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自媒體(we media)的內容規劃?

現在我們身處於一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但做的比較優質的大都遵循了“內容為王”的準則,要想運營好自媒體,持續生產出優質內容,就得先做好宏觀規劃,再去細緻實施。

如何做好自媒體(we media)的內容規劃?

做好定位

在做內容規劃之前,必須要完成一件事就是“定位”。做定位,需要弄清楚三件事情:

一、識別用戶,洞察需求

為誰提供內容或服務,就意味著會影響到什麼人群。新媒體不再像傳統媒體一樣僅提供資訊,而更看重運營背後為用戶提供的服務。除此以外,還需要思考通過內容是否可以為用戶帶來附加價值,帶來什麼附加價值。比如生產與動漫相關的內容,就可以為二次元愛好者搭建一個交流平臺。

二、自媒體的調性

調性用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人格化”。簡單而言,確定調性就是用幾個關鍵詞或標籤給自己定下做什麼風格的內容,且標籤要與眾不同,“摘下這個標籤,你就不成為你了”。

三、自媒體的內容源以及相匹配的生產力

尋找內容有四條途徑:專業或專家生產(PGC)、用戶生產(UGC)、職業生產(0GC)和知識共享(根據CC協議合理使用)。靈感總有枯竭的時候,因此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現成可利用的社區。從社區尋找內容來源,可以作為思路的引導或者線索。由於互聯網上同質內容太多,不少人想到可以翻譯外文信息作為內容來源,這是一種可行途徑,但需要根據知識共享協議合理使用。匹配生產力,通常根據用戶的規模有所調整,不同階段有不同需求。在自媒體創立之初,可能只需要編輯就夠了;但當擁有大量粉絲時,就需要增加運營、市場、產品、設計方面的工作人員來協調運作;當用戶增至幾百萬,甚至開拓APP時,技術團隊也必不可少了。

如何做好自媒體(we media)的內容規劃?

做好內容規劃

確定好自媒體的用戶、調性和內容源之後,就能對內容進行規劃了。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也需要經過選題、成稿、打磨等流程,只是相比傳統媒體在傳播方面有擴大效應。選題作為內容生產的第一步,往往難倒許多自媒體人,內容生產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種:

一、按照時間要素

根據各種時間點(星座,季節,節氣)和時間線(主題紀念日等)尋找選題靈感,是很有效的獲取影響力的方式,但需要思考它是否能和自己的內容契合。比如社會新聞類自媒體可以在國慶節、春節等配合主流媒體,宣傳正能量。

二、按照熱點事件

崔永元轉戰頭條、諾貝爾獎獎項花落誰家都是媒體矚目的熱點,在相應節點發布文章很容易受到關注,但前提是前期需要蒐集材料做好內容規劃。

三、自主策劃話題

如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活動,利用大城市年輕群體的逃離心理,引發民眾積極參與。

四、調查問卷、主題發言、粉絲互動

如果你的自媒體已經有了一定粉絲基數,可以與用戶互動,將反饋的結果加以篩選整合作為內容來源。

如何做好自媒體(we media)的內容規劃?

做好內容的適時轉型

制定內容規劃,不能只顧及眼前的一得一失,還應具有長遠眼光。比如,我們要考慮這幾個問題。

一、能否提供給用戶一個穩定的預期?

在固定時間和固定位置投放固定類型或模式的內容,就能讓用戶形成心理預期,養成閱讀的習慣。

二、自媒體的內容是否產品化了?

所謂的內容產品化,就是文章推送有固定模板,文章格式可以不斷複製。如做旅遊類自媒體,就可以形成盤點美食、美景、交通、人文等內容的固定模式,接下來只需要更換目的地和素材即可。

三、調性是否合適?

自媒體不應百變,要給用戶展示固定的形象,才能具有辨識度,通過培養調性來培養真正的粉絲。

四、能否提供內容以外的價值?

當粉絲達到一定規模,就需要從用戶的行為和評論中觀察他們需要什麼。不少自媒體最初是提供資訊,從用戶的留言中得知他們購買推薦商品的需求,便也做起了微商。

如何做好自媒體(we media)的內容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