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付宝“相互保”,我又有了哪些新思考?

关于支付宝的“相互保”团体重疾保险,最近成为了保险圈的热门话题,连保乎精算君身边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保险的小伙伴都纷纷加入,事后又跑来问精算君,产品好不好。

关于这款互助产品,精算君写了一遍粗浅的的文章,大家可以点击标题阅读

总结而言,这是一款“0费用门槛加入出险后才收费、大家一起均摊”的团体保险,通过支付宝的流量快速做出了用户规模。

精算君的这篇文章除了在公众号发出去后,也在今日头条和知乎专栏发了。

有不少认真的读者在文末有留言互动,今天推一篇简单的文章,给大家分享一下,精算君认为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支付宝“相互保”的认识。

关于支付宝“相互保”,我又有了哪些新思考?

(一)之前有读者留言提到,“信美的官方解释每人每年均摊费用只要100多元,我测算的300多元应该要有合理解释“,下面做一个简单解释哈。

首先,对于这种事后分摊机制的产品,信美不可能宣传每年确认扣费金额就只有100多,否则就有不是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可能。听说这还是信美总精算师说的,我就更不能相信了,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其次,任何测算都基于自己的假设,信美提示的100多元,那应该是基于某种假设情形下的100多元,我说的300,也是如此,包括假设与人口普查相近的参保人口结构、使用目前再保险公司提供的重疾发生率。当然,假设我对重疾发生率打折到再保提供发生率的30%,同样可以获得每人每年100多元的分摊结果,但也仅仅是一种假设而已。

(二)还有读者认为,这里用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发生率做测算不合理,因为支付宝有通过芝麻信用分对用户做筛选。

第一,这里精算君再解释一下,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发生率是行业经验,来自于被保险公司筛选过的参保人,并不是基于全国人口。如果实际赔付经验好,我做预测的重疾发生率当然是可以往下调整的。

第二,芝麻信用分更多是建立在支付宝体系内用户的各种消费、贷款和支付行为上,类似银行的信贷评分,做反欺诈应该非常管用,但作为健康险的风险系数评分是否恰当?毕竟一个信用分极低的骗贷分子,不一定是一个满身带病濒临重疾边缘的病患。

第三,究竟芝麻信用分筛选过的参保人,是否就能比保险行业的参保人有更低的重疾发生率,目前精算君也说不准。

(三)关于“相互保”是否是一款保险产品的质疑

其实相互保作为“可回溯保费”的典型产品,通常都有最高保费的设计,没有了最高保费,保险公司其实没有承担风险,对于加入计划的会员来说,保费理论上是无限制的高(当然也可能是无限制的接近0)。当全部风险由所有会员来承担,保险公司只是作为集资赔付的支付工具时,目前的“相互保”可能就不能归纳为一款保险产品了!那么如果不是一款保险产品,那目前还能用类似保险产品的口径做公开宣传吗?这是否是目前支付宝关闭相互保投保入口的真正原因?

最后,接着上一篇文章末尾提出的两个问题,这篇文章末尾精算君再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讨论:

Q:如果把当下的不限制疾病报销的百万医疗险,改成“相互保”事后分摊机制,会有什么问题?保费会比现在的便宜还是更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