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前段時間看過一段鸚鵡媽媽給孩子餵食的視頻:早晨,在準備給鸚鵡寶寶們餵食的時候,這隻鸚鵡媽媽用奇特的音調對擠在一團的小鸚鵡們說:“早上好!我愛你們!”

然後,鸚鵡媽媽不停地對寶寶們說“準備喂寶寶們吃飯”,鸚鵡媽媽給小鸚鵡餵食前說“我愛你”,體現了濃濃的母愛。

其實,人和動物一樣,感受愛的最直接方式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親親抱抱。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笑臉,有話好好說,直接說我愛你——這些都是孩子感受愛的途徑。相反,如果對孩子總是否定,總是挑毛病,孩子就會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們會做一些叛逆的事,比如和父母作對、做一些出格的事,藉此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關愛。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指出,12-15歲是人初次出現不良行為的高峰年齡,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問題,把握不當,他們的人生軌跡就會因此而改變······

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在《小鬼當家》第二季第三期節目中, 11歲的“小鬼”曾佳倩茹也有一個總是否定她的爸爸。他總是板著個臉,喜歡說教,無論倩茹做什麼,都會得到爸爸的一頓訓斥,倩茹甚至想懷疑:爸爸是不是不愛我?

爸爸真的不愛倩茹嗎?當然不是!其實,他只是愛之深責之切

在得知倩茹近視後,爸爸利用僅有的空餘時間翻閱資料,尋找改善視力的方法,每天為倩茹泡枸杞菊花茶。

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爸爸在下班後還要再打一份工,很少有休息時間。可這份辛苦他從來不會告訴女兒。

雖然嘴上說倩茹送他的禮物太貴,但是心裡卻是滿滿的幸福感。儘管很喜歡倩茹送給自己的剃鬚刀,但爸爸還是把它退了,為倩茹買了她喜歡的自行車。

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你還能說爸爸不愛倩茹嗎?他只是不善於表達,把自己的愛默默地放在心裡。

中國的父母大多比較含蓄,他們默默地為兒女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卻很少將“我愛你”掛在嘴上,也不懂該如何跟孩子“告白”。

不要吝惜“我愛你”這三個字,把你對孩子的愛用語言表達出來,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每時每刻都在愛他們。

多給孩子鼓勵

美國心理學家Mithch Prinstein研究所得:被父母接納和喜歡的孩子,長大後生活得更快樂,他們有著積極、自信、樂觀的性格,熱愛生活,更勇於挑戰困難。

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可見,鼓勵會讓孩子更加自信。同時也傳遞了父母對孩子的愛,拉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在倩茹第一次自己去超市買菜購物、為家人準備晚餐時,她忘記買火鍋底料,媽媽和外公外婆並沒有責怪她,而是安慰她、鼓勵她,只有爸爸很生氣地說:“一輩子都沒吃過清湯鍋……”

也正因為如此,平時,倩茹和媽媽、外公、外婆的感情更好,而和爸爸卻很少親熱。

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多陪伴孩子

此前,某網絡辯論節目採訪了幾個孩子,讓他們在“最喜歡的玩具和爸爸陪自己一天”做出選擇,竟然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爸爸。

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聽到答案的爸爸們都有些慚愧,因為多數孩子都說爸爸平時很少陪他們,也就是說他們更珍惜這難得和爸爸獨處的時光。

許多父母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遠比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多。我們希望孩子體諒父母的辛苦,可父母也應該體諒一下孩子的需求。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物質財富,而是父母的陪伴。

就像《小鬼當家》中倩茹說的,她在當家期間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的目的和願望就是爸爸能多陪自己一會兒。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他們在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才能成長為更加獨立完整的個體。

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性格和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情緒焦慮的家長會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從而影響親子關係。

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請告訴我!

在第三期的《小鬼當家》中,為了讓爸爸開心,倩茹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但是每次她精心的準備換來的都是爸爸的一頓訓斥。節目裡,倩茹哭得很傷心,因為她覺得她的真心沒能換來爸爸的愛。她甚至在節目中說,覺得爸爸對家裡的小狗都比對她好,感覺爸爸並不愛她。

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就成了“受氣包”。只要一張口就是責怪,長此以往,孩子當然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孩子的心思其實很簡單,同時又很敏感。父母的一句冷言、一張冷臉,可能就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讓孩子質疑父母的愛。

心平氣和地溝通

其實,正因為父母把孩子看的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才會對孩子過度的關注,希望孩子樣樣都好,將來有個美好的前程。父母的心是好的,但是方法卻是錯的。不管任何時候,父母都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愛。

心理學家金韻蓉女士曾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她的兒子十幾歲時也曾偷偷拿過家裡的錢。發現這件事後,爸爸去買了一個錢夾,裡面放了500塊錢,他把這個錢包交給了兒子,並且告訴他:“你已經到了需要零花錢的年齡吧,我們忘記給你零花錢這件事是爸爸媽媽的疏忽,以後每月,爸爸媽媽都會把你的零用錢放進錢夾裡。”多麼溫馨感人的一刻!

爸爸的這個舉動一定比一頓斥責效果更好,溫暖,有愛,相信兒子在聽了爸爸的這些話後除了自責和愧疚,更多的還有感動,感動於父母的包容和理解,感動於父母對自己的尊重。而從此以後,他一定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父母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可見,良好的溝通是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的橋樑,用溫暖的話語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包容,這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