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人守護著山村,孤獨終老!

01

小時候,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我們這個村子裡早晚會有一條街,街上有好多人,有好多商店,有好多小吃。

如果有了這條街,村子裡的大人買東西,辦事,孩子們上學就不用去十多公里外的鎮上了。

如果有了這條街,就不用去羨慕所謂“街上人”的身份了。

村子裡的人習慣稱呼鎮上的人為“街上人”,而鎮上的人習慣稱呼村子裡的人為“山上人”。

做為一個村子裡的人,我並不喜歡這樣的稱呼,我總覺得他們說“山上人”的時候帶著濃濃的優越感。

也許是我太過敏感,不過他們也並沒有說錯,我們這個村子處於山區,而且是貧困山區,就連當時我們的整個縣也戴著貧困縣的帽子,至今都沒有摘下。

村子裡最終沒有出現一條街,只是路比以前寬了,平了。

02

記得是上小學的時候吧,每天早上村口都會聚集好多人在

起吃飯。

沒有飯桌,都是用手託著碗,沒有椅子,有的坐在石頭上,有的站著,有的蹲著。

碗裡幾乎是一樣的飯,村子裡的早飯一年到頭九成都是玉米糝熬成的粥。

在這裡沒有包子,油條,豆漿,只有偶爾的起早去了鎮上才能吃到。

冬天的太陽昇起,一碗碗飯冒著熱氣,很祥和的畫面,不過這樣的畫面現在再也看不到了 。

夏天的晚上,吃過飯的人們又聚在了村口乘涼。

女人們談論著剛看過的電視劇,那時候村子裡的電視只能收到一個臺,看的都是同一部電視劇。

男人們聊著地裡的莊稼,種好田,是那時最重要的事了。

老人們旁邊聚著一群小孩兒,聽他們講述著過去的事。

今年的夏天又到了,村口的石頭還安靜地守在原地,偶而有一兩人會去坐會兒。

講故事的老人一個個都離去了,小孩子都一個個長大了,就連看電視現在都流行用手機了。

村子裡只有一所小學,沒有幼兒園,沒有學前班。那個時候的我們就是在學校混著混著就開始正式上學了。

一個班裡有十多個學生,都是一起光著屁股長大的。沒有音樂課,沒有美術課,有的就是語文,數學和十年前沒多大區別的體育課。

每天一起上學,一起放學。假期的時候,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洗澡,掏鳥,玩泥巴,過家家。

那時候的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繁華。

上初中就要去鎮上了,以前成群的小夥伴被拆散了,分到了不同的班級,又認識了不同的新同學。

我們接觸了新的生活,每個人都慢慢地成長著。一轉眼,三年過去了,絕大部分人沒有再繼續上下去。

對好多人來說上學並不一件開心的事,也不在乎知識到底能怎樣去改變命運。那時候打工已經盛行,世界那麼大,想出去看看。

03

這些年我有一個感觸,當然不光是我有:中國發展的太快了!

快得那群本來基礎就不好的人趕不上發展的步伐。

村子裡的人拼了命的賺錢,想走出去這個大山。

有點能力的人要麼在鎮上,要麼在縣城裡買了房子,甚至有人還在更大的城市裡買房。

更有一部分人也在奮鬥著,只為一天能走出去。還有一部分已經沒有能力走出去這個大山了。

也許他們就是這個大山的最後守護者。

村子裡有很多的留守兒童和年邁的老人,年輕人都出去了。村子裡農田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在這個時代的生存需求了。

沒有人想背井離鄉,只是肩上的責任必須要扛。

村子裡的路上你總能看到行動遲緩的老人,這個多麼熟悉的地方如今卻變得有點陌生起來。

他們不明白這裡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們也不奢求能走出這裡,他們這個年紀最怕的就是孤獨,可偏偏他們卻要在這裡孤獨終老。

村子裡的學校現在只有三個年級了,全部總共有十多個學生和兩個老師。我怕總有一天這個學校也會消失。

看著那些孩子,雖然比我們小的時候吃的好穿得好了,但是他們的童年少了太多父母的陪伴,不知道對他們的成長又意味著什麼。

我慶幸我曾經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時的夥伴大部分結婚生子,但還有一些依然單身一人。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經濟條件太差。屬於他們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村子裡的姑娘大都嫁出去了,沒有姑娘願意嫁到這裡。

在我心目中他們每個都是好男兒,可是現實卻擺在了那裡,不知道這算不算命。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傷痛,這是發展中難以逃避的。

我懷念我兒時的村子,我知道有一天她也難逃消失的命運。

我不忍接受,但無力阻擋。那些走出去的人逃離了大山,但這並不意味著以後生活就可以安逸,就可以簡單。

可能要面對更多的壓力和焦慮。不知道誰會成為這個村子最後一個人?希望沒有這個人。

這群人守護著山村,孤獨終老!

圖中間是我的奶奶,91歲了。​湖南人,來到河南已經幾十年沒回過孃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