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从书山寻宝藏

善从书山寻宝藏

善从书山寻宝藏

每次带着求知的愿望走进书店,面对码列成墙的图书总感觉茫然和无助。身处信息爆炸的年代,新书新论层出不穷,各种典籍汗牛充栋,每册书名都吸引眼球,翻开内容却苍白无力,书山有路已非“勤”能为径,学海无涯也不再“苦”可作舟,一本本翻阅过来,勤到不眠不休,苦到皓首穷经,也看不完每天新版的这么多书,如何从巍巍书山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我认为,抱着“寻宝”的心态,努力在书山中采集“富矿”,我们一定能够趣味盎然、受益良多。

一是要从藏书中寻好书。许多朋友到书店见到好书都会见好就“收”,收了就藏,藏了就完。然而“藏”书在家并不等于“学”知在胸,从书店买回了书只是第一次筛选,书本陈列在自己的书柜里,仅仅只是拥有了一堆有字的纸,仅仅只是满足了我们“书屋藏知”的欲望。书本的价值在于将思维和知识包容其中,如何将藏书转变为“已知”,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书总担心要还,于是争分夺秒赶快读完,有的内容还摘抄背诵,所以借来的书往往学得快、记得牢,而自己收藏的书,总觉得时日还多、慢慢再看,于是一放就是三年五载权当摆设。所以,对自己刚买回的藏书,要借着选书时高涨的热情抓紧读完,然后把已读的书和未读的书分开来放,读完一本标注一本,对读过之后感觉有益的书要放在醒目的位置,并抽时间反复阅读,从中经常获益。藏书是我们自己独有的图书室,我们既要不断四处收集新书,更要“盘活”已经拥有的藏书,并从中获取新知。

二是要从泛泛中寻有用。曾看过一个故事,老师将一颗小石子丢到沙石堆里,然后让学生找出来,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找出;老师又将一颗珍珠丢到沙石堆里,学生却能轻易将其找出。一本厚厚的书读完,对我们有用的往往只有寥寥数言;一篇优美的文章阅尽,让我们记住的往往只是一个观点;尤其是现在的一些赶潮之作,能够让我们留下映像的也就是那个书名。我们读书、学习也要学会取舍之法,从沙石中找到珍珠、从泛泛中寻找有用,把那些让我们感动的话语、让我们受益的良知、对我们有助的观点找出来,认真琢磨、认真领会、认真思考,从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做到“把厚书读薄”,读出书中精华。

三是要从已知中寻未知。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已知”和“未知”两个部分,“已知”的部分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只能是重复和巩固,但“未知”的部分每学会一点就会增知一点,“未知”越少,则“已知”越多。我曾经参加过驾驶理论考试,从中学到的一个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当时网络上有一个辅导网站,先让我们做了大量的试题,然后把做错的题选出来让我们反复做,做对一题就减少一题,直到每一道错题都做对了,我便信心满满地去应考,果然一下子考了99分,高分通过了理论考试。这次考试给我的启示是:“未知”比“已知”更有学习的价值,读书要学会找到“未知”的内容,然后泛读“已知”,精读“未知”。

四是要从他知中寻自知。除了自己所写的文章和资料外,我们每天学习的书本和知识都是“他知”。书本的内容多数是他人的生活经历、理论思考、学术研究、思想观点,这些“他知”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习借鉴,学习领会了“他知”,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的“内存”,增加了思考的“原料”,但要将这些“原料”转化为“自知”,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与需要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转化,同时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在“他知”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创新,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比较典型的是边阅读边批注、边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再抽时间整理和延伸拓展自己的这些思想火花。古人所说的“我注六经”就是学习“他知”,而“六经注我”就是产生“自知”。

五是要从比较中寻真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所探讨的课题其实也多数相同,尤其是对人生理想、为人处世、品行心态、治学立业、劳动创造、情感财富、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论述和探讨泛陈历史长河,其中就同一话题都会有不同的论辩,有的观点大同小异,有的看法互为驳论,有的思考或深或浅,有的论断偏全不一,在学习这些观点时,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模棱两可,迷惑于前人的争辩之中,我们只能以比较的方法辨识出深刻的、正确的、我们认同的观点,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整理,将数个不同的观点提炼成更全面准确的新的观点,从而在比较中发现真知、提炼灼见。

总之,读书既是心灵愉悦的旅行,更是探寻思想富矿的经历,只要我们练就识宝的慧眼,书山之中处处藏宝,我们每读一页文、每看一册书,都能从中发现宝藏,读书的过程也必然成为收获的过程,读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