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對文學界有什麼影響?

小連翹


金庸的離世,真正告別兒時記憶的開始,雖然他真名叫查良鏞,但大家都只認識金庸,也就是最後一個字的分拆。

他們寫武俠小說的人不少,或者不能說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武俠,那個時候這是一個雛形,幾個人,古龍,梁雨生,金庸等等,也是邊寫邊互相借鑑,比如武功招式,輕功,暗器。

融合,理解,變通到最後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理解的武俠,他們是時代的開拓者,我想他們也應該為自己的人生感到自豪,然而他們卻一一離我們而去。

金庸的小說其實某種程度上不如古龍和梁雨生曲折,更多是輕鬆,而且多少結局不完美,但在我看來卻是熒幕轉化最好的一系列。幾乎所有的小說都被搬上了影視舞臺,並多次翻拍,也是伴隨7080童年記憶,雖然文字變成了影視少了想像的空間,但又給我們留下那麼清晰的武俠英雄形容。

雖然其他的幾人也有拍成影視劇的但到最後總是演不出所有的精髓,等到了一定年績才知道,古龍的小說是自己追而不得的遺憾,梁雨生的小說是那個天下大同的夢想,而金庸的小說則是給講一個曾經可能發生的故事。個人的遺憾和夢想終會隨時間泯滅,而精彩的故事卻可能代代相傳。

於是金庸的作品翻拍到最後都已經象徵意義的只收一塊錢的版權費了,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走完了那前一半四處輾轉,後一半刀鋒走紙的精彩一生,我想他應該沒有什麼遺憾了,就如同封筆之作鹿鼎記一樣,一切的一切,總會有答案,這個答案就在這真實的世界中,到了一定的時間終會明白。

而中國文學會因為他的出現而精彩,也會留下屬於他的深厚一筆。


DolaDR


大俠走好!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金庸都會“被去世”幾次,最終只是被證實為一場“烏龍”。然而這一次,“一代武俠小說宗師”真的離我們而去,讓人們有些措手不及,悵然若失。

熟悉金庸老師的人,都能脫口而出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個字,是由金庸先生最得意的16部武俠小說的書名連接而成,可以說是金庸老師的武俠世界的精華所在。

老實說,想必很多90後都和我一樣,第一次接觸金庸先生的大作,都是通過電視劇,尤其是那一部曾經火遍全國的《天龍八部》。也是從那時開始,自己開始喜歡上了閱讀武俠小說。感謝金庸先生,讓人們在日益浮躁的社會里,能夠重新迴歸閱讀。願老先生一路走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補充,發表你的觀點。我是旅行體驗師、頭條旅遊體驗官:揹著女兒去旅行。據說愛旅行而且顏值高的小夥伴,都悄悄關注了我的頭條號哦!


揹著女兒去旅行


回望金庸先生一生,為我們奉獻了無數經典武俠鉅作!

從《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從《倚天屠龍記》再到《天龍八部》……金庸先生筆下的一部部小說陪伴了又何止一代人。

金庸先生是在《大公報》開始寫武俠小說的,就連《大公報》的主編羅孚都曾說“他是新武俠小說的催生婆”。

年輕時的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生於海寧的名門世家。海寧自古有文脈,金庸的海寧查家,則是這條文脈中顯赫的一環,康熙曾為查家祠堂題:“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此外他還是徐志摩的表弟;是錢學森的表小舅子;是詩人穆旦的堂弟;還是瓊瑤的三舅媽的堂弟。但這都只是他的一部分。
1955年2月的一個夜晚,冷冬還未過,暖春亦未到。金庸先生剛完成了他小說的開頭,還缺一個筆名。交稿時間快到了,他突然靈光一閃,把他姓名最後一個字“鏞”一分為二,是為金庸。自此,世人大多隻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鏞。
但出身名門查家的他,從未忘記“重氣節,有俠氣”的家風,而這些更在他的一部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003年版《天龍八部》 蕭峰

1946年,查良鏞從杭州的《東南日報》開始了自己的記者生涯,隨後上海《大公報》招聘國際新聞翻譯,查良鏞被錄用。1948年,香港《大公報》復刊,24歲的查良鏞被從上海派到香港,“身無分文走香江”,一段傳奇由此開始譜寫。
查良鏞在香港的頭幾年並不得意,正是武俠小說扭轉了他“窮記者”的窘境。
1952年,查良鏞跳槽到《新晚報》做副刊編輯,負責人羅孚見他筆下“功夫”了得,便要他和另一位編輯陳文統(即梁羽生)寫武俠小說連載,不意這部《書劍恩仇錄》一炮而紅,窮記者查良鏞由此化身大俠金庸,並在隨後的幾年裡憑在《商報》連載的《碧血劍》與《射鵰英雄傳》一舉奠定了自己在新派武俠小說的盟主地位。

1960年金庸與電影《神鵰俠侶》演員在一起

武俠小說引起的轟動也激發了金庸的創業熱情,1959年,他夥同中學同學沈寶新出資10萬港幣,籌備出版《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亦被譽為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

1959年,金庸找到昔日同學沈寶新,兩人一起出資,創辦了《明報》。

古龍去世時,尚有喬奇先生為他寫: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
可如今,金庸先生仙逝,怕是沒有人有資格能為他寫這樣一幅輓聯了……

時到如今,隨著陪伴我們年輕時的一位位前輩逝去,終於我也意識到,原來我們也到了要面對死亡話題的年紀。
金庸先生曾說:“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先生走好,雖人間少了一片江湖,願天堂多了一位大俠!

金庸先生生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
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
1948年與杜治芬結婚,後離婚,1953年再娶第二任妻子朱玫,生二子二女。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
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等劇本。
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1972年宣佈封筆,退出俠壇,之後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1976年金庸與朱玫感情破裂,主動提出離婚,並娶年輕二十九年的林樂怡為妻。
1995年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
2000年獲香港政府頒發大紫荊勳章。
2004年獲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勳銜。
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壽,於是各個領域紛紛為金庸先生慶生,有武俠迷手抄840萬字賀壽。
2016年,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看這五條


金庸堪稱當代文豪,然而他創作的小說只有十四五部,比起著作等身的黃易、古龍相比似乎差距不小,但金庸小說的影響力確實其他作家望塵莫及的。

究其原因,是因為金庸小說雖然構建的是一個看似脫離凡塵的武俠世界,但其中的情感和道理確實在現實世界可以找到的。在金庸之前的武俠小說經常被人詬病脫離實際、只知道打打殺殺。 到了金庸這裡,卻將《水滸傳》式的快意英雄、《紅樓夢》式的兒女情長、《西遊記》式的天馬行空、《三國演義》式的史實敘事融為一爐,汲取了中國傳統小說的精粹。

金庸的小說,是總結,也是開端。金庸之後,無數的小說始終無法擺脫他的範式,被牢牢地鎖死。於是我們看到無數類似全真教、類似峨眉派的師門描寫,無數類似郭靖楊康的對比性命運塑造。這也是當今文學的一種困境,脫離了金庸我們還有什麼小說可看? 雖然金庸先生早已封筆,但只要他在世一天,我們的小說世界還是有希望的,我們相信終將存在可以超越金庸的通俗小說出現。

如今,金庸先生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諸神的時代已經結束,這個問題也真真切切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這種基於文學的焦慮既是壓力,也必將成為無數作家快速成長,快速突破的巨大動力。或許這也是金庸先生對後輩的殷切期待。


天飛鶴


金庸作為新武俠文學的一代宗師以及新武俠無法逾越的最高峰,他創造出燦爛瑰麗的武俠世界體系。在這個世界中,既有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又有江湖豪情壯志;既有歷史傳奇色彩的俠客英雄,又有對兒女情長的細膩描繪。金庸自50年代創作武俠小說,影像著一代又一代人,在華人世界中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學寶庫。

在金庸17年創作生涯中,寫了15部武俠小說;故事年代更是跨越了中國歷史幾千年,而武學的傳承在金庸世界中形成了一個閉環,這讓諸多武功招式和武林幫派得以自圓其說,更讓許多人津津樂道、銘記於心。如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小無相功、北冥神功以及乾坤大挪移等等,這些武學招式在展現了金庸豐富的想象力之餘,也展現了金庸深厚的文學功底。


無奈隨著金庸於今日的去世,新武俠文學的代表人物金庸、古龍和梁羽生等三人皆駕鶴西去,金庸的離去無疑讓許多人感嘆,無奈在金庸之後並無人達到他的高度。而金庸的文學價值卻一直閃亮非凡,照耀著後人。慶幸的是,金庸的所有作品皆被多次改編成了影視劇;尤其經典名作《天龍八部》更是被寫進了教科書當中,可見其於當代文學的影響力。

金庸的離去對整個華人武俠文學界無疑是沉重的,其逝世造成的損失同樣無法估量。但是我相信在金庸的感染力之下,

國內可以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武俠文學作品,讓武俠文化再度發光發熱。


關注頭條號武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俠。


武俠小王子李言


金庸老先生的去世應該是這幾年文壇最重要的事情了吧……雖然“文壇”就不會有什麼重要的事。



金庸老先生一生創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除了一部《越女劍》之外,其它十四部每部小說的書名頭字取一個字,正好湊成兩句詩: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其中《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並稱為射鵰三部曲,其中的故事內容和時間朝代是連繼的,都是宋元時期的背景;《天龍八部》要早一些,是以北宋、契丹、西夏為背景的;而《雪山飛狐》、《碧血劍》、《書劍恩仇錄》、《鹿鼎記》都是以反清復明的故事做鋪墊。至於那部特殊的不能再特殊的《笑傲江湖》所依託的時代背景,則是更是“不言而喻,一目瞭然”。

我們由此可知金庸老先生的小說都有一個雷套路,就是預先設計一個被異族統治的時代或者是一座被重兵圍困的城池。之後由大俠郭靖或者是楊過來守護著在異族鐵蹄之下苟且偷生的芸芸眾生或者是與城市共存亡。基本上所有的故事情節都圍繞著這種背景展開。這些故事的影射的味道是十分明確的,甚至可以說是金庸老先生在借他人杯酒,澆自家之塊壘。比如我們看《笑傲江湖》裡面的日月神教對東方不敗的肉麻吹捧:

“一天不讀教主寶訓,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讀了教主寶訓,練武有長進,打仗有氣力。 ”

這個所指是十分非常明顯的。



《笑傲江湖》片段。

《鹿鼎記》是金庸老先生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一部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為何在“英明神武”的康熙帝領導下會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的逆淘汰。


當然,有人會指出金庸老先生在塑造形象時的不厚道,比如說在塑造一個正面形象時一定要有個反面,而且反面還都得是歷史上的真人。

其實這種事在通俗文藝中是很常見的,比跟金庸老先生很相像的一位文壇巨擘——大仲馬就是這樣。大仲馬就公開放話:

“歷史是什麼,不過是我用來掛幕布的釘子。”

所以在大仲馬筆下,拉羅舍爾圍成戰便成了紅衣主教黎塞留對白金漢公爵的衝冠一怒為紅顏;而忠勤謹慎的馬薩林宰相也被描繪成一個終日跟在太后身邊、秉性軟弱的男寵。

金庸老先生筆下的歷史人物也是如此。比如歷史上的郭靖不是金刀駙馬,在《宋史》中說的很清楚,郭靖是一位鄉紳,也就是“土豪”。而且郭靖也不是戰死在襄陽,而是在金兵入侵漢中的時殺身成仁。而襄陽守將呂文德被描述寫成一個庸才。但事實上卻並不是。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且金庸老先生對此也聲明過:

“我的小說不能當成學問,所以金學(《中國時報》浮世繪版開辦“金庸茶館”,早期本來想叫“金學研究”。)不成立,但叫“金庸茶館”,讀者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坐下來聊聊天,批評、罵、稱讚都好,今天“金庸茶館”開張,大家坐在這裡,對我或我的小說有任何不滿意的,都歡迎提出意見。”

也就是說金庸老先生對自己作品的定位很明確——不要把這些小說當做歷史。但即使是這樣,這些武俠小說也影響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歷史觀,甚至影響到了現實的歷史。不知道金庸老先生對此又該如何去想。

據說曾經有人問過金庸老先生人生該如何,答:

“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陳大舍


說實話剛剛聽聞噩耗還有點不相信,畢竟沒過一段時間金看先生總要“仙逝”一回,萬萬沒成想,突然之間他就走了。


說實話金老先生帶走的不僅僅是94歲的人生,還有許多人的青春回憶,而這裡面也包括我,說實話已經記不清第一次接觸金老先生的武俠作品是什麼時候的事了,但是那些影視作品留給我的回憶卻讓我記憶猶新。

李若彤的小龍女、陳小春的韋小寶、高圓圓的周芷若……那麼多鮮活的人物彷彿就重現在昨天,而這一切,都隨著老先生的逝去離我遠去了。
唉……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祝大俠一路走好,來世再給我們寫更多的江湖故事!


軍事小科普


悼金庸先生

嗚呼哀哉,金庸先生去已。忽聞噩耗,不為信也,復而查之,猶望流言惑人矣。然天不假歲,金庸先生去而不返,忽覺五內俱焚,肝腸立斷,慼慼然,淚如雨下,如喪至親。

先生平生事蹟,及其大作,無須鄙人累述。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凡有武俠情,無不觀金書。念餘初識金庸武俠,自《神鵰俠侶》始,幼而無識,惟覺腹結浩然之氣也。恰逢先生大作盡攬熒幕,幸而觀《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俠客行》《鹿鼎記》等,為人物之英豪,為情節之跌宕,每每觀之,目不轉盯,神遊俠人之界,而他物不自知也。彼時物質匱乏,然嚼先生大作,腹飽而意足,神情晏晏。後觀他人武俠,不能盡觀之,恰如淡水比茶,味不足也。思及先生之作,養刁餘胃也,怎堪俗物入目邪?

時移事易,鄙人識文矣。三更夜半孤燈處,收攬先生書籍復而觀之。仍為先生妙思所嘆,三而撫心,情而自發:不及也,無人能及也。先生大作,以歷史為背景,描中國俠人,仗風刀霜劍,彈兒女情長,品琴棋書畫,綴柴米油茶。先生大作,以顏色,聲音,方位,為構架,洋洋灑灑,布江山豪傑之景,穿古今江湖風雲。餘觀一處,思一寸,文詞之美,文意之美,文心之美,恍如登高臨仙境,飄飄然。餘每逢目澀眼痠時,猶有書中人物,勾心攝魄,要命矣。如飲美酒,痛痛快快入腸,方盡興罷。

知先生壽,總覺不老,如書中人物,歷經滄桑,猶是餘初識模樣。餘私下常常喟嘆,先生少有獎嘉也,恐無冕之王,他物無可匹及耳。先生驟然仙去,書俠之大者,心神俱碎,當痛哭三日,哀哉餘思!






金庸先生逝世消息當我真正知道的時候以是晚上。

很突然,對於我這個武俠迷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太突然了,其實我在網上白天時有看到說老先生逝世,我當時認為又是惡作劇沒理。

只到晚上躺在炕上點開頭條才看到上面都在發金庸先生逝世才知道老先生以離我們遠去。

我在這裡祝先生在遙遠的世界在創輝煌🙏。

我現在都記得我接觸最早金庸作品是83版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小小的年紀看的蕩氣迴腸 為國為民。 那時就在想什麼人可以寫出這樣精彩的作品。

謝謝先生的作品為我帶來生活的精彩。





格子能量分享


意大利文版《雪山飛狐》


法文版《射鵰英雄傳》


日文版的《笑傲江湖》


韓文版《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越南版


“武俠小說雖然也有一點點文學的意味,基本上還是娛樂性的讀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這是金庸老爺子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很多人認為金庸老爺子是自貶,可是,金庸老爺子這番話站在文學角度是有道理的。


但是,那又怎麼樣?


武俠小說對於60後、70後、80後中國人來說並不是單純的消遣讀物,也不僅僅是青春記憶,更是文學啟蒙。


金庸的小說是被無數人願意放在課桌下面,上課時悄悄拿出來看的書;而通常躲著旁人,悄悄乾的事情才是一個人真正喜歡的事情。

金庸雖然不是武俠小說這一門類的開創者,但是毫無疑問他與梁羽生、古龍把武俠小說發揚光大,風靡整個華人世界。


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這絕不是溢美之詞,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在我心目中,金庸老爺子歷史地位至少是和大仲馬一樣的,是可以“不朽”的暢銷小說作者。


只不過大仲馬正好處於西方文化最強勢的時代,他又是通俗小說作家,因此大仲馬的作品藉著強勢歐洲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也因為歐洲文化在19世紀的強勢,使得19世紀大仲馬在現代世界依然享受大名。


而由於華人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弱勢,金庸小說在整個世界範圍影響力遜色於大仲馬,如此而已。


但是金庸小說到目前為止,依然是華人文化對外進行文化輸出最成功的文化產品之一。


現在西方很多人喜歡看我們的網絡小說,但是他們分不清玄幻奇幻魔幻武俠仙俠,他們對我們這些小說統一歸在一個類別下面,這個類別叫“wuxia(武俠)”


在美國的悟空問答Quora上,許多外國人都表示,他們對中國流行文化了解最多,接觸最多的就是武俠這個門類,這其中金庸老爺子功不可沒。


最後,我想用金庸老爺子作品裡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對金庸先生的懷念: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