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共商「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藏水入疆」有望實現?

我國的水源分佈不均勻,就導致了有的地域水多,有的地域水少,自古就有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重在解決人們的水源問題。

專家共商“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藏水入疆”有望實現?


1952年,毛澤東主席考察黃河時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這60餘年內,科技工作者們矢志不渝,堅持探尋著西部調水方案。2018年1月,“紅旗河”西部調水課題第二次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德勝登禹小院舉行,與會專家對“紅旗河”方案的重點、難點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徹底解決西北國土的水資源問題,S4679課題組組織六位院士、十二位教授以及多位年輕博士進行攻關,研究西部調水的問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條現實可行、科學合理的西部調水線路--“紅旗河”。工程設想:“紅旗河”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附近開始,經過人工干預,通過自流、水庫等方式,將“世界水塔”的水引進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區域,全程6188公里;另外設立3條支線,一條通向延安方向的紅延河,一條通向內蒙古、北京方向的漠北河,一條通向吐哈盆地的春風河,在保證坡降的前提下全程高水位自流,把水源送往西北乾旱地區。

專家共商“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藏水入疆”有望實現?


紅旗河工程的信息在網上形成熱議,其展現了一系列誘人的情景,諸如調水1000億立方米、徹底改變新疆、沙漠造數億畝良田、移民2億等等,確實令聽者、看者血脈噴張,再一次為祖國的偉大工程點贊。

然而,在這些新聞傳播和信息反饋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理解甚至質疑的聲音。

從建設伊始,紅旗河工程就要考慮國際糾紛問題,建設階段則需要考慮複雜條件作業下的工程難題及地震多發地帶的抗震問題,及建設成本問題,建成通水之後則需要考慮水價問題及運行維護問題,在青藏高原、三江並流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青藏高原邊緣地帶、新疆等生態極度脆弱地區大規模建設施工及大規模的環境改造,還需要考慮生態環境問題。

問題1國際糾紛

專家共商“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藏水入疆”有望實現?


“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這句歌詞婦孺皆知,類似的一個道理,“水也不是你想調,想調就能調”。

紅旗河工程從雅魯藏布江調水,又經過怒江、瀾滄江,這幾條河流都是著名的國際河流。雅魯藏布江出中國境內後又叫恆河,流經印度和孟加拉國;怒江進入緬甸後叫薩爾溫江,流入印度洋;瀾滄江則流經東南亞的老撾、柬埔寨、泰國、越南。

可能很多人會這麼想,在自家的境內,這水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別人管得著嗎?關於這點,別人還真管得著。

事實上,早在1966年,國際法協會第52屆大會就通過了國際河流利用規則,即《赫爾辛基規則》。其在第二章中就強調了“國際流域水資源的公平利用”,其第四條中這樣描述“每個流域國在其領土範圍內都有權合理且公平地分攤國際流域水資源的利用效益。”又在第五條解釋了“合理且公平地分攤”需要考慮的有關因素,接著又在第八條補充,“如果需要增加具有競爭性的、與現有利用不相容的利用,則必須改變或終止現有利用。”

總之,在國際河流大規模調水或是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是有可能引發國際糾紛的,必須考慮到其他國家的態度。這一問題不考慮、不解決,就無從調水。

問題 2工程難題

專家共商“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藏水入疆”有望實現?


紅旗河工程規劃線路在我國地勢的第一、二階梯的臺地邊緣,這些地方並非一路坦途,而是地勢條件複雜,處處高山深谷,河流、山脈縱橫。

從地圖中也不難看出,紅旗河工程需要跨越大江大河,小河流更是不計其數,而跨越的大山脈則有橫斷山脈、秦嶺等,千峰萬壑,穿山、架橋、隧洞、穿河是難以避免的。

這必然帶來大量的工程難題,現有的科學技術能不能夠解決、有沒有科學的可實施方案、有沒有必備的應急措施等都至關重要!

問題 3地震危害

專家共商“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藏水入疆”有望實現?


紅旗河工程流經的雅魯藏布江流域和龍門山地震帶、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邊緣直到六盤山以西地帶,都是一個構造複雜、災害比較多的地方,構造異常活動、強烈地震頻頻發生,災害多發。

從中國地震災害分佈圖中也很容易看出,紅旗河工程基本就處在地震帶的包圍圈中。又由於地形條件決定了紅旗河工程穿山、架橋、隧洞、穿河難以避免,一旦發生地震,或僅僅是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後果都不堪設想!

問題 4成本問題

假使上述問題都能夠完美的解決,緊接而來的則是耗時巨大的工程規劃與建設及天文數字的投資。

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從1952年提出構想到開工建設,足足花了50年,開工建設到建成通水又花了12年,總投資3800餘億。但從工程量、工程難度上來說,其遠不如紅旗河工程,甚至可以說,兩者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第一,工程長度上,南水北調中線全長1432公里,東線全長1466.5公里,總長2898.5公里,不及紅旗河工程全長6188公里的一半。

第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基本在平原區作業,工程難點在於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穿黃工程等幾個特殊地段,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主線基本沿用京杭大運河,工程難點在於需要梯級提水。而紅旗河工程沿線地勢條件複雜,需要穿越大江大河、崇山峻嶺,沿線又多地震等地質災害,工程難度直線飆升。

事實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真正難點不在於工程建設,而是在於治汙。南水北調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南水北調東線花了10餘年用來治汙,中線為保護水源地同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三,南水北調沿線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交通便利,紅旗河工程沿線經濟落後,其地理環境也決定了其交通不便,施工難度再次上升。

第四,工程建成通水後不等於萬事大吉,就可以不管不顧。南水北調工程建成通水後,在工程安全運行與維護、水質保護等方面,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紅旗河工程線路長、沿線地理環境複雜,橋樑、隧洞多、又是地質災害多發區,其工程的安全與運行與維護,更需鉅額投入。

這幾個因素綜合在一起,再加上人力、物價的上漲,紅旗河工程需要的投入肯定遠超於南水北調工程,且耗時巨大。

鉅額的投入與超長的建設期,也意味著每調一立方米水的成本昂貴,最終則會反應在水價上。

同樣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其供水目標主要是沿線城市居民用水,且沿線地區經濟較發達,如北京、天津、鄭州、濟南等城市,其居民能夠承受相對較高的水價。

而紅旗河工程主要目標是於沙漠中造良田,是生態補水和農業用水。生態補水,這一部分投入在前期是沒有任何經濟上的收益的。不同於居民用水,農業用水需要大量廉價的水資源供應。顯然,紅旗河工程難以滿足大量廉價的水資源需求。即便紅旗河工程向沿線城市供水,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決定了城市居民不能承受過高的水價。除非,國家再次投入鉅額資金進行農業用水和居民用水的補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