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寫出100篇原創文章,我是怎麼做到的?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

從去年5月份「鮮棗課堂」公眾號正式開始運營,到這個月,已經有整一年多的時間了。

我初步統計了一下,這些文章中,有差不多100篇,作者是我本人。

我抽樣分析了一下,平均每篇文章的篇幅在4000-6000字左右,如果按5000字每篇來算,累計原創文章字數達到50萬字。

可能大家對這個數字不是很有概念,不過如果是寫作習慣的小夥伴,肯定能理解這個數字背後沉甸甸的意義。

別的科技行業我不敢保證,但是通信圈裡這麼多公眾號,能做到這個產出級別的原創作者,不會超過2個。


一年寫出100篇原創文章,我是怎麼做到的?


「鮮棗課堂」是一個堅持以原創為主的知識服務公眾號,小棗君一直都在努力輸出優質的原創內容。這一百篇文章,就是我用心血和汗水做出的證明。

這些文章,涉及到各個細分領域,有通信名人傳記,有通信傳奇故事,更多的,是技術分析和科普。

很多堂粉問我,我是怎麼做到這麼廣泛的題材選擇的?我的知識為什麼這麼“淵博”?

今天,我想專門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其實,我首先想告訴大家,我不是一個全領域的通信技術專家,更談不上經驗豐富。雖然我的工作經歷有十餘年,但是僅限於核心網這個專業領域。對於像天線、接入網、承載網這樣的專業方向,我可以說是零基礎。

例如:

關於天線,有史以來最強的科普文

有問題,找傳輸?

超搞笑!老司機帶你全面認識基站!

是不是很奇怪?不懂技術又怎麼寫得出技術文章?而且閱讀數還那麼高?

說一件有趣的事情:之前有一個粉絲,是做天線行業,看到天線那篇文章之後,專門找我,問我是不是能夠為他們設計天線。結果我說,我並不是天線行業從業者,對方一臉愕然。。。

我並不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我之所以能輸出這樣的文章,其實是基於我的快速學習能力

大家應該也能看出來,鮮棗課堂的文章,並不是追求專業和精深,而是強調通俗易懂,主要以技術科普為目的。我也從來沒有冒充過“專家”,不懂裝懂,到處裝13。

我寫任何技術類的文章,首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

學習素材,全部來自互聯網。我通過百度和谷歌,在網上搜索大量的相關技術資料,然後逐一進行閱讀和研究。

到底有多大量?可以看這裡:

一年寫出100篇原創文章,我是怎麼做到的?


能看清嗎?這是之前寫基帶和天線那篇文章所查閱的資料目錄。

這還只是網頁部分,我還下載了大量的PDF、WORD、PPT等電子版資料,進行學習。

一年寫出100篇原創文章,我是怎麼做到的?


經過一年的積累,目前我手上已經有非常龐大的通信資料庫。


除此之外,我還利用多年的行業人脈,結識了大量的各領域行業專家,請教技術問題。

這個學習過程,也是有技巧在裡面的。

我所採取的方式,並不是要記住每一個技術細節,不是要全部精讀。如果採用傳統方法,時間是肯定不夠的。我通常輸出一篇文章,學習週期只有2-4天。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完全學精、學透,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挑重點來學。

所以,在確定寫作專題之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梳理文章大綱。先搭好主幹,再豐富枝葉。

這個過程,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資料檢索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內容吸收能力。每一種能力,都決定了你的學習效率。

當徹底掌握了所需要的知識背景之後,才開始真正的寫作。

這個地方更為關鍵。學會是一回事,能講是另一回事。

技術普及文章,是原創還是抄襲,最大的區別在於表達方式。技術擺在那裡,它的原理、架構、參數等,是符合標準和協議的,大家寫的都是一樣的東西,不可能你寫出來一個飛機,別人寫出來一個火車。

如果你直接把別人的表達重新說一遍,那你就是抄襲。如果你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能有自己風格特色,把東西解釋清楚,又描述準確,那就是原創。

我寫文章的時候,完全是按產品經理的思維來寫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種產品,一種知識服務產品。

我的文章會努力注重兩個方面:

一個是用戶體驗,就是一定要讓讀者喜歡看,有興趣看,看起來不會累,更不會看不懂。

如果你自己都看不懂,那讀者就更不懂。憑什麼你能看懂,讀者就一定也能看懂?如果你寫得不夠通俗易懂,問題一定在你自己身上,你沒有真正掌握這個知識。

另一個就是內容乾貨,也就是文章必須有實際的知識價值,不能像葷段子,看了之後一樂,樂完了沒任何幫助。

相比來說,容易做到的是第二點(內容有乾貨)。最難做到的,也就是現在大部分行業公眾號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是第一點(容易看懂)。

其實我並不是寫作出身。在創業之前,我是典型理工男,極少寫文章,更談不上有文采。

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我的文章之所以現在能得到大家或多或少的認可,原因無非是三點:

一是前面說的“產品經理思維”,也就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去寫,去打磨。

第二,就是“刻意練習”。不斷練習,不斷修改,在重複中不斷進步。大量的刻意練習,明顯提升了文章寫作水平。

最後一點,就是創新。

看到我文章的粉絲應該都會有這樣的印象,就是我的文章有點“逗逼”。

沒錯,其實現在懂技術的人很多,寫公眾號文章的人也很多,但是太多的文章寫得很“論文”、很“八股”,慢條斯理,波瀾不驚,循規蹈矩。

文章作為表達意思、傳遞知識的一個載體,也是需要活力的。

為了更好地表達晦澀的技術知識,我會大量採用和生活相關的舉例,還有各種有趣的配圖。只要有助於用戶“搞懂”,我會使勁“開腦洞”。

一年寫出100篇原創文章,我是怎麼做到的?


豐富的配圖,是鮮棗課堂的一大特色

尋找和製作配圖,是最難的一個環節

正是因為以上幾點,才讓鮮棗課堂的文章能夠與眾不同。

總結來說,鮮棗課堂文章絕對不是最“專業”的,但一定要做最“通俗易懂”的。當然,這也是由鮮棗課堂的品牌定位決定的(傑克·特勞特的《定位》,大家可以讀一下)。

當然,小棗君還只是一個新手,遠遠談不上優秀,鮮棗課堂在內容開發上也才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在不斷學習本行業和其它行業優秀的內容開發者,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以上,只是我在第一階段的一些心得體會,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有人問我,在目前文章內容無法直接變現的情況下,原創到底能堅持多久?內容會不會枯竭? 我想說的是,原創內容永遠是不會枯竭的,雖然我已經寫了那麼多文章,但對於整個行業的知識體系來說,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專題沒有寫,也有很多已寫過的專題,值得細分和深入挖掘。

至於堅持多久,那就真的很難說了。

目前對我來說,唯一困擾我,可能阻礙我繼續下去的,就是身體因素。因為長時間的寫作,導致我原本就有的頸椎、腰椎問題更加嚴重,經常疼痛難忍。這也是近期文章發佈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好了,關於文章寫作,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裡。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希望大家能珍惜和尊重原創作品的不易,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加入到原創的隊伍裡來,挖掘自己的潛力,努力將自己的知識轉化成產品,發揮價值。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