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山到攀枝花 江河人家的故事


9月20日,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二灘電站,一名過路的貨車司機在公路圍欄旁拍照。2000年6臺機組全部建成發電的二灘電站位於四川省攀枝花市,擁有國內第一座200米以上的巨壩,是我國在20世紀建成投產的最大電站。張宗洲的飯店就開在水庫邊,店裡只有一個年輕的小夥計,他在家裡侍弄芒果樹。水庫建成前,他家已經從河谷地帶就地上移。中國青年報 李雋輝/攝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二灘水庫,張宗洲站在家門前的大花椒樹上。2015年,張宗洲試種的芒果樹掛了果,賣了2.8萬元,這讓他下定決心包下山頭,正式開始種芒果。這算得上張宗洲的又一次“轉型”。張宗洲種過地,當地開發水電站時做過包工頭。水庫建成後他開過飯館和煤礦,近年又包了山頭種芒果,今年賣了11萬元,“不努力哪有好日子過”。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裡莊鎮,62歲的代興民在雅礱江邊自家的小賣部裡。小賣部緊挨江邊吊橋,上游是錦屏水電站。曾經是民辦教師的代興民退休後跑過運輸,養過蠶,後來開了小賣部。家後面就是一條橫亙在雅礱江上的吊橋,橋那頭,山上的彝族人家會牽著驢,走3個小時的山路來他家買東西。光景好的時候,憑小賣部一年可以賺五六萬元。現在山裡也有小賣部了,今年62歲的代興民索性關了店,每個月拿900元退休金生活。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裡莊鎮,一位老鄉行走在橫跨雅礱江的吊橋上,上游的錦屏水電站正在放水,江水湍急。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53歲的楊學勤坐在一棟古居的院子裡。金沙江在鎮子附近拐出的U型河谷被許多人稱為“長江第一灣”。在這裡修建虎跳峽水電站蓄水的計劃擱置了,人們在江河邊的生活仍在繼續。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鑲村,66歲的姚樹賢在自家院子裡。姚樹賢為自己設計了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他家前後院加起來有五畝地,引來山泉水入戶。後院種著各種果樹和鮮花,養了雞、鴨和豬,還有一個景觀湖,湖上有涼亭、瀑布和水車,湖邊是一排房屋,每間房前都擺著躺椅和茶几。他在這裡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


傍晚的金沙江,遠處是玉龍雪山。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雅拉鄉木格措,24歲的羅絨貢布抱著女兒在自家酒店裡。2016年,他借款50多萬元在大渡河上游的木格措風景區旁蓋了一間酒店,一家十幾口人一起打理。

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羊群經過流沙河畔。

四川省都江堰市龍池鎮查關村,59歲的陳明和5歲的外孫女張林琳站在紫坪鋪大壩前。2006年,岷江上修建大壩,陳明一家搬遷後蓋起了新房,開過飯店、小賣部。如今他家周圍都成了旅遊區。

四川省都江堰市龍池鎮查關村,剛從山頂玩滑翔傘回來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聊天。2008年汶川地震後,陳明家附近建起了一處紀念館,各種旅遊項目隨之產生。兩年前,幾個來自成都的年輕人以每間每月300元的價格租下陳明家兩間房,開起了滑翔傘俱樂部,玩一次費用800元,不少年輕人從成都驅車來玩,節假日期間一天的接待量接近200人次。陳明的女兒也找到了工作,開車載著玩滑翔傘的遊客上山。


紫坪鋪大壩,岷江蜿蜒前行。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壩灣村,劉玉花在自家飯店的廚房裡。瀾滄江上修建小灣水電站,10年前她和丈夫搬到這裡。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六庫水電站附近,李玉珍和弟弟李玉民在怒江邊的公路旁。

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漩口鎮震源新村,肖洪和母親唐曉平。三天前肖洪剛過完21歲生日,汶川地震時,他是村裡在映秀小學唯一的倖存者。中國青年報 李雋輝/攝 品照片,看天下——關注“守候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