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太监照片:生活困苦 看了让人心酸


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理循1930年代在北京拍摄的老太监。本文刊发的老照片,是两位外国摄影师在民国年间拍摄的作品,拍摄对象是北京的老太监。这些影像所展示的太监形象,年迈衰老、皱纹布满面颊,看了令人心酸。

赫达拍摄的八宝山刚铁庙里的老太监。清末宣统年间,皇宫内有1000多名太监。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溥仪小朝廷遣散了一部分。10年后,1923年,建福宫失火,溥仪认为是太监搞的鬼,于是再次下达了遣送太监的命令。除了少数亲信,700多名太监悉数出宫。

赫达拍摄的八宝山刚铁庙里的老太监。这些被遣散的太监,命运各不相同。那些层级比较高的,通过种种手段积累了一些钱财,他们可以在北京、天津买房子定居下来。还有些人可以回老家,也算有个落脚处。

赫达拍摄的八宝山刚铁庙里的老太监。最可怜的就那些积蓄不多、也无家可归的太监,而这部分人占多数。他们既不被社会接纳,也没有能力谋生,去哪里度过余生呢?去北京周边的寺庙。他们将为数不多的积蓄捐献给寺庙,而后到里面养老。

赫达拍摄的八宝山刚铁庙里的老太监。当时北京二三十所寺庙道观都容纳了出宫的太监。赫达·莫理循拍摄的这些老太监,居住在八宝山的刚铁庙。此庙是明清太监出宫后的世代养老地,寺内有农田、菜园,太监们可以自给自足。

赫达拍摄的八宝山刚铁庙里的老太监。北京万寿兴隆寺是一座有名的“太监庙”,很多太监退休之后都愿意投奔此处。不过,它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养老院,有门槛,在皇宫当差时身份低微的太监,出宫后还没有机会进来。

赫达拍摄的八宝山刚铁庙里的老太监。最惨的一部分太监,连寺庙也进不去,只好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即便是栖身寺庙的那部分人,也不是说就能安度晚年,他们时时面临着病痛、孤寂以及来自社会的歧视。他们只是苟活于世而已。

赫达拍摄的八宝山刚铁庙里的老太监,一生经历都是凄风苦雨。

1948年,法国著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北京街头拍摄的老太监。

布列松在北京街头拍摄的老太监。这些老太监面部沟壑纵横,充满沧桑感,虽然无言,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坎坷命运。若不是从小家贫,谁愿意净身当太监啊?进了宫,在天子身边工作,并不是什么美差,他们面对的是无休止的繁重劳役,以及随时可能因小错误而被杖打、被扣钱、甚至被杀死的恐惧。等出了宫,是生是死,已经没人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