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機被「圍攻」:讓道歉來得更明白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0月28日上午10時08分,重慶市萬州區長江二橋上一輛公交客車墜入長江中。驚歎之餘,網上廣泛流傳著“事故系一女司機駕駛的紅色私家車橋上逆行所致”的消息,部分網民也開始對小轎車駕駛員進行“圍攻”,群嘲女司機群體。然而,當日下午,@平安萬州發佈的警情通報顯示,該事故“系公交客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後衝上路沿”。10月29日傳出的事發當時視頻也進一步證實該小轎車駕駛員無過錯。

反轉之後,“欠女司機一個道歉”逐漸佔據輿論場。可是在眾聲喧囂中,我們可能忽視了造成“圍攻”這一行為的個別因素。因刻板印象而造成的隨意審判仍然存在,呼喚道歉之外,探清“圍攻”背後的原因,才能讓道歉來得更加明白。

事件最早的權威消息是@平安萬州在微博發佈的第一次警情通報。通報中只透露大巴車與小轎車發生碰撞的細節,並強調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但未提到“逆行”。據鷹眼輿情觀察室文章,深藍財經、重慶青年報等媒體在跟進報道中提到事故是“小轎車逆行所致”,都市快報、新浪新聞客戶端等媒體在報道中提到“疑似肇事女司機坐在路邊,腳穿高跟鞋”。對於受眾來說,即使在消息渠道眾多的時代,新聞媒體在消息報道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類似這樣引用來源不明的消息,是新聞報道不嚴謹的體現,極易誤導大眾。媒體在迅速、及時地報道事件時,倘若忘記了真實性、準確性以及客觀性等基本原則,那麼公眾也會被誤導以致偏離真相和理性越來越遠。新聞媒體應當及時反思,自身即便擁有引導輿論的巨大潛力,也不能為了攪亂這攤泥水,而先“髒”了自己。

另一方面,在受到消息報道的影響之外,一些人對女司機群體的固定式看法是此次“圍攻”的直接原因。碰到“女司機”“逆行”“腳穿高跟鞋”等字眼,深植於腦海中的刻板印象被喚起,部分人便開始細數週圍女司機令人不滿的種種行為。社會心理學對社會刻板印象的定義是:“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但是,這樣籠統的看法不僅會影響人對於事物的正確認知,還會在某些情境下形成片面、失實的評價。而對女司機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又有著長久以來性別歧視的隱性支撐。在性別不平等依然嚴重的今天,認為女性在開車時更容易發生車禍、不會隨機應變等類似的固定式偏見,不僅沒有科學依據,還有可能形成片面的評價,進而加重在特殊事件中對女性更強烈的譴責傾向。此次事件中,對女司機這一群體的群嘲風向無疑加重了網友對小轎車駕駛員的譴責和審判。而媒體在報道時刻意標明“女司機”,更是在利用刻板印象的同時,催化了受眾的負面情緒。

在向女司機道歉的聲浪中,我們需要明確,媒體和公眾在“圍攻”中起到的作用。呼喚道歉,不只是在為女司機抱不平,更是希望“圍攻”事件中的各方能進行反思。那些被刻板印象引導而妄加評判的人,需要及時審視自己對其他事物的認知。新聞媒體亦需要謹記教訓,在真相到來之前,保持自身的理性和客觀,不違新聞工作者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