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散文家」常崇信~散關古世今何在

散關古址今何在

常崇信

從陝西寶雞市南的清姜河進入秦嶺山區,翻越秦嶺梁就到了長江流域。交通工具不論是乘汽車,還是坐火車,都在古陳倉道上行走,只是原來的古道變成了現代公路或鐵路。在寶雞工作30多年,每年穿越秦嶺不少於5—6次之多,看多了秦嶺的青山綠水,卻對歷史有名的大散關熟視無睹。今年是1952年以來最熱最長的酷夏,去秦嶺避暑納涼,大散關一帶成了不錯的選擇。避暑納涼,看群山觀散關,對大散關有了比較深透的瞭解。暮秋時節,當秦嶺的紅葉掛滿山坡時,又一次次走進大散關。

在寶雞市區工作30多年,對市區之南的大散關可以說是瞭如指掌。但要問及大散關的前世今生,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對它的瞭解可以說是個皮毛而已。經常身臨其境,對我國古代最著名的26關之一,關中最有名的四大重要關隘之一的大散關知之甚少,不能不說是個憾事。在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而且此三關均可繞行,唯大散關不可繞行,說明此關的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據說,西周初年,散宜生救周文王有功,封此地為散國,散關得名於這裡是周朝之關隘。後來散國被滅掉了,關隘尚在,就稱之渭散關。散關在秦嶺之中,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扼南北交通咽喉,又稱之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如今乘汽車從入口的神農鎮前行,到達秦嶺主脊啞口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而在冷兵器時代靠爬山涉水恐怕一天也不可能到達。

「寶雞散文家」常崇信~散關古世今何在

古人對道路、關隘十分重視,因為它是通行到達之必需,是守一方安寧的必要,隨著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出行的道路,關隘也發生著變化。特別是明代以後,作為關的作用弱化了,只起到通行作用,設關做卡的職能消失了,關在那時對人們的制約作用沒有了,也就沒有定位的位置概念了。據寶雞的有關專家考察研究,大散關作為關隘口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起著變化,北為益門,南為秦嶺梁下的煎茶坪長80餘里中,不少地方曾經設為關口。甲午年從夏到秋,歷史半年,在大散關地帶逛遊,尋找古大散關在那裡的呼喚。

清姜峪口之說。東漢時關址在散水出峪處。現在的清姜河,古稱散谷水。散水出秦嶺山的峪口現在叫清姜峪。古人在河谷山體出峪處設關口是比較理想的選擇。有人研究散關最早的關址在今神農鎮清姜河右岸山坡到跨過清姜河對面的山崖間。

散谷中游之說。南北朝時期,關址向南遷移,即從清姜峪口向南,但這一關口在什麼地方,已無從考證。

二里關之說。唐宋元時期,關址南移到今寶雞市西南26公里的觀音堂1.3公里處的半坡上。上世紀30年代,主持修建川陝公路寶(雞)漢(中)段的趙祖康,在二里關村西側發現了有關城遺址的廢墟,並因此得出大散關在二里關三西的論斷,並題寫“古大散關”於路西側秦嶺山崖上,即現在的川陝公路19.5公里處的二里關石崖上。據資料,二里關的名字來源於二里驛,是距關二里,還是距關口二里,現代人說不清楚。關城遺址南的峽谷最窄處不足20米,一條公路旁,就是十多米的河道,湍急的散谷水(清姜河)嘩嘩北流。從地形上看,這裡作為一個關口,確有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態勢,但卻沒有藏兵納容人物的空間。如今二里關被開闢為3A級大散關風景區。山門在路西上北的道路上,具有古代營寨式建築風格。進入山門正面是新修的老子祠大殿,一條68級臺階連接關山路,關嶺上連的烽火臺,敵樓,塑有吳玠、吳璘等抗金英雄塑像等供人們憑弔。

「寶雞散文家」常崇信~散關古世今何在

益門鎮之說。現在的神農鎮是過去叫益門鎮。益門是益州大門之意,轄現在四川及陝西漢中等秦嶺以南13郡。明成化年間,益門籍進士白鸞做《益門鎮》記載:“清江之陰,秦山參差而東,嵯峨壓壓,跬步難進……鳴一烏道,出鎮之南,天梯之棧,勾連百拆,達荊梁,通滇益。”史書記載“凡有高梁者,必取道於此。”從此可知,寶雞通往漢中等益州起點在益門鎮。2011年2月,今人發現“益門雄鎮”石額,額中“有大明弘治15年戌仲夏”字樣,為時任縣令許莊所書。《益門鎮》中記載:“逐傍山之北麓,磊石為基,砌磚為臺,裹鐵為門,構樓三間其上,且完且美。”“此門之作,”殆天險秦蜀,金湯國家。明朝人在渭河二階臺地與秦嶺迤麗的延伸的西山堡山體上建城,那時清姜河水大,南北通行在清姜河兩岸須走棧道,從桑園鋪向南,從安溝越山樑,兩條道路,足見地位之重要。可以想像益門鎮在許莊縣令的組織下,在元末李思齊益門山口下築城的基礎上,重建後益門雄鎮是何等氣勢,何等繁榮。隨著川陝公路的開通,原來的西山堡老益門鎮已成為空鎮,在今寶雞農校西有一隘口,既歷史上的益門雄鎮。在此設鎮作為大散關的前哨,或建散關關址從理論和實際上是有這種可能的。

「寶雞散文家」常崇信~散關古世今何在

秦嶺梁之說:也有專家學者經過考古分析論證,認為古大散關的關址在秦嶺主樑的大散嶺上,即現在的嘉陵江源頭入口處和寶漢公路越秦嶺啞口處,川陝公路秦嶺樑上立“秦嶺”石碑的地方。上世紀40年代,鳳縣東河橋村民在秦嶺梁施工時,在分水嶺處出土了半截石碑“重修大散關記”,清晰可辨,碑的正文有“嘉寶八年”的字樣,上世紀九十年代,馬頭灘林業局在修建嘉陵江源頭入口門樓等旅遊設施時,出土了“明萬曆七年”和“清康熙3年”的石碑,均記述了修復大散關事宜。還在大散嶺上發掘出了沉澱數千年的“秦井”。近幾年,有專門工作者在此處發現施工宋瓷殘片和古建築痕跡、箭鈁等兵器。此處秦嶺主樑分水嶺處,嶺南之水是長江流域的嘉陵江,嶺北是黃河流域的清姜河入渭河。此處是扼南北交通的咽喉,旁邊又是大散嶺,和尚原具有屯兵、堅守的優越地理條件,而二里關不具備這些優勢,充其量可以作為一個前哨關卡。許多專家分析認為大散關應該在古和尚原西側,今川陝公路秦嶺樑上。陝西省把大散關遺址保護區的範圍劃定為北至益門,南至秦嶺梁煎茶坪應該是正確的。

煎茶坪之說。寶雞出土的西周文物“散氐盤”中記載,西周時期的散國,在今鳳縣一帶,而大散關是散國的一個重要關口。鳳縣人在秦嶺梁南坡下的煎茶坪,立了塊石碑,用蘇東坡的字體刻上“古大散關”字樣。在如今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爭名人、爭名地方的潮流下,這種作法也無可非議。

「寶雞散文家」常崇信~散關古世今何在

從歷史和史典考證來看,大散關在秦嶺梁頂的說法是站得住的,雖然秦嶺梁頂地面上大散關已無遺存,但史典和考證很清楚的說明這一點。從歷史長河的變遷來看,某一時段關口設在那裡,是根據當時的各種因素而變動的,只要能發揮關隘的作用就行,從這點上說,從益門口到秦嶺梁之間設關隘都存在著可能性。大散關範圍在長40裡的秦嶺之中,可謂是關的長廊,中國最長的關隘之一。陝西省把大散關遺址定位是專家們考證的結果,是否也是基於這種考慮呢?至於把旅遊設施放在那裡,與歷史名關本身沒有多大的關係,人們希望的是旅遊景點與歷史遺存和史典儘可能的靠近些,讓人們從旅行中得到歷史文化的薰陶。

會員作品

「寶雞散文家」常崇信~散關古世今何在

作者簡介:常崇信,陝西鳳翔人,中共黨員。畢業於西北農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員,陝西省作協會員、市雜文散文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共岐山縣委副書記、縣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綜合執法局局長、黨組書記,市水利局局長、黨組書記。

曾獲省科技進步獎兩項,省農業科技推廣二等獎兩項,省農業區劃成果一等獎一項;市科技進步獎五項。獲科技部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人社部、水利部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在省及國家刊物發表論文等200餘篇。先後出版專著、散文集多部;並編著有《農業產業化實踐與探索》等10餘部300餘萬字。

「寶雞散文家」常崇信~散關古世今何在

(來源寶雞散文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