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從書山尋寶藏

善从书山寻宝藏

善从书山寻宝藏

每次帶著求知的願望走進書店,面對碼列成牆的圖書總感覺茫然和無助。身處信息爆炸的年代,新書新論層出不窮,各種典籍汗牛充棟,每冊書名都吸引眼球,翻開內容卻蒼白無力,書山有路已非“勤”能為徑,學海無涯也不再“苦”可作舟,一本本翻閱過來,勤到不眠不休,苦到皓首窮經,也看不完每天新版的這麼多書,如何從巍巍書山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我認為,抱著“尋寶”的心態,努力在書山中採集“富礦”,我們一定能夠趣味盎然、受益良多。

一是要從藏書中尋好書。許多朋友到書店見到好書都會見好就“收”,收了就藏,藏了就完。然而“藏”書在家並不等於“學”知在胸,從書店買回了書只是第一次篩選,書本陳列在自己的書櫃裡,僅僅只是擁有了一堆有字的紙,僅僅只是滿足了我們“書屋藏知”的慾望。書本的價值在於將思維和知識包容其中,如何將藏書轉變為“已知”,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古人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借來的書總擔心要還,於是爭分奪秒趕快讀完,有的內容還摘抄背誦,所以借來的書往往學得快、記得牢,而自己收藏的書,總覺得時日還多、慢慢再看,於是一放就是三年五載權當擺設。所以,對自己剛買回的藏書,要藉著選書時高漲的熱情抓緊讀完,然後把已讀的書和未讀的書分開來放,讀完一本標註一本,對讀過之後感覺有益的書要放在醒目的位置,並抽時間反覆閱讀,從中經常獲益。藏書是我們自己獨有的圖書室,我們既要不斷四處收集新書,更要“盤活”已經擁有的藏書,並從中獲取新知。

二是要從泛泛中尋有用。曾看過一個故事,老師將一顆小石子丟到沙石堆裡,然後讓學生找出來,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找出;老師又將一顆珍珠丟到沙石堆裡,學生卻能輕易將其找出。一本厚厚的書讀完,對我們有用的往往只有寥寥數言;一篇優美的文章閱盡,讓我們記住的往往只是一個觀點;尤其是現在的一些趕潮之作,能夠讓我們留下映像的也就是那個書名。我們讀書、學習也要學會取捨之法,從沙石中找到珍珠、從泛泛中尋找有用,把那些讓我們感動的話語、讓我們受益的良知、對我們有助的觀點找出來,認真琢磨、認真領會、認真思考,從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真正做到“把厚書讀薄”,讀出書中精華。

三是要從已知中尋未知。我們對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已知”和“未知”兩個部分,“已知”的部分花太多的時間去學習只能是重複和鞏固,但“未知”的部分每學會一點就會增知一點,“未知”越少,則“已知”越多。我曾經參加過駕駛理論考試,從中學到的一個方法讓我受益匪淺。當時網絡上有一個輔導網站,先讓我們做了大量的試題,然後把做錯的題選出來讓我們反覆做,做對一題就減少一題,直到每一道錯題都做對了,我便信心滿滿地去應考,果然一下子考了99分,高分通過了理論考試。這次考試給我的啟示是:“未知”比“已知”更有學習的價值,讀書要學會找到“未知”的內容,然後泛讀“已知”,精讀“未知”。

四是要從他知中尋自知。除了自己所寫的文章和資料外,我們每天學習的書本和知識都是“他知”。書本的內容多數是他人的生活經歷、理論思考、學術研究、思想觀點,這些“他知”對我們來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學習借鑑,學習領會了“他知”,可以讓我們增加知識的“內存”,增加了思考的“原料”,但要將這些“原料”轉化為“自知”,還需要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與需要進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轉化,同時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在“他知”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創新,產生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比較典型的是邊閱讀邊批註、邊寫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然後再抽時間整理和延伸拓展自己的這些思想火花。古人所說的“我注六經”就是學習“他知”,而“六經注我”就是產生“自知”。

五是要從比較中尋真知。人類數千年的文明所探討的課題其實也多數相同,尤其是對人生理想、為人處世、品行心態、治學立業、勞動創造、情感財富、科學哲學等方面的論述和探討泛陳歷史長河,其中就同一話題都會有不同的論辯,有的觀點大同小異,有的看法互為駁論,有的思考或深或淺,有的論斷偏全不一,在學習這些觀點時,我們不能全盤接受、模稜兩可,迷惑於前人的爭辯之中,我們只能以比較的方法辨識出深刻的、正確的、我們認同的觀點,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歸納和整理,將數個不同的觀點提煉成更全面準確的新的觀點,從而在比較中發現真知、提煉灼見。

總之,讀書既是心靈愉悅的旅行,更是探尋思想富礦的經歷,只要我們練就識寶的慧眼,書山之中處處藏寶,我們每讀一頁文、每看一冊書,都能從中發現寶藏,讀書的過程也必然成為收穫的過程,讀書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