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處世智慧,教你如何瀟灑過一生

道家的處世智慧,教你如何瀟灑過一生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紅塵滾滾,痴痴情深,聚散終有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夢裡有你追隨。

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這首臺灣電視連續劇《京城四少》的主題歌《瀟灑走一回》,估計大多數人都聽過。這首歌唱出了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矛盾多的現代人,渴望從“人間多少的憂傷”中解脫出來、構建瀟灑人生的急切心聲。

1

有命掙錢也得有命花錢

道家所謂的“身重於物”,是指在人生價值取向上應擺正“名”(功名、權位)、“利”(金錢、貨財)與“身”(生命)之間的關係。

可以說,只有擺正這三者的關係,清醒地認識到“名韁利鎖”對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樹立“身重於物”的生命理念,做到不為“外物”(名、利)所累,才能做到“瀟灑走一回”。

那麼,如何擺正“名”、“利”與“身”的關係呢?三者相比,哪一個更為重要呢?這是每個人都要回答的人生問題。

對此,歷來有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物重於身”,即認為三者之中,名、利重於生命。持這種人生觀的人,往往為了獲取財利、權勢而不顧傷害或犧牲自己的生命,把財利、權勢置於人的生命之上。

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爭名於朝(官場),爭利於市(市場)”,自古至今,在社會上造成了多少“小人則以身殉(犧牲)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的悲劇,整個社會到處都充滿著恐懼和憂愁,哪裡還有瀟灑可言!

道家針對世俗之人的這種“物重於身”的錯誤理念,在財利與權勢的迷宮中,破天荒地發現了人的“生命”價值,提出了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的“身重於物”的價值理念。

認為“名”、“利”與“身”三者相比,“身”(生命)比“名”、“利”更為重要。老子認為生命貴於名、利,追求名、利是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有害於人的生命,寧肯拋棄名、利,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老子指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說,聲名與生命哪一個更親切?生命與財貨,哪一個更重要?獲得名利與喪失生命,哪一個更有害?過分地追求聲名(權勢),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過多地收藏財貨,必定招致更多財貨的喪亡。

莊子從人的生命價值出發,亦明確地提出了“身貴於隸”的命題。同時還進一步提出了“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的命題,即認為人的生命最為可貴,切不可因身外的貨財、名位而喪失了自我。

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有一則故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著對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莊子肯定千金之禮為“重利”、卿相之聘為“尊位”,然而他既看到了千金相位的價值,也看到了獲取這重利尊位所要付出的代價。如果沒有考慮清楚而輕易接受了聘請,一旦遭遇政壇變故身受兵革刑戮就後悔莫及了。

老百姓有句俗話:“有命掙錢,也得有命花錢。”說得再明白不過。官做得越大欲望越大,結果糾纏在各種勢力盤根錯節的網絡中不能自拔,趟的水越來越渾,自己得到的越多,被各種勢力利用牽制的程度越深,結果每天擔心東窗事發寢食難安,最後還難免落得身敗名裂一無所有的下場。

其實,道家的“身重於物”和儒家的“為己之學”頗有些共通之處,公儀休愛吃魚,做了國相後卻堅決不收別人送的魚,是為了自己能不犯錯誤穩穩當當地做官,這樣才能心安理得吃一輩子魚。說白了,人家是懂得啥都沒有身家性命重要。

道家的處世智慧,教你如何瀟灑過一生

2

膨脹的物慾會讓人欠下更多的債

《莊子·讓王》篇是莊子後學闡述“身重於物”思想的代表作品。在這篇文章中,借用15個寓言,反覆論證以生命為貴、以名位利祿為輕的人生哲學,指出:“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

主張“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韓、魏兩國互相爭奪土地,魏國賢人子華子就對韓昭侯說:欲得天下,或廢右手或廢左手,你願意嗎?韓昭侯表示不願意。

子華子說:“甚善!有是觀之,兩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兩臂。”由此可知,“身重於物”思想是多麼正確啊!

在春秋戰國的動亂時代,血與火的殘酷現實嚴重地踐踏了人的生命價值。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道家學派力倡“身重於物”的價值觀,在名利權勢背後,發現了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喚起人類主體意識的覺醒,是一種驚世駭俗之論,是一種價值觀念的轉換。

在這裡,老子對人類初期文明弊病的揭露與剖析,是對人類初期文明負面作用的深刻反省。由物質文明而造成的爭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而造成的爭名之心,激起人們對財富、權力、賢名的強烈佔有慾,驅使人們去爭奪、盜竊、搶掠、殺害,以致出現了“重物輕身”的本末倒置現象。

人們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而創造了物質文明,但是物質文明反過來又成為損害人、妨礙人進步發展的異己力量;人類為了追求美名,不惜扭曲自己的本性,損害自己的身體,以致犧牲生命。

莊子看到了人的生命遠比那些附屬於自己的東西珍貴。在科技和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生存競爭不僅嚴重損害了個人的自由發展,也使整個人類為其外在的物所主宰。

人類逐漸地在物質的誘惑以及無止境地向大自然掠奪、索取物質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今天,生命物化已成為人類不可迴避的問題,由此而衍生出來的生態問題、一系列社會問題已直接危及到人類的生存、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提出的全球變暖的問題就是人類自己欠下的沉重債務。

莊子這一“身重於物”的思想,冷靜而理智地告訴人們,要抵制無限膨脹的物慾操縱,發現人自身生命的價值。科學技術不是滿足人們無限慾望的工具,而是為人類造福,使全人類邁向進步、自由的階梯。

3

面對選擇要考慮後果和成本

道家所闡示的“身重於物”的人生哲理,在歷史上有過深遠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如果你想在人間“瀟灑走一回”,就必須在人生觀上由“物重於身”轉變成“身重於物”的價值理念。

清代學者金纓在《格言聯璧》一書中指出,“以外物言,無論功名富貴。”主張“毋嗜慾殺身”,論證說:“魚吞餌,蛾撲火,未得而先喪其身;猩醉醴,蚊飽血,已得而隨亡其身;鷀食魚,蜂釀蜜,雖得而不享其利。”

聚財富者,“不以義取”、不“樂善好施”,也將有性命的危險。這就是老子說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譴其咎”的道理。如此,你能瀟灑起來嗎?這叫“為利所役”、“為利所累”。

在古代,“烈士殉名”者,比比皆是。在今天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其人。官位權勢是福也是禍,是樂也是憂,是天堂也是地獄,它具有二重性。對它善處之,則為福、為樂、為天堂;不善處之,為它所累,則為禍、為憂、為地獄。

身處高位者,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使自己成為“責備之地,嫉妒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若不知進退,將有生命的危險。

所謂“位尊身危”是也。如此,你能瀟灑起來嗎?這叫“為官所役”、“為官所累”。

西方哲學家探討幸福的問題時,往往要追問一個善好生活方式的問題,只有按善好的方式生活才能獲得幸福。

同樣,幸福取決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動的抉擇,面對各種選擇時,人們必須懂得審慎地考察每一種選擇可能導致的後果和付出的成本。

道家的處世智慧,教你如何瀟灑過一生

4

解脫“名利之累”的智慧

那麼,如何解脫“名利之累”呢?答曰:凡外物皆“平淡視之”,一平淡,便能瀟灑起來。

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既需要以“物重於身”的理念激發人生存發展和追求名利的慾望,推動社會前進,又需要以“身重於物”的觀念來淡化過於強烈的名利意識,以緩解由於利益衝突和權力之爭而尖銳化的人際關係,保持社會的相對穩定,調解人的生活節奏,維持個體生命的心理平衡。否則,由權、利之爭就會導致許多歷史悲劇。

道家“身重於物”的價值觀念,在現代文明中至少可以起到一種解酒劑、清醒劑的作用,為某些淡泊名利的人提供理論根據,也為某些人提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首先,應該樹立“身外之物”的觀念。所謂“身外之物”,是說錢財、權勢和虛名等皆是身體以外的東西。它既不能隨人生而帶來,也不能隨人死而帶去,所以把它稱為“身外之物”,表示對錢財、權勢的輕視之意。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把“不追求名不追求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南。每當人們在生意場失意或者遭遇其他失敗之後,常常會聽到一句勸導的話:“名利不過是身外之物”,這使失敗者在心理上得到調解和平衡,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把人們從名韁利鎖中解脫出來。

所以,魯迅先生指出:“大約錢是身外之物。帶不到陰間的,所以一死便成為清白鬼了。”

其次,要淡化做官心理。人們常常依據道家的人生哲學,主張淡化名利意識,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論過去或現在,每當居官之人被解除公職之後,人們總是安慰他說:“無官一身輕。”

他們解職後也往往會自我安慰說:“從此之後,我無官一身輕,咱們痛痛快快地敘他幾天。”

鄒韜奮先生也說過:“一個人光溜溜地到這個世界來,最終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盡一人的心力,使社會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這兩點其實是最難做到的了。想做到,就得慢慢地去修養自身,這是種修養,更是種智慧,強求不來。修養到了,自然也就做到了。怕的是有些人不上進、懶惰,然後把寄生蟲的日子說成是不在乎名利。

實際上,我們說平常人能做到的,就是老子說的“少私寡慾”、“知足知止”。不是自己的不強求,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知道得的時候也要知道舍。這樣才能瀟瀟灑灑遊刃有餘。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總是忙於汲汲營營地追求滿足物質上的慾望,卻忘記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我們常常忙著左顧右盼地評斷別人,卻忘了應先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又當,如何獲得幸福、成功、圓滿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向,併為探尋時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實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