發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明確礦產資源開採的生態紅線。同時,嚴格砂石資源開採規模准入,推行規模化、集約化開採。未來幾年,廣西砂石礦山將實行100萬噸/年、50萬噸/年、20萬噸/年、10萬噸/年等四種差別化的最低開採條件。到2020年,全區大中型砂石礦山比例將達到12%以上,極大改善建築用石料採石場的“小、散、亂、差”局面。

嚴守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廣西當前正處於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尤為突出,耕地保護工作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十二五”以來,在原國土資源部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佔補平衡制度、創新土地整治實施模式、加大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規範土地復墾管理、積極推進非農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建立自治區和市兩級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市場、探索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等重要舉措,廣西初步形成了“管控、建設、激勵”並重的耕地保護體系,耕地保護工作制度化、科學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為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優化國土空間佈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以來,廣西圓滿完成全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66萬公頃,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全部實現上圖入庫、落地到戶,並將劃定成果納入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管理,作為土地審批、衛片執法、土地督察的重要依據。劃定後的永久基本農田質量進一步提高,佈局更加優化,特別是城市周邊劃定保護比例由51%上升到55%,與河流、湖泊、山體共同形成了城市開發實體邊界,有效控制了城市的無序擴展,發揮了廣西永久基本農田的生態功能。

耕作層土壤是耕地的精華。實施非農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是嚴格耕地保護,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重要舉措,有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修復各類建設損毀或破壞的土地,實現區域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為推動此項工作,廣西國土資源廳積極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的工作格局,不斷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深入推進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技術創新研究。得益於此,全區耕作層土壤剝離比例從2016年不低於供地面積所佔耕地面積的10%,到2017年的20%,再到2018年的100%,實現逐步遞增,該項工作得到全面推進。同時,該項工作還被納入各市政府當年績效考核。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剝離耕作層土壤3 481.33公頃,存儲土方量432萬立方米,利用土方量194.14萬立方米,得到了原國土資源部的充分肯定。泉州至南寧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成為全國首例線性工程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試點,其中柳州至南寧段改擴建工程“兩剝五用”創新模式為全國提供了經驗借鑑。

生態建設: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2017年12月,中央正式批覆廣西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納入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並下達基礎獎補資金10億元。試點工程預計完成耕地整治面積6 297公頃,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5 304公頃,完成蔗區耕地整治28 333公頃,耕地提質改造4 567公頃。

2018年1月30日,廣西國土資源廳召開廣西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區(百色、崇左、南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項目申報會議,研究2018年重點實施項目及年度績效目標。

這次會議上,廣西國土資源廳副廳長謝瑾瑜強調,一是加強對項目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二是國土資源部門要積極主動選好項目,積極對接環保、財政部門;三是確保項目實施質量;四是廳相關處室要協助做好相關工作,並加強監督。

與此同時,為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廣西國土資源廳下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辦公室關於組織開展生態型土地整治示範項目的通知》《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辦公室關於印發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縣(區)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抓手,統籌推動土地開發整理、生態修復和村莊整治,加快形成“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區域統籌、綜合治理”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格局,推動土地綜合整治和示範項目建設工作。

截至2018年6月,南寧市西鄉塘區、陸川縣、上林縣、賓陽縣、百色市右江區、平果縣、容縣等7縣(區)人民政府先後組織召開土地綜合整治動員會和工作推進會,明確了各縣(區)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目標、工作內容、時間要求、保障措施等,各縣(區)形成國土、農業、水利、財政、交通等部門合力,共同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目前,各縣(區)已著手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潛力調查、全域規劃編制和示範項目選址工作,力爭在2018年底編制完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示範項目落地實施。

來源丨南方國土資源

作者丨範雁陽 農宵宵 張春雲

審核丨李欣松 黃曉輝

·END·

廣西國土資源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