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打造海島型水網 增強水資源調節能力

海南打造海岛型水网 增强水资源调节能力

10月29日下午,定安縣雷鳴鎮埇坡村,熾熱的太陽已向西偏,村民孫仁明肩擔著兩個水桶,走到村邊田埂下的水坑,準備挑水澆檳榔苗。“已經有一個月沒怎麼下雨了,太陽又大,我家剛種的這幾十株檳榔得天天挑水澆,不然就要被曬焦了。”

“上半年下雨多,這下半年乾旱得讓人焦急,種點莊稼不容易。”走訪海南的農村,記者發現,缺水是農民們談到莊稼種植常提到的問題。水利部統計數據顯示,海南的農田灌溉率是40%,而全國農田灌溉率是60%。此外,海南洪澇、乾旱等年均損失率也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很多人印象中海南島四面環海,雨量充沛,但實際上在水資源方面海南也是缺水省份,工程性和季節性缺水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院總院高級工程師楊晴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說。

降水量豐富的海南也喊渴

據介紹,2017年,海南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7.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3350立方米,約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7倍。水資源如此充沛的海南,為何還缺水?

楊晴介紹,海南獨特的海島型雨情水情,造成水資源天然存續能力弱。相比全國,海南的水資源量相對豐富,但降雨和水資源分佈時空分佈不均,具有明顯的年內、年際豐枯差異,乾溼季分明,豐枯水年來水相差3.3倍。“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造就了海島河流疾豐疾枯,河流水系源短流急,中小河流洪水期洪澇嚴重,枯水期則河道斷流,自然水系天然存蓄能力弱。”

自然水系天然存蓄能力弱,需要蓄水工程對河流豐枯調劑互補。據瞭解,海南現有水利工程總興利庫容72億m3,佔總徑流的22.5%大中型水庫多位於丘陵臺地,輸配水網絡不健全,且大部分水庫、渠系之間缺乏有效連通,自成獨立的供水區域,不能實現豐枯調劑、應急調度,導致工程性和功能性缺水問題比較突出。

“海南多年年均降雨量是1790毫米,但是地形和熱帶氣旋影響,雨量分佈是中部和東北部多,西南部少,而蒸發又剛好相反,由中部山區向西南部遞增。”楊晴說,降水空間分佈不均因,導致海南的西部地區乾旱特徵明顯,需要蓄水工程及跨區域的引調水工程。

省水務廳廳長王強介紹,近年來海南在社會經濟發展上取得了顯目成就,但必須清醒意識到,海南水利基礎設施發展起步晚,在防災排澇、自然生態、城鄉供水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水網建設不健全會嚴重影響海南的經濟社會發展。

例如,目前全省城鄉防洪標準低,抵禦洪(潮)澇災害能力不高,一些城市如海口、文昌等城市內澇頻現;大部分市縣中心城鎮供水資源多為單水源,供水安全風險大。南渡江、昌化江、陵水河等主要江河缺乏調蓄工程,冬春季缺水現象普遍,且農田灌溉、旅遊生活用水也都集中在11月至4月,三亞、陵水等市縣城市會出現供水不足。

基礎水利工程建設逐步鋪開

10月30日,在文昌潭牛鎮的羅樓村田間,紅嶺灌區田間工程築起的渡槽如長龍盤踞在稻田之間,工程建好後將源源不斷輸送水源,解決這片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省積極科學謀劃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紅嶺灌區工程、南渡江引水工程、邁灣水利樞紐、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等4項工程更是被列入了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這些基礎性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將促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有效解決工程性缺水。

楊晴說,基礎性水利工程的建設,是夯實海南水網的基礎。例如,位於南渡江中游河段上的邁灣水利樞紐,是海口市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後將保障南渡江流域發展熱帶高效特色農業水源調節供應,以及為改善南渡江下游河段水生態環境創造了條件。

省水務廳總工程師任長松介紹,我省採取大中小工程並重,蓄水引水工程並舉,各項水利工程建設齊頭並進,形成蓄水、引水和田間水利工程三級架構,搭建起覆蓋全省的水利工程網,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

2018年,海南確定了年度重點水利工程項目17個,年度落實投資計劃41.46億元。三亞西水中調工程、陵水引乘濟妹工程、南繁基地水利設施項目、西乾渠乾渠樂園至春江水庫補水段配套續建工程、紅嶺灌區田間工程等將相繼陸續開工,這些覆蓋水利網絡三級架構的工程建設,將有利於提升全島水資源科學配置和靈活調度,解決工程性缺水。

打造海島型立體水網豐枯調節

針對海南水利存在問題和未來發展需求,省水務廳委託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編制完成《海南水網建設規劃》,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水利工作方針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統籌治理的治水新思路,打造“工程網、管理網、信息網和生態水系網”四網為一體的綜合立體水網。

《海南水網建設規劃》結合海南經濟社會發展佈局,將海島地域空間劃分為中部山地生態綠心、環島臺地平原熱帶特色農業圈和外環沿海平原城鎮發展圈;將內環臺地和外環平原劃分為瓊北、瓊南、瓊西、瓊東四個片區。依託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陵水河四大江河,按照“片內連通、區間互濟、以大帶小、以多補少、以幹強支、長藤結瓜”的空間網絡思路,構建“一心兩圈四片區,三江六庫九渠系,聯網聯控調豐枯,安全水網保供給”的海島型立體水網。

楊晴介紹,對於中部生態綠心,未來重點是構建中部水塔安全屏障體系,強化“兩江一河”源頭區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嚴格控制工業發展;瓊北地區要優先保護南渡江流域生態環境,解決防洪存在的短板弱項問題;瓊南地區將重點改善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內獨流入海河流的枯水期生態水量供水條件,保障冬季旅遊高峰期城鄉生活、南繁育種基地灌溉用水需求;瓊西地區將保護昌化江河口地區生態環境,完善昌化江流域的防洪體系;瓊東地區則重點提高該區域防洪標準,保障區域內獨流入海河流枯水期生態需水,解決城鄉生活與農業灌溉供水能力不足問題。

按照規劃目標,海南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海島型水利基礎設施網絡骨幹工程。2035年,全面建成工程網、管理網、信息網為一體的海島型水利基礎設施網絡。2050年,全面建成安全、生態、立體、功能強大的海島型水利基礎設施綜合網絡體系,實現飲水安全達標、洪澇總體可控、用水高效可靠、河湖生態良好的戰略目標。

今年10月初,《海南水網建設規劃》通過水利部專家評審,水利部已印送審查意見。下一步,省水務部門積極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構建、完善集“工程網、管理網、信息網和生態水系網”四網為一體的綜合立體水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