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對蝦白便綜合徵國內外研究進展

南美白對蝦白便綜合徵國內外研究進展

2017年中國水產漁業年鑑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的南美白對蝦產量已高達93.23萬噸,然而自2010年至今,頻繁發生的對蝦白便綜合徵(下文簡稱白便徵)一直是影響南美白對蝦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由於該病的病因複雜多變,缺乏有效防治藥物,因而給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並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近來如廣西北海等地在養冬棚蝦過程中陸續有報道在養殖過程中觀察到南美白對蝦的“沉性白便”出現,且此種“白便”只有料臺在養殖池中間並仔細觀察才能看到,料臺在水流急的位置則很難觀察到,該症狀情況下蝦吃料一天比一天慢,當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一旦出現養殖均以失敗告終,目前尚未引起重視。所以下文所談白便均為當前生產中暴發且常見的浮性白便。

南美白對蝦白便綜合徵國內外研究進展

一、白便症在國內外的暴發情況(2009 年至今)

國內關於南美白對蝦的白便相關報道最早出現在2009年的華南地區對蝦土塘養殖過程中。當時養殖過程中會有少量“白便”出現,另外發病率低、危害較小,通過常規的水質調節、內服清熱解毒和保肝類中藥或直接使用抗生素就能治癒,沒能引起養殖者的關注。此後,2010年開始真 正 出 現 白 便 , 讓 養 殖 戶 開 始 熟 知 的 是 在2011年,但發病率依然較低,通過常規保肝類藥物治療即可治癒,並未引起行業足夠的重視。

2012年之後便開始從華南到華北蔓延氾濫,對整個南美白對蝦養殖造成極大損失。

2010年在我國的廣東地區出現白便現象並初具規模,但當時危害不太嚴重。2011年7-9月份南方養殖區域(如兩廣、福建等地)大面積暴發南美白對蝦白便病症,並且一旦出現白便症狀幾天後對蝦就會出現空腸、空胃遊塘然後出現死亡。2012年華北一些南美白對蝦養殖地區也開始出現白便,不過也是一些小面積暴發。珠三角地區2013 年南美白對蝦有養殖歷史以來可謂最為艱難,白便令眾多的養殖戶損失慘重。2013年6月初,廣西、廣東一些養殖場再次發生大規模的對蝦白便病,並迅速發展成“偷死病”,導致眾多養殖戶放棄養殖。2013年7月,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出現嚴重的拉“白便”現象。

同時2013、2014年在華北地區(如天津的寶坻、武清、寧河等地)亦出現大面積暴發,且無法控制。南美白對蝦蛻殼期為死亡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現象會一直持續到收捕季節,甚至絕收。

國外文獻中關於南美白對蝦白便症的報道較少。最早見於2010-2011年泰國地區對南美白對蝦的養殖,簇蟲等原生動物和弧菌被認為是直接的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會造成蝦殼鬆動,食慾降低,生長停滯,並造成偷死,另外指出該病的典型症狀是在發病蝦塘的水面上看到漂浮的白色糞便。Ha NTH等結合HE染色、透射電鏡及分子生物學等研究結果,認為2010年在越南暴發的斑節對蝦的病原生物是肝腸孢蟲,然而 AmornratTangprasittipap等通過巢式PCR和原位雜交的方法檢驗發現肝腸孢蟲並不是白便徵的病原微生物,因為在發病嚴重的南美白對蝦的肝胰臟中並沒有能夠檢測到肝腸孢蟲孢子的存在,從而克服了使用 HE 染色方法帶來的不可靠結果。另外Tidaporn Chaweepack研究中發現高良薑提取物的有效成分能夠有效地抑制由弧菌引起的南美白對蝦白便徵和早期死亡綜合徵。

二、白便徵的發病過程

多數蝦塘在白便發病初期,病蝦糞便變得細長或出現明顯拖便,並伴隨極少量白便,仔細觀察可以在池塘下風口塘邊看到少量細長白色棉線狀糞便。對病蝦檢測,可看見其腸道不飽滿,出現“斷腸”、空腸現象,但因對蝦攝食正常,故前期不容易發現。隨著病情的加重,肝胰臟開始萎縮、變小,外觀模糊,部分病蝦出現紅須、紅腿、腸道腫脹、變粗等症狀,水面漂浮的白便也逐漸增多。發病中後期,開始在下風口看到大量的白便聚集,浮在水面、散發惡臭,此時對蝦開始出現明顯減料或不吃料或蝦身瘦弱(殼肉分離),且伴隨遊塘及偷死(蝦腸道發紅或腸道有白色膿狀物),白便是偷死的初始階段。繼續發展,白便增多甚至遍佈全塘。此時病蝦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有的體重下降,變成“乾癟蝦”,池塘內蝦的規格相差懸殊,產量低,餌料係數增高。藥物控制不死的蝦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有的體重下降,池塘內蝦的規格大小相差懸殊,產量低,餌料係數達2.0以上。此病治療成本較高且反覆發作,最後不得不提早出售,因此出現對蝦白便病的蝦池往往很難養成大蝦,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肉眼檢查病蝦明顯反應遲鈍,空腸空胃,肝胰腺變黃,嚴重者肝胰腺已經壞死、糜爛。對病蝦進一步解剖可見,前期病蝦肝胰臟脂肪減少,體積變化不大,中期肝胰臟體積變小,取肝胰臟時沒有液體流出。腸道前段變白,隨著病情發展,腸道從前向後逐漸變白,發病嚴重時整個腸道變成乳白色,呈“白腸”。另外筆者在採集血淋巴過程中發現相比於正常蝦,病蝦的凝血能力明顯減弱。

對病灶部位進行病理切片觀察,可見病蝦前期肝胰臟部分腺管萎縮,大部分腺管正常,少量蝦腸道黏膜上皮畸變,腸壁細胞增生,此時對蝦肝臟和腸道仍有較強的消化吸收能力;發病中期肝胰腺嚴重萎縮,腺管上皮脫落,萎縮的部分佔整個肝胰臟的比例越來越大。腸道黏膜下層細胞增生,上皮細胞脫落;增生並纖維化的細胞層整體脫落,且可多次脫落,形成多次白便。腸道黏膜上皮也開始脫落,腸壁細胞增生更嚴重,脫落的腺管上皮和脫落的腸道黏膜上皮和增生細胞形成“白便”,這一時期對蝦的消化吸收功能嚴重下降;後期肝胰腺腺管萎縮、上皮脫落、壞死,並逐漸形成多個大小不等的肉芽腫,腸壁細胞不斷增生、不斷脫落,這時對蝦疾病已經不可恢復。

南美白對蝦白便綜合徵國內外研究進展

三、流行病學特點

結合長期實地調研資料和當前國內外現有關於南美白對蝦白便徵的文獻報道,發現南美白對蝦白便的發病過程具有以下典型流行病學特點。

1.天氣對發病的影響非常明顯

白便徵主要發生在夏季高溫季節。7、8、9月高溫期是白便的發病高峰期,高溫過後發病率下降。夏季連續陰雨天氣發生率高,連續陰雨天氣後一個地區的池塘往往會同時發病,當天氣轉晴後病情同時好轉。

2.大規格對蝦發病嚴重

發病蝦以規格在10克/尾以上的蝦體為主,小規格蝦也能發病,最小的1周以內的蝦苗也有發病。大規格蝦飼養期越長,底部有機汙染越嚴重,發病率越高。

3.淡水塘白便發生率高

鹽度越低的池塘發病率越高,淡水池塘發病率最高。海南部分高鹽度地區池水鹽度在 30 以上,近年在其他地區大面積發生白便徵的情況下只有偶爾一兩個池塘出現過輕微的白便徵,處理後白便很快消失。

4.底質差的土池塘發病率高

底質越差發病率越高,發生底臭的池塘發病率最高,這可能與對蝦習慣在池塘底部攝食的習性有關,養殖塘底質差,飼料很容易被致病菌汙染,對蝦攝食後發病風險增高。經常用氧化性藥物改底的土池,能夠將底質中過多的有機質氧化,發病率低。另外發現鋪膜的高位池每天排掉底部的髒汙,發病率也較低。

5.與投餵飼料的質量和投飼量有密切關係

如果飼料在貯藏或運輸過程中發生酸敗或黴變,投餵後會立即發病,這可能是因為變質的飼料中致病菌或有害物質增多緣故,投餵後更容易發病;投餵量大的池塘發病率高,有的池塘快速加料後水面就出現白便,減料後白便減少或消失,則可能是因為投餵量加大,增加了肝胰臟和腸道的消化吸收負擔,另外出現剩料也會在池底腐敗,被蝦攝食後更易引起發病。從原料質量好、營養價值高的2號料轉投餵低蛋白質的3號料,或從1號料轉投餵2號料,換料兩三天後就容易出現白便症狀,重新改回原來的飼料,白便減少。此外,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白便出現前都會有對蝦暴食的現象,兩三天時間感染率高達80%,並且較難治癒,單純用抗生素治療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佳,且易反覆。

6.不良水質易引起白便

藍藻等不良藻相的池塘發病率高。在高溫季節白便徵發病高峰期,池塘出現大量藍藻水華的池塘白便徵的發生率非常高。很多發生白便徵的池塘都是以藍藻為主的池塘。可能與藍藻不易被對蝦消化和死亡藍藻產生的藻毒素能夠給對蝦消化器官帶來損傷有關,另外發現以藍藻藻相為主的池塘一般是有機質高的劣質水,以甲藻為主或其他不良藻類為主的池塘也容易發生白便徵。

此外,特別是在高溫期發生“倒藻”是白便徵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倒藻後水質變渾濁,水色也發生明顯變化,死亡藻類分解產生大量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對蝦攝食死亡藻類也會引起消化不良甚至有毒物質損傷肝臟、腸道等消化器官。

7.嚴重缺氧後也容易出現白便

對蝦養殖池塘若夜間出現嚴重缺氧,即使不發生對蝦死亡,第二天也容易大量發生白便,發生白便後對蝦開始慢吃料和發生其他疾病。缺氧既影響已經攝入體內的飼料消化吸收,也對肝臟等器官造成影響,嚴重缺氧後對蝦白便徵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8.誤食碳酸鈣等

另外近來有報道發現白對蝦誤食碳酸鈣也會引起白便出現,並指出碳酸鈣是造成白便的原因之一等。

南美白對蝦白便綜合徵國內外研究進展

四、各家觀點

從解剖和病理切片來看,“白便”是從肝胰臟病變開始的,是肝胰臟和腸道病變後脫落的上皮細胞和增生細胞形成的,不是食物消化後形成的糞便。“白便”的主要成分為肝胰臟排出的病變組織、黏液和毒液,腸道脫落的黏膜以及一些正常的糞便成分,而非人們常規認為的蝦糞便。

眾所周知,蝦的肝胰腺(中腸腺)具有解毒、消化、免疫調節等功能,是對蝦體內最大最重要的內臟器官,對蝦大多數疾病都和肝胰腺有關。肝胰腺的組織和細胞若遭受以上原因的侵害發生病變,就會引起解毒功能下降,造成消化液分泌失常,直接導致消化液中消化酶特別是蛋白酶成分、結構和功能異常,而異常的蛋白酶會導致腸道內蛋白質消化分解異常,於是蛋白質不會徹底地被分解為最終產物 — —氨基酸,而被分解為中間產物 — —眎或者是腖。這種成分存留在腸道中短時間內得不到進一步分解,受腸道理化因素影響,很快變性或變質,形成黏性聚合物,併產生髮臭的異味。這種聚合物含刺激腸黏膜的有毒成分,會引起腸黏膜脫落、增生、腸道發紅等,這種聚合物難溶於水,密度比水小。如果在排出體外的蝦便中佔的比例過大,就會使得蝦便懸浮水中或漂浮於水面,這種聚合物在腸道內一般呈淺棕色,排出體外經水解氧化發生顏色反應後呈現乳白色,即我們稱之為“白便”。另外有觀點認為“白便”的主要成分為肝臟排出的病變組織、黏液和毒液、腸道脫落的黏膜以及一些正常的糞便成分,並非對蝦糞便,也不是腸黏膜等腸道組織,而所表現的“腸炎”症狀也是基於肝胰腺病變後的表現。由此可見“白便”不屬腸炎而屬於肝炎,白便不是便,其本質是肝胰臟病變壞死,是肝胰臟排出的病變組織。同時誘發腸道出現病變,但其實質是肝炎而不是腸炎。

五、造成白便的可能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南美白對蝦肝胰腺結構和功能損傷是造成白便症的根本原因。造成肝胰腺受損的因素有天氣、水環境、飼料營養、藥物濫用、病原微生物、藻毒素等。

1.天氣和水環境

天氣和水環境變化是最直接的原因,如凡是下雨過後,就會有白便出現,下雨越久,白便氾濫越嚴重。南美白對蝦是典型的底棲動物,在它們生活的中下層水體,由於殘餌、糞便、死藻的大量累積以及濫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導致該層水質、底質發熱、發臭、泛酸,生物和化學耗氧量大,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嚴重超標,成為原生動物、致病菌、病毒的滋生地,成為大家所熟知的“聚毒層”。“聚毒層”如不及時消除,會加重肝胰臟負擔,腐蝕腸黏膜,肝腸功能紊亂,最終導致“白便”。往往併發黑鰓、黃鰓、爛鰓、爛眼、紅須、紅尾、爛尾、斷須、白濁等症狀。

另外對蝦在惡劣水環境中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受致病菌侵襲亦能引發“白便”。

2.投飼量及飼料品質問題

南美白對蝦為熱帶蝦,其最適生長水溫為22~35℃,夏季高溫季節對蝦生長代謝旺盛,然而投飼過多或投餵過快會導致肝臟和腸道消化吸收負擔加重,造成損傷並引起白便。另外攝食大量蛋白質含量低或品質低劣的飼料會引起肝臟代謝紊亂,導致白便,很多發病池塘停料後,對蝦發病程度明顯減輕。此外養殖期間對蝦是否長期攝食腐敗黴變的飼料、死藻或其他含化工成分的傷肝食物等,這些因素會導致對蝦生長緩慢,飼料效果變差。副溶血性弧菌、黴菌毒素使對蝦機體免疫受到抑制,容易誘發大規模的疾病,由於劣質原料和貯存方法不當等原因,往往造成飼料中黴菌毒素超標。長期食用黴變飼料造成肝細胞壞死,肝胰臟解毒和消化功能障礙。

3.濫用藥物

濫用抗生素、消毒劑、殺蟲劑均能導致對蝦肝胰臟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肝功能障礙。苗場標苗期間是否使用損害肝胰臟的產品,比如過量的抗生素,都會對後來的養殖造成明顯的影響。另外藥物消毒、絮凝劑改底等因素會導致水質不穩定,底質發熱、發臭、缺氧,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超標,均會造成致病菌滋生甚至暴發疾病。

4.病原微生物感染

研究報道發現,通過對病蝦進行解剖、檢測發現,其肝胰臟及腸道內的副溶血弧菌、哈維氏弧菌、溶藻弧菌以及創傷弧菌等致病菌嚴重超標。這些致病菌聚集在池塘底部,附著在飼料、殘餌、有機碎屑、死藻上不斷繁殖生長,對蝦攝食這些物質後,通常引起胃腸道感染、心肌損害、肝胰臟明顯萎縮。通過對發病池塘水樣和患病對蝦肝臟和腸道做弧菌培養試驗發現弧菌數嚴重超標。由於養蝦密度高,殘餌、排洩物增多,在高溫季節容易分解造成水體內水質、底質變壞,弧菌大量快速滋生。實踐表明,當水中弧菌含量超過1000個/毫升時,對蝦有暴發細菌病的風險。大部分弧菌是兼性厭氧性的革蘭氏陰性菌,可分佈於池塘水體、池邊或聚集於池塘底部,也可附著於水生動植物體表和體內、飼料以及殘餌上。對蝦感染後,弧菌可在其體內快速增殖從而致病。此外,國外亦有報道發現在病蝦肝胰腺中發現有肝腸孢蟲,並認為其為白便的病原生物,然而亦有報道否認此種觀點,因為在正常白對蝦肝胰臟中同樣發現寄生有肝腸孢蟲,且在部分染病白對蝦肝胰臟中卻並未檢測到肝腸孢蟲。另外從多個白便病蝦體內都檢測到白斑病毒,但此病毒對該病影響關係尚不清楚,除此之外尚未發現有關此病和病毒相關的報道。

5.藻毒素

藻毒素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單環肝毒素,主要為微囊藻毒素;另一類為神經毒素,主要為魚腥藻毒素-a。肝毒素直接導致肝胰臟腫大、萎縮、出血、壞死以及胃腸道炎症、壞死等病變;神經毒素是一種潛在的神經肌肉傳導阻止劑,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導致骨骼肌肉等癱瘓,重症者可因呼吸系統屏障而致死。養殖水體富營養化以及因氣候突變或人為管理不當導致的倒藻,會引發藻毒素大量積累。藻毒素主要包括赤藻毒素和藍藻毒素。前者會對魚蝦的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產生毒害和抑制作用,造成對蝦死亡;後者會隨著藍藻細胞的衰老、死亡和破裂釋放到水中,被對蝦攝食後會破壞肝細胞結構且殘留在腸胃中,導致肝胰臟和腸胃的病變,誘發白便的產生。

6.投放苗種問題

投放的蝦苗品種不良,自身體質較差,肝胰臟的結構和功能不健全或者養殖過程濫用損害肝胰臟的抗生素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都會直接導致對蝦發病。

南美白對蝦白便綜合徵國內外研究進展

“白便”的發生與水質、底質環境密切相關,養殖期間採取定期調水、改底,保持水體環境穩定,定期內服保健、中藥調理肝臟,能減少或推遲“白便”的發生,這一點在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白便”是對蝦肝胰臟、腸道長期發生慢性病變的結果,一旦池塘漂浮大量白便,此階段對蝦肝胰腺結構嚴重損傷的已經無法治癒。因此“白便”的防治必須以預防為主。發病前期和中期尚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後期治療目前非常困難。

1.預防

(1)嚴格把控蝦苗幼體肝胰臟的健康程度,以及肝胰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否健全。

(2)保持水質穩定,避免水變。水變“倒藻”是白便的誘發因素,長期高溫和氣溫的劇烈變化也是白便發生的重要原因。保持水質穩定防倒藻,在高溫和異常天氣通過調水、改底穩定水質,減少天氣變化對水質的影響。建議對蝦養殖池塘要保持相對較高的水深,有利於保持水質的穩定。根據水質情況實時補充碳肥和有益菌,保持水質的長期穩定,特別是防止異常天氣引起藻類大量死亡。保持水質清新,該殺藻類時應及時殺滅,不要等到藍藻成為優勢種群再處理,提高水體穩定性。

(3)控制藍藻、甲藻等不良藻相發生。藍藻的發生與池塘水質有機汙染有很大關係,藍藻發生在有機質多的池塘,特別是養殖後期大量糞便、殘餌的積累使池塘有機質升高,為藍藻暴發提供了環境條件,通過適當控制投餵,減少糞便和殘餌的積累;平時定期使用氧化性底質改良劑分解底層過多的有機質,有條件的池塘每天少量換水,可以減少藍藻等有害藻類的發生概率,從而減少白便的發生。

(4)選擇優質飼料,避免過量投餵劣質飼料和加料過快。在白便發生的高峰期,投餵優質的飼料,避免投餵劣質、發黴變質的飼料。儘量選擇1號料或2號料全程投餵,而粗蛋白質含量低、原料質量差的蝦料因為投餵後容易發生白便,儘量不投餵。控制投餵、延長生長期有利於控制白便。避免加料過快,對蝦攝食殘餌和變質飼料亦誘發腸炎等疾病。

(5)長期內服乳酸菌助消化防白便。實踐證明,在飼料中添加乳酸菌等有益菌對預防對蝦白便有一定的效果,在發病初期大量添加內服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從白便發生早期內服抗菌藥物有一定效果的情況來看,白便和致病菌的影響有一定關係,通過內服乳酸菌保持腸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幫助消化,能夠控制白便發生。然而生產中發現,內服抗菌藥物對白便有效果,但容易反覆發作,需要反覆用抗菌藥物治療,且治癒後的對蝦吃料差、生長慢,不能徹底恢復,而內服乳酸菌等有益菌處理後,對蝦塘白便能夠適當減少,仍然吃料和生長,相比而言效果更好。另外平時多觀察,查料臺時仔細觀察蝦糞情況(粗、短為好),定期使用解毒抗應激的生物製劑。

(1)發病早期:在吃料比較正常時,拌餌投餵連翹解毒散每千克體重南美白對蝦0.5克,連用7~14天,或內服空腸白便靈(主要成分為地衣芽孢桿菌、乳酸菌、腸道黏膜系統修復劑、菌毒抑制劑)10克/千克飼料,每天兩餐,連喂3~5天可有效控制早期白便。

(2)發病中期:一旦發現蝦吃料減慢、下風口漂浮“白便”時要及時外潑大蒜粉、三黃散等中藥抗菌藥,同時內服西藥抗菌藥治療,白便減少後要根據具體情況再延長內服時間,防止反覆。白便症狀得到初步控制後,要儘快內服乳酸菌恢復腸道功能,另外要及時施以碘製劑進行水體殺菌,同時內服抗菌保肝藥調理治療,待白便減少後要根據具體情況再延長內服時間,防止病情反覆。慶大黴素等常規漁藥可作為防控弧菌引起的南美白對蝦白便的用藥參考。

(3)中重度白便:蝦吃料很慢、白便很多甚至全塘遍佈,有些伴隨偷死。可採用方法有:外用,早上用光合細菌5~7.5千克/畝,每3~5天一次,晚上用過氧化鈣 2~2.5 千克/畝,每 2~3天一次。內服,每千克飼料中添加三黃散10~16克+小蘇打20克,每天兩餐,連用3~5天對白便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七、總結

針對當前國內外關於白便的報道及結合筆者的實地調研和實驗室研究結果,筆者認為白便的主要原因為各種非病原性因素(天氣突變、水質惡化、飼料質量和投飼量,藻毒素、水質、黴菌毒素、濫用藥物等、放養密度過大)或先天遺傳因素等綜合作用造成的對蝦肝胰臟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同時造成機體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出現的一種綜合徵。故而才會在病原微生物分離中有各種不同的病原種類被報道,病原微生物(弧菌、氣單胞菌、病毒)只是造成對蝦白便發生的因素之一,不是其根本原因,這也是在防治中單純用抗生素或微生物製劑處理效果不佳且白便症狀易反覆的原因之所在。除此之外,消化機能受損等都是“白便”的誘發因素或病情加重的因素,如腸炎等。

另各種白便誘導因素最終導致的結果根本都是造成了肝胰腺結構和功能的損傷,但此過程中各種誘導因素對肝胰腺損傷的作用機制可能是不同的,對這些深層次機制的揭示,仍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來開展。如生產中飼料質量降低和投飼頻率過快導致的白便能夠在停食和改用高品質飼料後很快消失,而其他因素引起的白便一旦大面積暴發後卻難以控制。所以筆者認為生產中同一地區同時大面積暴發的白便很有可能是和天氣突變(導致溫度、溶氧突變)、水質惡化尤其是藻毒素和硫化氫含量等有直接關係。小面積偶爾暴發的白便可能同飼料的品質和投餵頻率管理不當及病原微生物等的感染有關。所以同樣是白便這一表現症狀,其誘發的主因可能是不同的,應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而不應一概而論,如去相信添加了某一成分(如紅薯、抗生素、乳酸、維生素C等)之後就能立竿見影、包治白便等觀點,而應該是在經過充分科學的流行病學實地調查分析的前提下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要全面有效控制白便腸炎的發生仍任重而道遠,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對待“白便”應立足於“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只有從提高對蝦體質、改善和優化水體環境、科學合理的營養搭配和投飼管理等方面著手,不斷優化並推廣健康養殖模式,才能實現杜絕“白便”、治療“白便”的終極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