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人到中年,涼拌

工程师人到中年,凉拌

那現在90後、00後的年輕人呢?沒事,過兩年就老了。

華為內部發布的《關於落實公司人才供應策略的決議》稱,“華為公司原則上停止普通社會招聘”,不在優秀往屆生、關鍵稀缺人才以及公司專項招聘範圍之內的各部門不得發放offer,特殊情況需經輪值董事長審批。

這條消息最近火了,所有相關報道的信源都指向《北京青年報》。隨後華為闢謠,我們見過華為太多次闢謠了,反正先闢謠這種操作沒毛病。

然而闢謠之後,仍有媒體收到華為內部員工的話:“只招19級以上專家,特殊領域不受影響,公司正式發文了。”19級和專家兩個字格外顯眼,據悉,應屆本科碩士入職通常是13級,博士是14級,社招需要看工作年限及所需崗位的重要性,普遍在15級至19級,18級起便屬於管理層。只能說,鳳毛麟角。

這種消息總會遭人扒出同類,阿里、京東被傳全面收縮hc(人員編制),不批offer。繼續被官方闢謠,稱社招並未停止。但仍有獵頭在媒體上放話,“目前兩家公司的社招基本以較高級別的專家、管理崗為主,很多中低級別的都已經沒有相關社招崗位。”

工程师人到中年,凉拌
工程师人到中年,凉拌

瞧,又是專家兩個字。

從《北京青年報》放出消息到官方闢謠,這消息的曝光次數對大部分中年人來說就是扎心次數。幹技術崗的哪兒那麼多專家?

當然,這些行業壞消息顯然和行業大背景有關。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和智聯招聘發佈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二季度中國就業景氣指數較一季度有所回落,其中,互聯網用人首次出現負增長。帶高薪資屬性的互聯網產業,搶了不少人才,現在似乎到了冷靜的時候,而隔壁的人工智能又開始揮舞著高新旗幟,來吹泡沫搶人了。

那半導體人才呢?天天喊著“缺人,缺人”,薪資卻沒有隔壁互聯網、人工智能誘人。根據兩個月前剛發佈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來看,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平均薪資水平為9120元/月,這與金融、互聯網的動輒幾十萬的年薪差距太大。

當然缺人也是必然,白皮書上說了,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現有人才存量40萬人左右,人才缺口為32萬人,年均人才需求數為10萬人左右,而每年高校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的畢業生中僅有不足3萬人進入到本行業就業。

工程师人到中年,凉拌

2017年高校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的畢業生去向(數據來源:白皮書編委會調研數據庫、智聯招聘全站大數據,CSIP整理)

最近還有一組有趣的數據,來自Wind的統計,今年以來,共有376家上市公司的385位董事長公告離職,也就是說平均1天至少有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長離職。以A股目前3,551家上市公司計算,大約每9家上市公司就有一位董事長離職。而去年全年已有473家上市公司的485位董事長離職。

能做到董事長的,顯然已是中年人。與上面半導體人才稀缺的消息合起來,就是:

半導體行業的中年人,上輩子絕對是折翼的天使。

你們能扛得住隔壁高薪的誘惑,沉下心來做對技術積累要求非常高的行業。

放眼科技圈,沒爬上管理崗的中年技術員、工程師、程序員呢?難道要被背到山上,等待禿鷲啄食?“中年焦慮”幾個字讓人在而立之年,有了知天命的覺悟。

網上搜“華為+跳樓”關鍵詞,冒出很多陳年與今年的消息,而且很多都是加了個“又”字。08年《中國勞工通訊》上一篇10天內華為兩名員工接連跳樓,“狼性文化”被血淋淋的拉到人們面前。2018年9月,“華為老程序員因績效被黑跳樓”。還記得去年中興工程師跳樓事件嗎?那人42歲。有人問這水平,再找個工作很難嗎?你看華為35歲以上裁員動作,你說難嗎?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Vivek Wadhwa 5年前就在LinkedIn發表了一篇文章,直接警告中年工程師,你們的飯碗已經快破了,縱使頂著碩博士學位,一樣岌岌可危。這位教授也如一般文章套路一樣,在文中寫上自己的建議:“儘快升到管理崗;創業;保持技能的更新。”總結一句話“等於沒說。”這些大家都明知。

工程师人到中年,凉拌

筆者翻到一篇阿里資深工程師幾年前寫的關於“員工汰舊換新”帖子,表示其在阿里快五年了,“我的水準不敢保證,但年齡肯定超過團隊平均水準。自己的學習能力、銳氣、精力的確不如從前,對家庭的重視程度在上升,對工作的重視程度在下降。但視野更寬了,做事節奏感更強了。遲早有一天我也會成為「老不中用還擋路的舊員工」”真想知道,這位員工現在怎麼樣了。

那現在90後、00後的年輕人呢?沒事,過兩年就老了。

工程师人到中年,凉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