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輝煌是如何鑄成的

改革开放40年:辉煌是如何铸成的

改革开放40年:辉煌是如何铸成的
改革开放40年:辉煌是如何铸成的改革开放40年:辉煌是如何铸成的

-------------------------------------

春華秋實,國泰民安。20世紀70年代末,當中國打開國門以嶄新的姿態面對西方、擁抱世界時,美國媒體曾意味深長地預言“中國會逐漸變成美國”。然而,40年過去,中國不但沒有變成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國家,反而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國家現代化的“路徑依賴”,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是一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一條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嶄新道路,一條走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道路。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成就從哪裡來?歸根到底一句話: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

中國道路:最合腳的“鞋子”

馬克思主義的應用和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西方社會作為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成功者,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大大高於東方社會,這就形成了東方與西方在革命和建設上的不同特點。列寧曾經指出:“不同的民族走同樣的歷史道路,但是走的是各種各樣的曲折的小徑,文化較高的民族的走法顯然不同於文化較低的民族。”他強調,馬克思的理論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具體應用,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各國共產黨人需要獨立地探討這一理論的具體運用。

科學社會主義普遍真理,必須與不同民族、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與不同時代特點相結合,才能紮根、開花、結果。毛澤東指出:“離開中國特點去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有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解決的問題。”中國革命成功的奧秘,就在於毛澤東的“結合論”,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在“結合論”的基礎上,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特色論”:“各國情況不同,政策也應該有區別。中國搞社會主義,強調要有中國特色。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突出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勇闖“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運用於中國建設實踐所開創出的一條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表現出典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是社會主義的“中國版本”。

只有走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最終才能走得通、走得好。習近平強調:“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結合”“轉化”之後的“鞋子”,才是真正合腳的“鞋子”。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綜合國力、民生水準、國際地位、文明形態實現了歷史性躍升,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當代中國的偉大傑作,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造。實踐是理論之源,時代是思想之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我們黨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我們黨十八大以來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最新理論成果。這一重大理論成果,不是前人學說的演繹,不是前人理論的註腳,而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當代實踐中的理論創造。

中國自信:成就凝結的“碩果”

鄧小平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是好東西,但如果是窮的社會主義,那就不能說是好的”“馬克思主義是好東西,但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帶來人民生活的改善,誰還相信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要使國家富強起來。他還指出:“社會主義總的說比資本主義優越,但要靠我們的發展來證明。”在這裡,鄧小平實際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靠實踐證明的科學命題。

改革開放是40年來中國社會最鮮明的特點。鄧小平把改革稱作“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種革命性的意義既體現在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的變革上,使大量原來無法流動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流向高效率部門,也體現在對社會生活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上,使人民群眾長期被壓抑的積極性、創造性噴發出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機活力。事實上,開放的地位與改革同樣重要,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騰飛、社會進步的秘訣。晚清的中國社會不乏改革,但是遲遲不願意打開國門,改革只能原地打轉,收效甚微。改革開放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縮小了我國與先進國家的巨大差距,利用國家市場需求彌補了國內需求的不足,提升了中國經濟從起步到騰飛的原初動力。1978年以來,從創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從加入WTO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我國逐步擴大開放,對改革形成“倒逼”之勢,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和主張,開放格局實現新跨越。

快速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開放之初排在第十一位;2005年超過法國,居第五位;2006年超過英國,居第四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第三位;2009年超過日本,居第二位。2010年,我國製造業規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貧困,由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穩中求進,年均增長7.1%。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超過30%,超過美國、歐洲、日本貢獻率的總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這種“中國奇蹟”“中國震撼”或者“中國經驗”,正是對各種懷疑論的最好回答,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

事實的比較最具說服力。如果拿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發展情況來比較,我們就會更加確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無比正確性;如果拿原蘇聯東歐地區國家改旗易幟以後的發展情況來比較,我們就會更加確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無比合理性;如果拿世界上某些後髮型國家照搬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的發展情況來比較,我們就會更加確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無比優越性;如果拿國際金融危機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情況來比較,我們就會更加確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無比可靠性。

中國夢想:新時代啟航新徵程

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也是華夏大地上最有感召力的政治旗幟。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最為刻骨銘心的偉大情結,就是“復興”。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享有“萬邦來朝”的威嚴,衰落到遭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從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衰落到被幾千名英法聯軍橫掃席捲京都;從當了日本一千多年的先生,衰落到被這個彈丸島國打得一敗塗地;從長久受到遠邦近鄰的普遍尊重,衰落到受盡“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侮辱,等等。衰落危亡之災,是這個民族抹之不去的歷史傷痛。實現偉大復興,是這個民族揮之不去的歷史牽掛。

經過近代以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接力奮鬥,當今中國站上了一個歷史新起點。2017年我國經濟總量82.7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佔世界比重達到15%,比5年前提高了3.5個百分點。國富是民族復興的基礎,雄厚的經濟基礎為一個國家政治、軍事、文化等加速提升提供了重要條件。

當今世界格局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度調整,為我們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難得機遇。比如,隨著世界資源能源佈局的變化和交通的發展,世界經濟貿易中心正在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轉移,歷史證明經濟中心的轉移預示著新大國的崛起;以3D打印為代表的數字化製造、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以綠色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等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抓住機遇的國家就可能成為新崛起的國家;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波動徘徊,標誌著世界經濟進入了新一輪衰退期、調整期。這些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現實表明,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實現民族復興已經是大勢所趨。十九大報告在宏偉目標、夢想追求、共同理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實現民族復興定位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這一新定位充分體現了實現民族復興的現實性緊迫性。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

在我們黨的文獻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提出來的,最早出現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從黨的十三大到十九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重大命題的內涵越來越清晰,目標、步驟越來越具體,十九大報告完整提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指導思想、行動綱領、時間表和路線圖。

在當代中國,能夠引領中華民族成功走向偉大復興的,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莫屬。這個思想堅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並舉,領導社會革命與黨的自我革命並重,能夠有效解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政治統率問題;這個思想堅持把強國復興的基點放在團結帶領人民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突出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夠有效解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層動力問題;這個思想堅持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能夠有效解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旗幟問題;這個思想堅持按照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目標推動社會全面進步,能夠有效解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價值願景問題;這個思想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有效解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國際形象問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指向的民族復興,不是要回到中華民族歷來引為自豪的漢唐盛世,而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總目標總任務來展開,這正是最具有政治感召力的關鍵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40年充分展示了這條必由之路,新時代必將繼續拓展這條必由之路。

李志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全國青聯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