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慶典——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由於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的功效。

另外,許多人都認為開元通寶是年號錢,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年號是開元,這是錯誤的。開元通寶是非年號錢,在唐代初年就已經鑄造,是由歐陽詢親自題字,歐陽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於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餘年,從年代上講,歐陽詢就不可能給李隆基的鑄錢題字。而李隆基將年號定為開元,純屬巧合。

盛唐慶典——開元通寶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隋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趁機起兵,攻克隋都大興,自封唐王,立隋煬帝孫楊侑為帝。不久廢楊侑並自立為帝,改大興為長安,建立唐朝,隋亡。唐朝初建,為統一全國,簡化軍餉籌集步驟,故唐朝建國伊始仍然沿用五銖錢。在唐朝始鑄開元通寶之前,始於漢代的五銖錢在全國已流通700餘年之久。期間歷經王朝盛衰,大小輕重已無統一標準。即使是版式最簡單的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規格。再加上前代的北周,北齊和南朝錢幣的流通,通貨之狀極其混亂,又由於隋末戰亂,貨幣大幅貶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所以當唐朝局勢穩定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頒詔廢五銖錢,由唐高祖李淵親自主導,給事中歐陽詢監製,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

在開元通寶始鑄之後,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滅掉盤踞朔方的梁師都,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時,封建地主經濟與文化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均呈現出繁榮景象。唐太宗於公元626年8月即位後,勵精圖治,審慎地調整了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國家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於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登基後,在位44年,歷經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在他統治的開元年間,唐朝進入極盛時期,是唐朝高度發展的黃金階段,史稱“開元盛世”。在農業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積擴大,百姓生活殷實富足,府庫充實。詩人杜甫在《憶昔詩》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興盛情景。此時的唐朝,城市商業興旺,交通發達,很多城市都設邸店,為商人服務,並出現了原始的匯票“飛錢”(或稱“便換”)和信用機構“櫃坊”,當時商品交換活躍、錢幣收支頻繁程度可見一斑。唐代冶煉技術取得新成就,全國有168個銀、銅、鐵、錫冶煉所,金屬器物以捶擊與澆鑄製為主,運用切削、刻鑿、焊接等技術,效率大大提高。可見,開元通寶的鑄行對歷史的進程有著良好的推進作用。

盛唐慶典——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錢,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另外,日本、越南、朝鮮錢制也受到開元通寶的影響,而通寶的稱謂一直延用至近代。

開元通寶宮錢款錢幣;形制規範,製作精美,字跡清楚,文字秀美,直徑為3.8釐米,除面文外,面無記號,背面部分有瑞獸紋,吉祥意義,在古代皇宮流通,價值無法估量,現存於深圳藝拍國際展覽服務有限公司,有意向藏友可以到本公司洽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