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綱五常」這個詞?

用戶412783560192


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道三綱”之說,宣揚“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這個綱是漁線的意思,你把漁網撒下去,上面三條漁線提拉著。這三條漁線,也就是三綱,描繪的是整個社會主要有這三條主線構成。那就是君臣(上下級),父子,夫婦。只要這三個關係和諧了,整個社會都和諧了,而維護這三個關係,需要靠五常,仁義禮智信。

這三個關係,君臣,父子,夫婦有上下尊卑的關係,一個公司是領導說了算,還是下屬說了算?一個家庭是父親說了算,丈夫說了算,還是妻兒說了算?誰有不同的意見?從董仲舒講:君不君,則臣不臣,就知道他的三綱,沒有絕對服從關係。所謂的君為臣綱……這些是唐朝人的註解。

這五常:仁義禮智信。董仲舒講:仁者愛人,義者正我。用一套主張愛人,自律,講規矩,講理性,講信用的道德標準,來實現社會和諧,這個觀點不對?古人強調要一個社會需要講規矩,講信用,講自律,講尊重人的價值,現代人就可以不講了?過時了?

董仲舒加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觀點,不僅沒有絕對服從,而且還有勇於有反抗暴政的精神:“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害民者,天奪之。”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法家的思想。很多人道聽途說,想當然的安在三綱五常頭上。

而到了朱熹講三綱,就開始過分強調名節,推崇從一而終,終身守節,開始走極端了。

但是無論董仲舒還是朱熹的三綱五常,都是對社會角色的自我定位和遵守的社會學,只是強度大小不同。談不上什麼奴性。

而且奴性一詞是無知到極致的人才有的說法。人只要崇拜金錢,權力,追逐女色,就有所謂的奴性。奴性就是天然的自私自利的人性。你要批判它?你見過毫不利己,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人嗎?就好比,你看女性天然的就有妒忌心,虛榮心,愛打扮,難道這是中國文化造就的國民性?還有追名逐利,光宗耀祖,這也是中國男人特有的國民性?究竟是因為有了三綱五常,中國人才有奴性?是中國文化造就了中國人有奴性?還是全世界的人,無論有沒有文化都有擺脫不了所謂的“奴性”?究竟是些什麼智商的人,在宣揚這種荒謬絕倫的觀點?也究竟是什麼智商的人,在信奉在一套錯漏百出的說辭?

假使說三綱五常讓中國人有奴性,那麼在今天這樣一個既不講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也不講仁義禮智信的社會,就是最沒有奴性的社會了。總該無話可說了吧?你們何須再批判什麼三綱五常呢?天天批判什麼國民性,張嘴就是奴才,閉嘴奴性的,不是吃飽了撐得嘛!有三綱五常,你們說有奴性。三綱五常早沒了,你們還在批判奴性?腦子長在腳後跟?

所以被五四餘毒逆向啟蒙的一群人,基於無中生有,莫名其妙的“奴性”一詞,來批判儒家,或者三綱五常,就是在充分暴露自己沒下線的智商和嚴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過是被智商不及格的人洗腦)。

而這樣一個幾十年如一日被逆向教化,逆向啟蒙出來的一個新“物種”,也是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刷智商,人格和道德的三重底線。這個時代如此不堪,原因就在於此。劣幣成功淘汰良幣。


空空空42973354


一般認為三綱五常源於孔子,成於董仲舒。其具體過程可簡單介紹如下:

首先說三綱,“三綱”來源於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思想。孔子本意是倡導君臣父子各守其道,君臣、父子各有其約束,關係是基本對等的。戰國末期《韓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之常道也。”法家的韓非子開始偏重於強調下對上的忠順。更有甚者,西漢時期董仲舒把“三綱”上升到天道、陰陽的高度,《基義》中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與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天辨在人》),所以董強調君、父、夫為尊而臣、子、婦為卑,並認為這是天意,《順命》中說“子不奉父命,則有伯討之罪”,“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妻不奉夫之命,則絕”。這與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如出一轍。

再說五常,“五常”就是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其中“仁、義、禮”是孔子提出的,孟子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智”構成了所謂四端,“信”是董仲舒擴充的,從此後確定了我們現在常說的“五常”,“夫仁誼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漢書•董仲舒傳》)。這五常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仁就是要求人與人之間要有愛,互相體諒幫助,即“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義就是人要有正確的是非觀,該做的即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必須去做,不該做的就算能帶給自己再多的好處也不能做,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禮就是倫理道德秩序,“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 智就是明事理,通人情,能夠獨立辨別是非曲直,不被別人蠱惑。 信就是誠實守信,“言出由衷,始終不渝”;不可欺詐別人, “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者,是為信也”。

韓國學者趙駿河在他的《東方倫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書中對“三綱”解釋如下:“綱”具有“模範”的意義,在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中,“君為臣綱”就是說上級是下級的模範,“父為子綱”是說父母是孩子的模範,“夫為妻綱”是說丈夫是妻子的模範。模範具有帶頭和示範的決定作用,是主導的方面。其實從提問者引用的“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這段話就可以看出來,儒家學者在明朝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了綱有模範含義。


從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今,可以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並通過“三綱五常”來培養人們的世界觀,規範社會秩序。即使今天的我們仍潛移默化的受到“三綱五常”的薰陶,比如重視自身精神世界的修養,懂的自我節制、發奮圖強,明白與人為善、誠實守信的重要性等。可以說三綱五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點。


扶風千里


三綱五常,是儒家制定的,維繫封建社會制度的原則大綱。目的是要鞏固和強化君權,父權,夫權。其要求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妻妾生死,決於夫君。要達到尊卑分明,秩序井然,不許僭越,不許錯亂。至於奔別國,走他鄉等等,那是叛逆忤悖行為。是要受到統治者的嚴懲的。請不要把儒家思想捆綁下的封建社會,想象得那麼自由,那麼美好。


看透古今


三綱五常,是做人的標準和行為,不管是古代封建社保家。

還是現代人,都離不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一丟了,人種,族群,人性,道德,人倫,國家,滅亡的。


善良不是錯怕你懦弱


三綱五常乃古代行為標準。是歷代王朝賴以統治的規範。到如今他還對我們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仁義禮智信五常。至於三綱君臣父子夫妻之關係當今就以社會需求而定,給了人們以很大的行為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