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包鸞竹蓆是重慶豐都縣傳統的手工技藝,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10年,包鸞竹蓆成功申報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包鸞竹蓆的製作原料是產於當地海拔1000米高山上的冷竹,製作要經過起篾、過篾、編織等十幾道工序,對工匠的編織技藝是個極高的考驗。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完工後的包鸞竹蓆柔韌細膩,輕巧美觀,摺疊後無痕,兼具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既涼快又耐用。

包鸞竹蓆、鬼城麻辣雞、鬼城瓢畫被稱為“豐都三絕”,是重慶市著名的特產。

包鸞竹蓆是重慶豐都縣傳統的手工技藝,已有300多年的歷程,其製作原料是產於當地海拔1000米高山上的冷竹,製作工序複雜,對工匠的編織技藝有極高的要求。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產地

製作包鸞竹蓆的冷竹產於豐都縣包鸞鎮,其平均氣溫低,日照少,降雨量充足,海拔的高度變化帶來氣候的變化十分明顯,加之當地土質特殊,非常適宜冷竹的生長。

冷竹性微寒,韌性好,無汙染,散發有竹木清香。

每年初夏,編織竹蓆的手藝人便進山挑選竹子,挑選出來的冷竹生長時間在一年左右,以從根部開始向上4米左右沒有蟲蛀、硬疤、枝梢為宜。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特徵

包鸞竹蓆材質天然,純手工製作,手工精細,工序複雜。

編織時,要求“經”線和“緯”線相互交叉嚴密無任何裂縫,花邊牢固,紋理整齊,同時還編出喜字、卐字、水波紋、木花芯、銅錢等圖案,功底深厚的工匠還會編出獅子、老虎、雀鳥、龍蛇等精美的動物圖像,惟妙惟肖,十分生動。

編織好的竹蓆成品散發有竹木清香,光澤鮮亮,絲細紋密,輕巧美觀,柔韌細膩,摺疊後無痕,體現出了民間工匠高超的技藝水平。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起源

據說,包鸞竹蓆開始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的“湖廣填川”運動。

當時由於歷經戰亂,四川的人口銳減,鑑於此,康熙帝下令湖北、湖南、廣東、江西等地的人充實四川。於是湖廣等地的居民尋水而上,到川內安家。

當時一楊姓家族也隨“大軍”從湖北進入豐都,發現當地風景秀美,良田土肥,便在當地安家。

豐都氣候悶熱潮溼,楚人很難適應,便去砍滿山遍野的冷竹做成竹床度夏。

一日,楊氏祖先做了個夢,夢見地上很多不同樣式的銅錢,正想彎腰撿,一白鬍子老頭告訴他,記住銅錢的樣子,用竹子編出來去賣可發財。

夢醒後,根據老頭的指點編出了竹蓆,拿到集市上去賣,果然十分受人歡迎。於是手藝便在家族中傳開了,從此他們農時耕種,閒時編席,安居樂業。

後人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改進編織技藝,包鸞竹蓆日趨完美,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發展歷史

1934年,包鸞竹編藝人劉凡山、楊席珍兩人合編的“二龍戲珠”涼蓆在四川省勸業陳列競賽會上獲乙等獎;

1952年,豐都包鸞鎮將分散民間的竹編工匠組織起來成立了包鸞竹蓆工藝社;

1956年,包鸞竹蓆在全國工藝品展銷會上獲二等獎;

1959年,劉凡山編織的工藝竹蓆進京參展,並作為豐都人民的禮物送給毛主席;

1960年,有“中越人民友誼萬歲”字樣的包鸞工藝席由國家科委送到越南展出,贈送給越南主席胡志民。

之後的20年裡,包鸞竹蓆編織工藝進入鼎盛時期,供不應求,當時被視為“奢侈品”。

20世紀80年代後期,豐都縣的冷竹因開花成片死亡,原料緊缺,包鸞竹蓆工藝社解散,同時許多編織手藝人水竹代替冷竹,因水竹材質硬,工藝水平和納涼性都開始下降,包鸞竹蓆編織技藝開始走向衰落。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20世紀90年代,各種各樣機制的新型納涼品進入市場,其成本、製作時間都低,對包鸞竹蓆形成了劇烈的衝擊,許多的手藝人開始改行。

如今,編織包鸞竹蓆的一人寥寥無幾,整個包鸞鎮就只有四五家左右。

2010年,包鸞竹蓆傳統制作技藝申報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織工藝

手藝人完滿製作一張包鸞竹蓆需要經過選竹、砍竹、破竹、起篾、過篾、排頭、編織、糾邊、回邊、打磨等十多道工序。編織時要用到的工具有捲尺、壓石、刮篾刀等。

NO1.選材。選取生長時間在一年左右,從根部開始向上4米左右沒有蟲蛀、硬疤、枝梢的冷竹;

NO2.把砍回來的竹子劃成篾條兒,去掉黃篾後,使其成寬3毫米、厚1毫米的篾絲,晾乾,1200絲紮成一捆後浸泡一段時間;

NO3.把青篾層泡脹後,將其外層刮青,內層刮柔,使其薄而光滑,然後就可以開始編織;

NO4.起頭採用斜向編排,先將對角線的兩向篾交叉垂直,從一隻角起編,相互交壓後分別向兩邊伸縮、增減,到最後收成四邊直角,再回邊固定。

橫平豎直,使紋路形成一條直線,花紋要均勻,篾與篾之間要靠緊,使其無縫......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代表人物

年逾七旬王榜坤是包鸞竹蓆的第三代傳人,出生於豐都縣包鸞鎮飛仙洞村,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包鸞竹蓆的篾匠,他從8歲開始向自己的爺爺學習編織竹蓆的技藝。

他表示,現在編織一張席子的時間要8天左右,而賣價只有700元左右,自己的幾個孩子都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他無奈地感嘆“鍾愛一生的手藝怕是要失傳了”......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目前狀況

2010年,包鸞竹蓆傳統制作技藝申報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包鸞竹蓆成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目前,由於純手工編織一床蓆子費時費力,而且市場上的機制產品業很多,利潤非常低。

包鸞竹蓆:豐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了解下!

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門手工藝,豐都縣把包鸞竹蓆列為縣級重點工程,同時為手藝傳承人爭取到每年3000元的補助,也為包鸞竹蓆註冊了商標,並與成都、杭州等地的包鸞竹蓆的經銷商進行合作,希望拓寬其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