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度生活網 帶著崇明一起飛

下午兩點,崇明,廟鎮,宏達村。

李哥放下一捆收割的蘆葦,坐在屋簷下的藤椅上,邊喝茶邊聊起這些年他的日子。

茂華:六年前,我做了個決定:去崇明當農民。

我是個湖北農村娃。大學剛畢業,我就在上海一家證券公司幹過,整天和數據打交道,接觸的都是“有錢人”。過了三個月,我覺得這樣挺沒勁的。剛好崇明有個畢業生支農計劃,我到上海“新農村”——崇明來了。

第一次來崇明是坐船的,崇明的河水很潔淨,空氣清新,土地肥沃,還有天是很藍的。

到了崇明之後,我開始在宏達村支部幫忙,也掛靠陳大爺家的養殖場做實習管理員。

一開始,養地、買雞糞、選種子、播種,還有除草、防蟲……啥都幹。事實上第一年我把農村的活兒基本上幹了個遍!

當農民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那段時間,每天一早5點鐘,公雞還沒打鳴,我已經在地裡和農民一起播種了。種蔬菜難的是要懂得時令,一怕老天爺不高興,二怕蟲、草太囂張。

就是能把菜順利地種下去,開花結果,最後又能在新鮮的時候賣出去。幾年下來,乾貨、水果、蔬菜,雞鴨,鴿子,打不打激素、打不打藥的、是不是有機、生態……我一眼就能看出來!

種菜難,就是個“急”字。顆粒無收,心急。趕上個大豐收賣不出去還是一樣“急”。誰也不希望一番辛苦爛在地裡。今年夏天,綠葉菜價格大跌,低到一兩毛錢,這樣就連運出隧道到上海的費用都成問題。後來我們十幾家農戶、養殖戶結成農場、合作社,在上海市區開了幾家崇明專賣店,可是菜價波動大,又沒有冷庫,有時候就不盈利。

仔細一想哈,信息不靈光:上海市民的需求我們不知道。我們的信息,他們也不知道。

後來,4度(四度)生活網的趙總來了。我們直接將產地品牌店開上網,與各地社區店形成互動,既免去了實體店的高房租和人力成本,又將省下的中間環節的費用返利給消費者,市民直接在網上訂購或者去社區店體驗和提貨,三方達成了多贏!

“把崇明的農產品擺到上海市民的餐桌上,擺上中國各地家庭的餐桌。這是每個崇明農民的想法!”

我看見李哥在微微的笑-----

晚上,遠處曠野之上繁星點點,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的辰光,風吹來農戶烤肉的陣陣肉香,

呵呵,這樣真實的崇明就在我們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