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澄湖大閘蟹——胸足和蟹爪

陽澄湖大閘蟹——胸足和蟹爪

蟹有五對胸足,最前側的一對個大如鉗,早在戰國時期便被荀子稱為“螯”。唐代《嶺表錄異》描繪的“蟹螯上有細毛如苔”,正是絨螯蟹的標誌性特徵。螃蟹在遇到危險時會自切胸足,隨著不斷地蛻殼而再生新足,《埤雅》中引唐代《造化權輿》語“折其螯足,隨後更生”,可見古人早已發現這一特性。但螃蟹成熟後不再蛻殼,自切後便無法再生。俗話說“沒腳的螃蟹——橫行不了”,明代即常用“無腳蟹”來形容孤立無援的人,《今古傳奇》中便說道“你是孤身女子無蟹腳”。

陽澄湖大閘蟹——胸足和蟹爪

明代《菽園雜記》記載了一個關於“無腳蟹”的故事:松江簳山人沈宗正每到深秋,都要設籪捕蟹入饌,有一天看到兩三個螃蟹堆在一起,走近一看,原來有一個無腳蟹沒法爬行,兩個螃蟹便抬著它正翻過蟹籪,他感慨“水族之微,乃有義如此”,便拆了蟹籪並終身不食蟹。豐子愷《護生畫集》中《生的扶持》便是描述這一場景,圖邊李叔同的題詞意味深長:“一蟹失足,二蟹持扶。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陽澄湖大閘蟹——胸足和蟹爪

硬挺又略帶弧度的蟹爪,也成為了藝術審美中的一種風格。在書畫領域,“蟹爪”常用於形容筆法蒼勁,明代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中稱讚沈石田的畫“筆筆露刷絲蟹爪,真傑作也”。古人稱定武本《蘭亭集序》的“殊”字如蟹爪,清代高士奇見字帖後讚歎“筆健果類蟹爪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