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號室慘叫」被證僞,對戒網癮中心不能再含糊其辭

一段撕心裂肺的慘叫聲,緊緊揪住了人們的心,也把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再度送上熱搜。

連日來,微博上廣泛傳播一段視頻,配文“我就發一段十三號室的慘叫”。正是因為“十三號室”這幾個字,網友炸開了鍋。因為其曾是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醫生楊永信成立的“電擊治網癮”治療室。

輿情洶湧,當地網信辦工作人員回覆:戒網癮中心在2016年就已關停,網友提到的13號室已不再使用。該視頻中哭鬧的孩子是該院病區二樓接收的一位患有精神發育遲滯的8歲患兒,當時患兒的奶奶在病房陪護。

“13號室慘叫”被證偽,對戒網癮中心不能再含糊其辭

從網友反應來看,這樣的答覆不能充分消弭大家心中的疑惑,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夠儘早給出更全面、更權威的調查結果。畢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楊永信的“電擊治網癮”治療室飽受爭議,被送去治療網癮的多名孩子曾稱“遭受非人折磨”。

在這些控訴貼中,“電擊”“捆綁”“限制人身自由”等字眼頻頻出現,讓很多人對這個戒網癮中心始終耿耿於懷。如今一段視頻的流傳,將人們積攢的情緒再次點燃。

更要看到,近些年,全國多地都被曝出過所謂戒網癮治療中心的醜聞。比如江西豫章書院,有學生表示,自己被家人送進去後,遭遇教官的非人道對待,“關押在大門左邊的小黑屋,二十四小時不讓出門,只有‘大廁所’才讓出來…… ”比如安徽一位18歲的少年被父母送去一家自稱“方法溫和”的網癮戒斷學校,入校不到48小時就身亡。

如果僅有一兩例,我們尚且可以稱之為極端個案,但類似事件的多次發生,全社會就不能熟視無睹。很多事件之所以不了了之,源於一個複雜性——當事方往往各執一詞。孩子自稱遭遇折磨,但由於年齡小,言行說服力弱;家長往往與學校站在一道,認為治療手段科學合理,即便有所強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13號室慘叫”被證偽,對戒網癮中心不能再含糊其辭

作為旁觀者,我們不難推測分歧產生的原因。這些案例的背景大同小異,大多是一個叛逆期的孩子和一對早年疏於管教、如今束手無策的家長。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的雙方,早已失去了彼此的信任。

但這些不是相關部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理由。所謂的戒網癮中心,到底有沒有資質?沒有就該依法取締。到底有沒有強制行為?一旦有就屬於違法,必須理直氣壯追責。早在2009年,當時的衛生部就發佈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其中明確禁止採用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預方法(如封閉、關鎖式干預)治療網癮,嚴禁體罰。同一年,衛生部還明文規定,禁止在治療“網癮”中使用電刺激(或電休克)的做法。

可以說,道理也好,法律也好,都十分明晰。而這些機構之所以廣泛存在,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有市場需求。進一步說,是有一群期盼別人能替自己管好孩子的家長。

“13號室慘叫”被證偽,對戒網癮中心不能再含糊其辭

2009年7月15日,山東臨沂,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

正如權威機構指出的那樣,“網絡成癮”的定義並非科學概念。我們相信,這些孩子的問題更多是情感缺失所致。鮮有聽說父慈母賢的家庭養出了“問題少年”。

有些家長在一味控訴孩子難管,甚至求助“楊永信們”的時候,不如先反躬自省:真的瞭解孩子心中所想嗎?自己的管教方法科學嗎?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永遠是父母,孩子最渴望的也是父母的關愛。即便錯過了他的早年成長,也要在覺察的那一刻開始彌補,切莫在悲劇後追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