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滿族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

滿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商周之肅慎,秦漢之挹婁,南北朝之勿吉,隋唐之棘韜,宋遼金元明之女真。

從肅慎到滿族共同體的形成,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他們生息繁衍,源遠流長,歷代相承。

明朝末年,在女真族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的領導下,女真族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最終於1644年入關,取得了全國統治權,建立了清王朝。

女真族在入關前後,開始改稱為滿族,隨著統一全國,滿族開始在全國各地落葉生根,成為清王朝的統治支柱。

寧夏滿族的形成已有300多年曆史了。

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始,到乾隆年間,大批滿族官兵進入寧夏,他們以其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同漢、回、蒙古等民族一道,為開發建設寧夏作出了卓越貢獻。

從歷史漫長的時間隧道稽古鉤沉,探求寧夏滿族族源,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清朝統一中國以後,為了鞏固政權,維護統治秩序,先後調遣大批八旗官兵駐防全國各軍事重鎮、交通要道和邊防要塞。

寧夏地處邊塞,古稱朔方,歷來為“北固關隘”,因此,清政府很重視在寧夏屯軍設鎮。

寧夏最早進駐八旗官兵的時間應該是順治年間。

順治六年(1649年),居於河套一帶的蒙古鄂爾多斯臺吉扎木索和多爾濟等發動蒙古群眾,劫持清朝派來的使臣圖魯錫,然後奔逃到賀蘭山,並以賀蘭山為大本營,經常襲擊清軍。

順治七年(1650年),清朝派喀喀穆等率八旗軍征討鄂爾多斯部。第二年,征討了起義軍,多爾濟等人犧牲,起義軍全部被殲。

康熙年間,在平定三藩之亂和征討蒙古噶爾丹的兩大戰役中,寧夏成為清朝軍隊南征北戰的重要後方基地。

由於戰事不斷,八旗軍隊也不斷西征寧夏,滿族在寧夏不斷出現,滿族人數也在逐漸增多。加上清朝對寧夏軍事控制的強化,西北地區軍政建制也日益健全,增派滿蒙八旗兵駐防寧夏的局面形成了。

根據史料記載,清初寧夏總兵府綠營兵和八旗兵已經有萬人左右。

康熙十五年正月丁亥(1676年2月17日),康熙諭旨:“寧夏三邊要地,所關甚重。可令將軍侯張勇,巡撫花善印速會議,如鞏昌無慮,分一人赴寧夏慰問官軍。其副都統恰塔所領兵及員外郎拉篤祜新領土默特兵,應駐防靈州、定邊等處。”

二月,又命都統畢力克圖為平遠將軍,統轄駐寧夏的滿洲、蒙古大軍。

據《八旗通志》雲:“寧夏駐防,康熙十五年(1676年)設。撥什庫(即領催)委鳥槍前鋒校十六名,鳥槍馬甲五十二名,箭手撥什庫七十六名,箭手馬甲七百二十四名,共馬兵一千二百名,弓匠頭目二名,弓匠二十二名,鐵匠頭目四名,鐵匠四十四名。以上馬步兵共三千四百名,弓匠鐵匠共七十二名。”總人數3472名。這是八旗軍駐防寧夏最早的記載。但經常換防,屬流動性部隊。況且這3000多名駐軍沒有設將軍職,也沒有建固定滿營,只是佔用民房暫時駐紮。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兵部郎中格升來到寧夏,會同將軍尼雅翰等,率領西安滿兵全軍,領綠騎官兵四千,駐紮寧夏。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康熙旨令:“寧夏近賀蘭山,地居要害,若撤寧夏滿兵時,將西安所備兵一千五百發至寧夏。”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八月,升右衛左翼護軍統領覺羅舒恕為寧夏將軍。同年九月,又升參領胡什巴為寧夏左翼副都統,正紅旗蒙古副都統沙濟寧為寧夏右翼副都統,調西寧副都統馬自德為寧夏副都統。至此,寧夏駐軍首次設置了將軍、副都統的官職。

將軍、副都統由皇帝直接委派,並隨時調補。其餘協領以下如防禦、驍騎校、筆帖式(軍內文官)等各級官銜舳多名,皆由行伍內部選拔優秀人才晉升。

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丙申,撫遠大將軍年羹堯遵旨議奏:“寧夏地廣田肥,原設總兵官駐紮,遇哈密有事,將滿洲兵由內派往,路途遙遠,甚屬無益。寧夏賀蘭山之外,離哈密不甚遙遠,宜於寧夏令滿洲兵駐防。”

當年七月,清朝批准年羹堯的奏議,裁去寧夏衛,改置寧夏將軍府,並任命正黃旗蒙古都統原陝西西安將軍蘇丹為陝西寧夏將軍,任命蘇丹之子正黃旗參領蘇圖為陝西寧夏左翼副都統,協辦將軍事務,原山西太原城守尉阿琳調任寧夏右翼副都統。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國5條軍事駐防線上,寧夏銀川為一個重要的駐防點,全國總共設置將軍衙門僅有13處,寧夏就是其中的一處,可見當時寧夏政治軍事地理位置何其重要。

八旗兵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寧夏府是八旗駐防的要地之一。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滿蒙八旗駐防寧夏,主要任務是攘外安內,攘外指保衛邊疆不受侵犯,安內是服從朝廷調遣平息內亂。

據《朔方道志·卷11·兵制》中記載,這支八旗軍“系自東北調來,多是吉林和黑龍江各地的滿蒙人民”。

駐防共24牛錄,其中滿洲八旗16牛錄,每一牛錄置兵162名;蒙古八旗8牛錄,每一牛錄置兵110名。共計原額編兵士3472名。

這些兵士中,包括坐甲隨丁31名,前鋒校16名,領催(相當於今天漢語的班長,滿語為撥什庫)128名,前鋒184名,步甲頭目24名,馬甲1872名,步甲584名,養育兵(指未成年的預備兵)600名,工匠頭目2名,炮手16名,箭匠、鐵匠頭目4名,匠役66名,將軍坐甲8名,副都統各坐甲3名,各食隨丁甲20名。

以上各項計算,實際額編為3601名。連同家屬及其他匠人共2萬餘人。

清代,在全國分佈的大大小小的八旗駐防有70餘處,這些駐防在規模和兵力的配置上相差懸殊,規模比較大的駐防點如西安、廣州、江寧等地,駐紮官兵都在5000人左右,連同眷屬,總共人口在2萬~3萬人左右。規模小的駐防點如東安、寶坻等處,僅駐官兵100~200人。

而寧夏駐防初設時,朝廷即調撥八旗官兵3601名,合計家口共2萬多人。這在駐防規模上,並不算小。

全國八旗駐防地中設有將軍衙署共有13處,這13處是盛京、吉林、黑龍江、江寧、京口、杭州、福州、廣州、荊州、西安、寧夏(銀川)、青州、伊犁。

由此足以看出寧夏駐防在清朝統治者眼中,絕非無足輕重。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乾隆六年(1741年),由寧夏道尹阿炳安奉命承擔新修滿城的任務,共耗白銀156523兩,於是年完工。

新建滿城呈正方形,又稱“八卦城”。

城的東西南北各邊均長3.7裡,周長15裡;城牆高2.4丈,牆底厚2.5丈,牆頂寬1.5丈;垛牆高5.3尺,厚1.2尺,均用磚砌成;女牆高3尺,牆底厚1.8尺;在城的四角,建有角樓,四城門建有樓臺,四門甕城均有大樓。

按規定,駐防3年後,即調回原籍,另派八旗兵來接防。

到乾隆年間,經常不能按時換防,甚至拖延到四五年之久,到後來則演變成不定期。

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壬子,軍機大臣議復:“寧夏滿洲兵移住巴里坤二千,由京師另派撥補額……查京師派滿洲兵往西安寧夏二千。”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己亥,軍機大臣複議西北駐防事宜,決定:

“古城應駐滿兵一千名,原議於西安寧夏兩處撥移。查西安滿兵移住巴里坤者,器用房屋久經安置妥協,毋庸另移。請寧夏滿兵內撥一千名駐古城。”

又有史料記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從北京調人寧夏駐防滿洲兵1000名。

需要說明,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起,寧夏駐防日後再無相互換防之舉,只有隨著人口的增加,甲兵總數亦隨之增加而已。

據清代手抄史料《事宜》中記載,道光十七年(1837年),新滿城八旗駐防中“八品以上官員共八十二人,世職官員五名,領催、前鋒、馬甲共二千二百名,炮手、匠役、養育兵等共一千九百九十二名,共計官兵四千一百九十二名。寧夏駐防旗人一千五百二十五戶,男四千九百九十四名,婦女三千八百五十五名。子二千二百四十七名,女二千三百一十五名,以上男、婦、子、女,共一萬三千四百一十一人”。

八旗兵自此在寧夏固定駐防了,它意味著佐領以下全體滿營官兵長期定居寧夏,而協領以上大員則由朝廷隨時派遣調補全國各地駐防。

於是,寧夏八旗官兵和工匠連同其家屬,共1萬多人從此永久定居寧夏,被稱為旗人。

這支八旗軍“系自東北調來,多是吉林和黑龍江各地的滿洲蒙古人民”。

也有後來從京城補撥的旗兵。由於永駐寧夏,滿營兵丁家屬親友也只好從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等地來寧,或投親,或遷居寧夏紮根落戶,加上“滋生人口、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的新賦役制度,一時,滿族人口大增,如果加上當時寧夏1900裡驛道上的20個驛站近400名驛臣、驛夫及其家屬,滿族八旗人口在當時已經接近3萬人。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由於戍邊的需要,寧夏駐防旗兵還多次被調派到一些更邊遠、更艱苦的地方去駐防。

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從寧夏駐防調往新疆巴里坤駐防者共有574戶,計3851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從寧夏駐防調赴涼州和莊浪駐防者共477戶,計2410人。

自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寧夏首次設駐防的記載算起,到民國三年(1914年)駐防撤銷,寧夏八旗駐防存在了238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寧夏滿族人口增減幅度較大。

到清末,寧夏鎮駐有八旗人口已減至1萬多人。

辛亥革命爆發後,寧夏義軍圍攻新滿城,未能攻克,後新滿城將軍常連、副都統綽哈泰發出通電,贊襄共和,滿營得以解圍。

中國民國臨時政府曾以贊襄共和有功,對新滿營予以保留。

時隔不久,清宣統帝宣告退位,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八旗制度也隨之消亡,滿營旗人的生計便成為了社會問題。

1915年,北洋政府以寧夏護軍使馬福祥為政府代表,與新滿營代表常連、綽哈泰共商旗人生計問題,議定“滿營全部武器一律上繳,官兵全部解散,發放生計費,化旗為民”,並將湛恩渠(今西乾渠)附近部分荒地給滿人開墾。

1917年又“酌給滿營籽種銀18萬兩,遣散歸農,營制一律取消”

至此,歷時180多年的寧夏滿營解體,滿營官兵成為平民百姓。

不少在寧夏的滿族人尋根問祖,回到東三省,也有因為生計所迫,奔赴北京、天津、呼和浩特一帶投親靠友。不少在旗之人出旗改為漢族,不敢承認自己是滿族。當時滿族人口只有幾千人。

滿族人入居寧夏的由來

至今,定居寧夏的滿族已有200多年曆史了,成為寧夏境內的新成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滿族人民得到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給民族地區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寧夏滿族人口又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截至2000年年底,寧夏滿族人口已達2萬多人,僅銀川市滿族人口總數已增至13548人,這一數字僅次於漢、回兩族,居於第3位。

清末至新中國時期,滿族成為寧夏又一重要少數民族。

在定居寧夏的滿族中,有積極支持義和團反抗外國侵略的端王載漪,有著名中醫兼學者陳元瑕、陳敬甫等人。

他們和他們的後代成為土生土長的寧夏人,為寧夏的教育、科技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文章選自《移民大開發與寧夏曆史文化》圖片源於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