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崗人的文化生活娛樂

文化生活是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是人民群眾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官紳富戶飽食之餘,進戲院,逛藝場,欣賞各家名段,評論角色技藝,香茶細品,悠然自得;那些有權勢者玩戲班,捧名伶,養家樂,辦堂會,沉溺歌舞,夜以繼日;一般平民,終日勞碌,難得一飽,偶遇宙會,年節看上臺“高臺戲”,聽一段清唱、小曲、或逢親鄰婚喪,“沾光”聽一曲嗩吶吹奏,也算是一種享受了。


葛崗人的文化生活娛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人民政府努力改善人民物質生活的同時,從多方面努力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改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調呆板的生活方式,在忙碌之餘,享受著藝術的精神食糧。在五十、六十年代,多為集中閒侃、坐樹涼、地上畫棋盤走四子、走井字或下棋打撲克,婦女兒童一般是藏老木(捉迷藏)、丟疙瘩、鬥拐、踢毽子等遊戲。當時,葛崗成立有西空桑村曲劇團,蓮花坡村道情戲班子,踩高蹺,獅子舞等10多個文藝團隊。在七十、八十年代,聽墜子書成為農民晚上娛樂的一種方式,非常流行。農民家家戶戶兌錢、兌糧食請來說書藝人,晚上集中到一起聽墜子書、大鼓書等。有火屯村王付彬(綽號瞎樓),西雲所的秦先生(瞎民兒),熬鹽屯瞎五營等都是當時的說書藝人。各村相繼成立了“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大唱八個樣板戲,如:《紅燈記》、《沙家浜》、《白毛女》、《海港》、《杜鵑山》、《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龍江頌》等劇目,先是由國家京劇院團唱京劇,後由各地區各劇種模仿移植,另外還有自編自演的小戲、小品、快板、數來寶等,如:《賣籮筐》、《遊鄉》、《傳槍》、《革命的梆聲》等。宣傳黨的政策、基本路線,湧現出來的英雄模範人物等先進典型。1990年至2000年,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成為農村娛樂的主要形式,半導體收音機、電視普及率90%,VCD光盤機達到10%。廣播、收音機一般是中老年人的喜愛,娛樂、休閒、學技術,書報是一般知識分子家庭的必備品。2001年以來,打麻將成為人們娛樂的方式。2003年,有線電視、衛星電視互聯網電腦等進村入戶,頻道多樣化,農民學習、娛樂和尋求信息,人均電視觀看率夏季2小時,冬季2.5小時。2005年,70%的農戶為子女備有書房、書桌。科技雜誌、農事耕作類書籍尤其引人喜愛。2005年後,國家對文化活動進行傾斜,多年深入村鎮為農民送戲送下鄉,每年50多場次。

2006年後,農村文化市場活躍,曹寨、楚中等12個村成立了盤古隊,軍樂隊;和寨村、花西村有獅子隊各1個;西空村的腰鼓隊1支;有十里崗村的嗩吶隊3個。加之鎮裡舉辦的各種文藝匯演、書法比賽等,顯示了群眾娛樂的多樣性、層次性。2009年,葛崗鎮35個行政村建起了農民文化書屋,文化大院,安裝了活動器材。2010年農民在電腦上可以鬥地主、打麻將、下象棋、玩遊戲等娛樂活動,同時還能通過互聯網瞭解國內國外的大事。2009年後,農民休閒開始到KTV歌廳等豪華娛樂場所。為了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加強素質培訓,開展“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妯娌”、“好媳婦”評選活動,建起了集宣傳教育、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群眾文化大院。2012年,利用村文化大院舉辦了“崇尚科學文明、抵制歪風邪氣”圖片展覽83場,觀看群眾達30000多人次。楚中村建成了藏書5000冊的圖書室;修建了風清水秀的青年湖公園;安裝了12種健身器材;購置了200套盤鼓和戲劇服裝,在全縣率先成立了楚中青年盤鼓和文藝宣傳。文化活動的開展,豐富了群眾的生活,使全村乃至葛崗鎮出現了講科學、講文明、講團結、樹新風的新局面,有力的推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和諧發展。上級政府還不定時的送戲下鄉,讓群眾不出家門口,就能看上省級劇團的大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