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大红,“老戏骨”逆袭之路

倪大红,“老戏骨”逆袭之路

由刘家成执导,蒋雯丽、倪大红、田海蓉主演的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正在热播。该剧讲述了新婚不久便与丈夫决裂的徐慧真(蒋雯丽饰),继承祖产当上了小酒馆老板,在公私合营、改革开放等历史浪潮中,她与蔡全无(倪大红饰)相互扶持历经磨难,最终在女儿和侄女们的一同努力下,成为女企业家的励志故事。

作为刘家成导演经典电视剧《正阳门下》的续作,“小女人”凭借浓郁的年代质感,真实质朴的生活气息和丰富动人的小人物故事,感染了大量观众。本周,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小女人”背后的大男人——知名演员倪大红。

从“九门提督”到“拉车伙夫”

摇着扇子,眯着眼睛,在2013年《正阳门下》里,倪大红饰演一位地道的“老北京”——“九门提督”关大爷,这位一出场就已七十高龄的北京老炮儿,人情练达、老于世故、智慧傲骨,是个货真价实的贵族。流落民间多年,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兼具贵族气、市井气、傲气和文气。为了将这个复杂难演的角色呈现得更具韵味,倪大红悉心研究纯正老北京人的做派,咂摸北京人生活中独有的规矩,日常的讲究劲儿、油滑劲儿、贫劲儿,琢磨最细微生活里的民俗文化,把这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生动可爱,令人印象深刻。倪大红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是:“他是个老顽童加大明白!”

到了续作《正阳门下小女人》,倪大红却变成了“无家无钱无工作”的“窝脖儿”蔡全无。“小女人”开篇即从蒋雯丽饰演的徐慧真遭遇婚姻变故,承接了小酒馆讲起。各路人马粉墨登场,绘就了一幅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民俗风味图,倪大红和蒋雯丽相濡以沫共同经营小酒馆、经历时代变迁,颇有点儿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意思。

剧中,倪大红饰演的蔡全无是粮店扛大个的临时工,经常晚上蹬三轮。不仅在雪夜“拯救”了徐慧真母女,更在徐慧真店里为其干活照应,只为多挣一点钱娶上媳妇。也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角色,最后成为徐慧真事业发展的幕后英雄,为妻儿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有趣的是,“小女人”徐慧真身边并不乏追求者,比如街道干部范金有、小学老师徐和生……经常光顾酒馆的许多人都倾慕她的美貌,而徐慧真却选择了闷声不响的“车夫”蔡全无。对此,倪大红说,这个蔡全无很接地气:“我演绎的时候没有往大了去想,那个时代的人很简单很实在。我和徐慧真苦过,也有欢乐。蔡全无敢于承担,敢于站出来维护公平,是闷头干活、心地善良的人。”

倪大红,“老戏骨”逆袭之路

演“水嫩小伙”加“十级”磨皮滤镜

蒋雯丽今年49岁,倪大红更达到58岁。可电视剧一开篇两人要演不到30岁的小青年,据说,为了更符合角色年龄,剧组加了“十级”柔光磨皮滤镜,连倪大红的大眼袋都磨没了,两人看起来确实年轻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老戏骨”确实演出了青年人的恋爱感觉。眼神、嘴角都是戏,肢体动作也十分到位。活脱脱小鲜肉和小花版演技教科书。

谈到搭档蒋雯丽,倪大红嘿嘿笑道:“她是剧中每个男人都倾慕的女神,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万万没想到我成了她的丈夫。她跟我的搭配啊,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一个特能说一个不会说,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戏里戏外我和蒋雯丽都是最佳CP(搭档),是这么说吧?戏里就不说了,戏外蒋老师对我的关爱体贴,令我终生难忘。她让我多运动,给我各种垫子,叫我注意饮食。”

倪大红介绍,蔡全无的名字出自《增广贤文》里的一句古训,“知者减半,省者全无”,意思是知道了也少说两句,言多必失。倪大红非常感谢导演刘家成找到他饰演这个气质相符的角色,但也给倪大红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难就难在他没话儿,不知道该怎么表现他。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我想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比如动作细节,能够帮助我去创作这个角色。”倪大红特意为蔡全无设计了“玩手”的细节,“由年轻到老,一直在玩手,但并不是随便玩,而是根据剧情发展,力度、感觉,听到一些事情等,来改变这个节奏,表现他的内心。比如说听到徐慧真受了委屈,他这个手在玩的过程当中,会稍微有点抖。”导演刘家成对这个“无声胜有声”的设计非常认可,经常不拍倪大红的脸,镜头直接推到他的手上。

倪大红,“老戏骨”逆袭之路

哈尔滨话剧院长大,差点没进电缆厂

提到倪大红,必须要说说他的家乡哈尔滨。倪大红的父亲倪正华是哈尔滨话剧院知名演员。老一辈人提起倪正华,都会想起电影《保密局的枪声》中的张仲年。倪大红回忆,自己就是在哈尔滨话剧院的侧幕条边长大的,看着父母在台上表演,倪大红也跃跃欲试,那时候就励志当演员。在行恨行,虽然知道演员这条路有多辛苦,家里人还是同意了。

1983年,在中戏读大一的倪大红被谢晋看中,出演了经典影片《高山上的花环》。这部电影当年火得一塌糊涂,多年后《乔家大院》热播,60后观众看到倪大红演的孙茂才都说“哟,这不是以前那个段雨国吗!”倪大红回忆,自己考入中戏的道路相当艰辛。“78年第一次考中戏,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79年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同样没进复试,80年考上戏,又失败了。连续三年碰壁,当时我在回哈尔滨的火车上,就站在车厢的接缝那儿,一路都在抹眼泪。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原因,这些戏剧学院都爱‘国字脸’,我不是。”

1982年,倪大红决定破釜沉舟,“华山一条路”,最后一次考中戏。“当时家里已经给联系好了别的工作,如果再考不上,我年龄就超了,就准备回哈尔滨电缆厂当工人。”放榜那天,倪大红自己不敢去看,还是母亲去买菜顺路看了榜单,回家告诉他“考上了”。提起这几次考试的感受,倪大红说:“这就是命吧。老一辈人常告诉年轻人要惜福,可不是嘛!”

回忆家乡哈尔滨,倪大红感慨,“我在尚志校念的小学,91中读的初中,初中学习还不错,当了几年班干部。但我没赶上好时候,初中、高中一共才上了四年就去大庆插队了。每天就是赶着马车上大庆拉石油,一般是晚上10点走,第二天早上6点才到,冬天一趟下来,满头满脸的霜就像圣诞老人一样,吃的东西冻得像石头。但每次把石油拉回来分到各户时,那种得意的感觉就跟在舞台上谢幕似的。”

倪大红说,“没考上中戏前,我还在鸡西话剧团当过学员,我在那儿演了《雷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会了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就是凭这首歌考上中戏的。”“你让我回忆哈尔滨,我怎么回忆到鸡西去了。我再想想啊,我得有十多年没回哈尔滨了,路过或者参加个商演啥的不算。前年回黑龙江拍《林海雪原》,也没找着机会回哈尔滨转转。我特别想在夏天回哈尔滨,一定要去太阳岛,到中央大街吃冰棍,还有尚志大街22号院,当年那里是话剧院宿舍,我小时候就住在那儿。”

倪大红,“老戏骨”逆袭之路

改名倪大红,这才“大红大紫”

1986年,倪大红被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现在的国家话剧院)。从小在哈尔滨话剧院长大的他,终于堂堂正正站在了最高级的舞台上,后来逐渐接拍了一些影视剧,慢慢被人熟知。和倪大红合作过三次的张艺谋对倪大红评价非常高,“最小的角色都能琢磨出味道来”。2003年,倪大红和杨亚洲合作拍了电影《泥鳅也是鱼》,这是倪大红第一次当男主角,与倪萍搭档,他扮演一位从农民工打拼出来的包工头。倪大红本来穿43码的鞋,他在片中却一直穿41码的,这么设计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从底层打拼上来的人,他的奋斗历程就是很不舒服的,这种心理层面的不舒服潜移默化“转移”身体上,感觉就到位了。2009年拍高群书导演的《风声》,其实只是客串一个地下党联络员的小角色,倪大红也一丝不苟,他给角色设计了跛脚同时又哑巴的特点,通过身体上的缺陷把角色内心的挣扎和坚毅诠释出来。2007年和张黎合作电视剧《大明王朝》,扮演内阁首辅严嵩,这是倪大红最经典的角色,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巅峰表演之一。严嵩在剧中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张黎当初选角时定位是60岁以上的老演员,而倪大红当时只有47岁,起初张黎还有点儿不放心,但倪大红试完妆第一场戏后张黎就拍板了。倪大红也给严嵩设计了稍微耳背同时又手发抖的特点,一方面这是老人常见的毛病,另一方面又暗合了人物的处境和内心,让人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扮演严嵩儿子严世蕃的张志坚,比倪大红还大了五岁,当然酷爱健身的“育良书记”长得帅、显年轻,另一方面,倪大红确实长得老,当年在中戏上学时绰号就叫“倪大爷”。“‘倪大爷’,听着像骂人似的。”“这不是骂人啊,主要是做小品的时候全演老头子,经验太丰富了。”

倪大红表示,“能和这些名导合作,是我的福气,或许是因为我认真。我也曾想过不再涉足影视,踏踏实实地去演话剧。后来,遇到张艺谋大哥、芦苇、胡玫,他们一部部戏把我往回拽,让我更加自信。”

很长一段时间,倪大红曾经叫倪大宏。从“宏”改成“红”,才令他大红大紫。可倪大红却笑着说:“其实大红才是我的本名,有一段时间自己看不顺眼,改成了看起来深邃一些的‘宏’字,后来因为工资卡丢了,补办起来太麻烦,就又改了回来。” 本报记者 李子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