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失敗」的日本創業者:思維刻板,愛鑽牛角尖


沒有“失敗”的日本創業者:思維刻板,愛鑽牛角尖

所謂海量用戶數據,有可能某個網站數千萬條“真實點評”裡,近一半爬蟲“扒”來的資訊,或是直接用翻譯軟件粗略從國外網站轉譯過來的內容;所謂的行業遊戲規則,也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默契。當然,這些更可能是創業征途中的一個必由路徑,因為這個圈子似乎太需要做快、做大、做強了。

“創業總會有原罪,這叫事兒嗎?”

“嗯嗯,你說的也對。”

一週前,在深圳舉行的一場小型中日創業交流沙龍上,來自兩國的年輕創業者正為創業公司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這個話題進行著討論,在角落裡兩位男士就最近互聯網領域的熱點話題小聲細語著,不時冒出“原罪”、“估值”等詞彙,全然不顧旁邊幾位中日創業企業代表正爭論得面紅耳赤。

讓懂懂筆記感興趣的,恰恰是雙方爭論的關鍵詞,用戶數據。

“我們創業早期,的確不重視數據(體現),感覺意義並不大。”來自日本的80後創業代表石田豐通過翻譯表達著自己的看法,他們通過一些報道和事例瞭解到,中國的創業環境比日本友好太多了,把想象空間和估值迅速做大他們能理解,但並不認可。

在他看來,兩國不同文化和商業環境孕育出的創業者,在理念、想法與實現途徑上,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異。若說中國年輕創業者給人的印象是活躍、機敏、胸懷大志,那麼日本的年輕創業者就是刻板、保守,“但我認為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或許,對於不能容忍“失敗”的日本年輕人而言,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創業往往需要過人的勇氣、謹慎的態度。他們很少有人崇拜松下幸之助,但對於喬布斯、貝佐斯這樣的企業家卻極為推崇。更耐人尋味的是,他們並不追捧喬布斯的那句關於“你是想賣糖水還是想改變世界”的名言,而是更青睞他對Macintosh的執拗。

這種理念,或許很不“互聯網”。

創業氛圍缺失,創業者大多守舊

沒有“失敗”的日本創業者:思維刻板,愛鑽牛角尖

但是當天中日年輕創業者的爭執和辯論,依舊讓不少聽眾陷入了沉思。

據日本生產力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新入職日本員工中,願意創業的人越來越少,這個比例在2003年時曾超過30%,但到了2016年卻只有不足15%。

“這個比例,在今年應該是更低了。”石田豐告訴懂懂筆記,日本年輕的創業者並不多,如今的90後、95後創業者基本上是很罕見的。這是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創業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成敗除了會影響創業者本人以外,還會影響創業者的家庭和親友。

在他看來,創業必須要有經驗、閱歷的積累。因此,過於年輕的創業者往往會因為缺少相應的工作經驗、豐富的社會閱歷,在面臨困難時做出錯誤的決策,“三十歲以前創業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這個觀點,應該是當天兩國青年的第一個意見相左的話題。

“這是目前日本創業者年紀普遍比較大的原因,甚至有不少中老年人選擇在退休之後開始創業。”石田豐表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創業者所積累的資金也會越來越多,比起剛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用於創業的投入。

而除了年齡層的差異之外,日本創業群體在行業的選擇上,也與中國創業者有較大的差別。在石田豐看來,中國的創業者大多勇於嘗試新鮮事物,很多人會選擇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相關的項目,“其實我自己是比較看好一篇報道里做連鎖煎餅店的創業者,這是可以做很多年生意的好項目。”

“日本創業者大多偏向傳統行業,以相對比較成熟的產業為藍本,進行創新。”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沒有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項目,只是比例偏低罷了。

石田豐介紹說,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領域的項目,在日本大多是由大型企業背書或內部孵化而來的。即便有草根創業者涉足,也多是數據分析、軟件服務這類小而美的形式為主。

他表示理解兩國在人口基礎、社會需求和商業發展上的差異,因此對於本國創業者保守的理念,感覺是在情理之中。“我的團隊是設計、製造符合當前年輕人審美要求的陶瓷製品,這次交流團裡還有不少創業者選擇了餐飲、制鐵等傳統行業。”他告訴懂懂筆記,對於這些傳統創業項目在交流時不被中國的年輕創業者看好,他多少有些詫異。這個三十歲出頭的工科男不太認可被指出“這不是創業,而是在做生意”,“我的確沒有弄清楚創業和做生意的差別在哪裡。”

在石田心目中,通常創造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融入創新的理念和思維,都可以視為是創業行為,這與行業是否領先或者這個事業是否會改變世界並無關係。

“對於我來說,互聯網技術只是提高效率的輔助工具,你做的東西是什麼才是核心。”他又做了一個解釋,因為他們沒有互聯網+傳統行業這樣的概念,所以聽到相關的PPT演示,總感覺不是很理解。

但是在現場演示時,可以看到一些創業項目就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技術,試圖提高中小企業的管理效率;也有個別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商品的數據,或藉助應用軟件分析用戶畫像、市場潛在需求的項目出現。

早期融資是雙刃劍嗎

沒有“失敗”的日本創業者:思維刻板,愛鑽牛角尖

“融資路演我見過,但接觸比較少。”

一聊起融資路演的話題,吉野和輝似乎顯得有些無措。作為Base在澀谷的一位軟件企業創始人,他表示和團隊都不期待資本方介入創業的初期過程,甚至說心理上是排斥的。

吉野在交流時表示,自己在創業交流沙龍上看到所有中國創業者都展示了各自的公司PPT,幾乎同時也都標註了募資需求。而他反映不少日本創業者從創業到運營幾年時,幾乎都沒有編寫過一份完整的、用於展示PPT,這讓他感受到兩國創業文化之間有很大差異。

“不少(中國的)朋友告訴我,創業PPT就是用來介紹項目概要及商業模式的,主要用在路演、融資洽談會或者相關沙龍的時候。”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不少中國創業者告訴他企業在創立之初就已經編寫了一版PPT,而日後的發展中也需要不斷修正、迭代和完善。

吉野坦言,大多日本創業者的項目啟動資金、孵化資金都是自掏腰包,少數會從銀行貸款。而所謂天使輪融資,尤其是大筆資金的融資都不太能夠接受。只有當項目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擁有一定的競爭壁壘之後,才會尋求融資,以幫助企業穩健經營,同時招募更好的人才。

“因為這的確沒必要,我們一開始並不會去做PPT。如果有人諮詢項目投資,商業模式方面也是當面幾句話就能解釋明白的。”在他看來,日本的創業氛圍不濃厚,風投市場也並不發達。如果創業初期就引入資本介入經營,對於項目來說肯定會存在較大風險。

在他看來,涉及利益相關問題,機構或多或少會都介入、影響到創業者的經營和管理,在項目尚未在行業內站穩腳跟的時候,投資人左右團隊決策,導致發展方向發生改變也是有過先例的。

“創業都需要錢,但創業者也需要獨立自主的決斷權。”吉野告訴懂懂筆記,早在創業之初,他經商多年的父親就曾提出,要投資他的軟件項目,但被他婉言拒絕了。

在他看來,哪怕是至親,也會有不同的經營理念,他不想因為資金的問題,喪失了對於企業的獨立決斷權力,也不希望有朝一日在錢的作用下,改變創業的初心。

根據Japan Venture Research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度日本私營創業公司融資規模僅為25億美元,相當於美國風投總額(842億美元)的3%;約為中國2017年上半年行業所獲投資總額2428億元人民幣的7%。

與中國創業者普遍認為融資是創企發展的“助推劑”不同,日本創業者似乎更覺得融資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不好,往往容易傷及企業自身,因此他們在融資的問題上一直顯得十分保守。

多花時間專注做一件事

沒有“失敗”的日本創業者:思維刻板,愛鑽牛角尖

“我們團隊會針對市場變化每半年微調戰略,發展目標、方向都會不斷作調整,不斷通過迭代完善產品。”

在交流沙龍上,一位中國90後創業代表在介紹項目時表示,國內創業團隊頭腦更“靈活”,不喜歡鑽牛角尖。當發展遇到困阻時,都會選擇更積極主動的方式,調整戰略、目標,適應市場的不斷變化。

這其中有一些年輕的創業團隊,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先後調整了十多次戰略目標,有的甚至連跨了好幾個領域,在不同的行業中尋找新的機會與突破。有團隊表示,上半年在發現電商行業存在很大弊病後,下半年就主動擁抱區塊鏈了。

“這樣可能會提高成功的效率,但結果似乎比較違心。”在場的日本創業代表淺野在交流時脫口而出,他表示作為一名普通創業者,在發展戰略制定上依舊會比較固執。

與另外幾位發言者觀點相近,淺野認為創業過程即便困難重重,但他們很少會調整發展目標、戰略方向尤其是不會改變涉足的領域。因為市場開拓一定是早期遇到的主要問題,他和創業夥伴很多時候都是嘗試去解決首要難題,多和團隊研究目標市場的現狀和問題,甚至是鑽牛角尖。

他笑著表示,可能這種理念是比較“傻”,但是因為還是習慣於穩和紮實,一條路走到黑或許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但一定會收穫大量經驗。

“其實周圍會有很多項目失敗,而這些創業者會選擇東山再起,但領域、方向不會做太多改變,往往只是做一些市場策略方面的調整。”淺野表示,能夠讓日本創業者最終止步的,往往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創業資金耗盡了。

他在創立這家社交網絡應用之前,曾在同一領域中失敗了三次。然而讓淺野感到欣慰的是,在他43歲的生日之前,公司項目終於走上了正軌,開始實現季度盈利了。

“中國的創業者大多很年輕,這讓我很羨慕。”他知道自己的年齡似乎有些偏大,在這次創業交流沙龍進行中,他曾反思過當初項目面臨困難時,是否應該及時改變領域、調整方向,如果早做改變是否成功會來的更快一些?

但是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他自己就很快否掉了這個念頭,因為在創業這一行為並不很受待見的日本社會,不斷調整商業模式的做法很可能會被視為不務正業,這會讓他感覺自己很不敬業。

“一生專注做一事,是我父親傳給我的一句話。”在淺野看來,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濟的停滯不前,日本國內確實很難感受到類似目前中國濃厚的創業氛圍,也很難享受到如此眾多的創業鼓勵政策。他認為這樣所孕育出來的創業者,註定就是衝動、有熱情、頭腦靈活的,但不應該否認日本創業者對於創業理念的理解。

的確,從當天的交流、探討以及整治中,可以看到更多國內創業者對“改變世界”所抱有的憧憬,也能體會到那種不論過程、只看結果的心態。創業是否應該以成敗論英雄?似乎是很難有共識的。而對於日本創業者看重創業過程,重視實踐經驗的累積,也應該保持一種借鑑、學習的態度。

對於各行各業都正處於上升階段,企業新舊迭代愈發加快的中國創業市場而言,機會永遠會留給敢於搶跑的人;而日本經濟面臨行業巨頭的成熟和穩定,市場被長期割據,確實讓不少創業者只能在夾縫中尋求機會。但兩國雖然國情有別,商業環境有別,可對於創業初心的見解,創業目的的商榷,不妨兼聽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