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的帝王
抗日戰爭最後一次大型會戰時,雲集在雪峰山下的黃埔系中央軍有王耀武第四方面軍、湯恩伯第三方面軍、以及第18軍、新6軍、第86軍等部,幾乎囊括了除胡宗南集團以外的所有山頭。戰役總指揮、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基本調度無礙,惟對胡璉第18軍有點力不從心,最後叫胡璉放開一個口子讓鬼子逃跑的命令,還是委託王耀武下達的。
(何應欽)
因此黃埔系軍隊從大的格局來說,其實只分為“陳誠”和“何應欽”兩派,但在何應欽這個派別中,既有胡宗南、湯恩伯等較大的集團,又有第5軍、第52軍、第74軍等較小的系統。無外在何應欽看來,面對“土木系”爭奪軍權的咄咄逼人,黃埔系軍隊除了陳誠的勢力範圍之外,剩下的都應該由他來罩著,能幫忙的都伸手,所以才被稱為“何婆婆”。
只不過何應欽派系的結構比較鬆散,遠不如土木系那般“團結緊密”,更多的是一種簡單政治聯盟和裙帶依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以何應欽為大樹的集體“抱團取暖”。這裡糾正一個誤區,陳誠的“土木系”並非是十一師和十八軍的緣故,而是出自陸軍大學第十一期和第十八軍的典故,在陳誠任職11師師長期間,還未形成軍事集團,最多發展若干重要班底。
(早年的陳誠)
黃埔系軍隊的開山鼻祖,是黃埔軍校教導團,這是以“金剛”們為主官、黃埔前三期畢業生為基層軍官、以蔣介石招募的浙江等地的精壯為兵的新式軍隊。逐步發展成為黨軍第一師、第一軍和第一集團軍,是蔣介石攫取國民黨主要權力和成立南京政府的嫡系軍事資本。
而在黃埔黨軍發展的第一階段中(中原大戰勝出為標誌),黃埔總教官何應欽始終是主將(首任軍長蔣介石除外),從師長、軍長到集團軍總司令。因此,所有黃埔系主要軍官在理論上都曾經是何應欽的部屬,包括陳誠本人,這也就奠定了何應欽在黃埔系裡的地位,被稱為“二號人物”。
(何應欽與陳誠)
看看1927年4月第一軍的作戰序列就清楚了:
軍長 何應欽 下轄:胡宗南(代)第1師、劉峙第2師、顧祝同第3師、衛立煌第14師、陳誠第21師、蔣光鼐第22師(當年9月分拆成為三個軍)。
第一軍後來得以由胡宗南執掌,想一想就知道兩個人的密切關係,僅靠蔣介石的寵信是坐不到這個位子的。而從王耀武(74軍)早年能跟俞濟時搭上線、到關麟徵(52軍)修理黃維讓陳誠吐血、再到湯恩伯抗戰勝利後可以搶到接收上海的肥差、以及杜聿明(第5軍)遠征軍時期不怎麼服從羅卓英的調遣等等事件來看,後面或多或少都有何應欽的身影,同時也是蔣介石玩弄政治平衡之術的表現。
(陳誠和鐵桿周至柔)
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的“八大金剛”裡,蔣鼎文、錢大均、劉峙和顧祝同又稱為何應欽的所謂“四大金剛”,劉峙和顧祝同則是何的“哼哈二將”,除不善弄權的張治中和能力稍差的陳繼承外,只剩下個陳誠,其它都是何的人。
所以當蔣介石著力提拔陳誠制衡何應欽並漸成氣候時,另外幾個“金剛”本能的靠攏在何的周圍,間接也影響了黃埔前幾期的學生,只能選擇兩個派系來站隊,非何即陳。
何應欽做了14年軍政部長,掌握軍官任免大權,門生舊部遍佈軍中,陳誠這個後起之秀雖然最受一號人物信任,但在場面上還要讓何三分,雙方勢均力敵,老蔣居中操控,所謂的中央軍,其實就這麼簡單。
其它一些半嫡系就各找靠山了,象薛嶽傍上陳誠等等,那個年代,如何處理好跟何應欽和陳誠之間的關係,是所有黃埔系和半嫡系將領的大難題。
(何應欽與王耀武湯恩伯等)
抗戰中葉,在黃埔系中央軍“陳胡湯”三大軍事集團裡,後兩者在何應欽的撮合與紐帶作用下,與軍統戴笠走到一起,成為了強有力的政治軍事同盟,讓蔣介石也顧忌三分。他儘管從西安事變起就不再寵信何應欽,卻始終沒有分道揚飈,無它,黃埔系內部的分裂是蔣介石承受不起的,這也是三、四十年代黃埔系中央軍的主要格局。
一直到國民黨敗亡大陸,陳誠事先入主寶島,為土木系掌握軍事全權打好了基礎;而何應欽又被踢出了權力中心,因此從50年代起,黃埔系部隊只剩一個派系了,其他大小系統全部垮臺,包括胡宗南、湯恩伯等等,從根本上說,蔣介石對陳誠和土木系的信任還是第一位的。
(蔣介石和陳誠)
度度狼gg
黃埔系分為幾派?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黃埔軍校時期
在黃埔軍校的時候,黃埔系就已經分為了兩派——一派是孫文主義學會,一派是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其中孫文主義學會以戴季陶為導師,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以周總理為導師,不妨簡單分為“戴派”和“周派”。
戴派的教官主要是王伯齡和何應欽等人,學生主要是一期的賀衷寒和鄧文儀,他們反對階級鬥爭,叫嚷“仁愛、救國”、“建立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統。”周派的教官則以聶榮臻、毛澤覃為主,學生則是蔣先雲、周逸群、陳賡等人為骨幹。
戴派後來發展成為蔣介石的嫡系實力,集體背叛了革命。而周派則都走上革命道路,成了共和國開國將帥,這些黃埔人在陝北組織起來的“抗日軍政大學”,也叫抗大,也叫“紅埔”,成了共和國開國將校的搖籃。
土地革命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大部分的黃埔畢業生服從軍令,站在了蔣軍這一邊。在蔣的政治手腕下,黃埔學生逐漸形成如下派系:
1,胡宗南。
胡宗南是黃埔一期中當之無愧的大哥大,他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將軍,第一個師長、第一個軍長、第一個戰區司令。這一時期蔣介石的親兒子蔣經國在蘇聯被扣押,胡宗南就組織了“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乾兒子,這十三太保分別是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乾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2,關麟徵。
關麟徵是陝西人,黃埔系的陝西人,大部分從他的二十五師出來。關麟徵是52軍軍長徐庭瑤提拔的,他擔任25師師長時,招納了陝西籍貫的黃埔人有杜聿明、張耀明等人。關麟徵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的,他的25師被譽為千里駒師,擁有和紅軍相媲美的野戰能力。
3,戴笠。
如果問黃埔學生中,誰是蔣介石最大的嫡系勢力,毫無疑問答案是戴笠。原因很簡單,因為所有的黃埔系軍官,都在戴笠的監控之下。沒有戴笠的監控,黃埔系能不能保持對蔣介石的效忠,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戴笠的四大金剛也都是黃埔軍校生。解放戰爭時,戴笠坐飛機摔死,蔣介石對黃埔系軍官尤其是湖南籍軍官,毫無信任感,監控不得力,以至於很多投誠起義。所以才有了“雨農不死,大陸不失”的說法。
抗日戰爭後期,關麟徵逐漸被邊緣化,反而是與關麟徵交惡的杜聿明逐漸形成新的第五軍勢力,第五軍和在它基礎上建立的新一軍、新六軍,佔到了五大主力的三個,實力實在強勁。不過,杜聿明不善於搞小團體,以至於大多數人不把他當做一個獨立派系。
把關麟徵拿下的,正是抗日戰爭期間黃埔系中最大的派系——土木系。土木系源於陳誠的十八軍和十八軍的骨幹十一師,陳誠在蔣介石的培養下,逐漸取代了何應欽成了黃埔系老大。何應欽說“我當軍長時,陳誠只是一個連長,憑什麼和我爭?”
幾年後的臺灣島上,何應欽再也不提自己黃埔系萬年老二、14年軍政部長的老資歷了。自從到了臺灣,每天以蔣總裁老兵自居,一出席活動就給蔣總裁唱讚歌,閒來無事就到處打獵,新竹地區的野兔們遭了秧。
歷史知事
國民黨時期可謂是派系林立,這也成為後來失敗的原因之一。國民黨內部派系分法有很多,有的是根據軍閥來分,比如說西北軍、桂系軍閥、皖系軍閥、奉系軍閥等等。
上面是很多人最瞭解的,當然也有人按照下面的方法:CC系、黃埔系、政學系三種。至於其中的黃埔系內部究竟怎麼分的,稍後會有介紹,先簡單介紹一下上面兩個派系。
cc系:
cc的名字是來源於在1927年成立的中央俱樂部,當時第一個地點在上海。然而這種說法一直只是傳說,沒有最直接的證據。這是一個以黨政起家的組織,代表人物是陳立夫和陳果夫。
前者擔任教育部長,後者擔任黨政人事部門重要人員,兩者擁用非常大的黨政權力。大部分人員分佈在國民黨內部的黨務部門,通常包括組織部、中統局、地方教育系統以及各個大學等。
他們這兩兄弟利用自己的權力,把很多人安排到了上下機關所有層次。但是對外來說,他們一直否認這種派系的存在。而且在該派系的骨幹人員,也是緘口不談。
政學系
它包括兩個時間段,一個是北洋軍閥時期,另一個是第一次國共內戰。雖然在非常國會當中佔據的地位比較小,但是後來卻成為主和派的代表之一。
後來成為了蔣介石的智囊團,為他確定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反共綱領,也組織五次紅軍圍剿行動。也能看出他們都是治國人才,當然也離不開他們當年歐美留學的背景。
該派系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楊永泰、熊式輝、張群等人,由於他們的特殊作用,也常常被陳立夫,陳果夫等人的cc系所敵視。再加上雙方經常有交叉,也時不時的產生各種矛盾。
黃埔系:
黃埔系的由來是由於黃埔軍校而得名,雖然到現在黃埔軍校還存在,但是早已經沒有了實際意義。嚴格上的黃埔軍校,是指1924年到1926年,總共收了6期,超過了1萬多人。
難道這些人全部都是黃埔系嗎?當然不是,畢業於黃埔軍校,不代表就一定是黃埔系。如果想掛上這個名號,必須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
第一:畢業於前六期,而且資格越老權力越大。當然也是因為參加革命早,早期確認比較好升遷。第二:擁有一定的權力。第三:必須效忠於蔣介石。
黃埔系的萌芽開始於1924年的10月,第一次出征是平定商亂。後來又成立了以何應欽與王伯齡為團長的第一第二團。緊接著就在第二年,北伐戰爭的號角吹響。
後來又經過了亂七八糟的改革,一直到1927年年初截止,算作是萌芽階段。後來到了10年內戰時期,保定系與黃埔系交叉,漸漸的黃埔系得到發展。然而這個時期,除了胡宗南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中層士官。
一直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黃埔系得到全面發展,一些骨幹人員,甚至當上了戰區的司令官。基本上整個軍界的領導層次,都被黃埔系人員所佔領。
後來的內戰時期,則是來到了黃埔系的頂峰。一直到解放戰爭結束之後,黃埔系衰落得越來越嚴重。掌握實權的人越來越少,就連胡宗南也遭遇冷漠,從此之後算作是徹底的衰敗沒落。
至於如何分清黃埔系內部的派系,應該是按照不同的人來分。其實黃埔系也是圍繞著蔣介石展開,黃埔系內部也是同樣的結構,內部的人也會各自抱團,也形成了相應的派系。
我們先勉強按照教官和學員來分,因為在前期學生還不夠成熟。然而蔣介石急於成長,必須要靠著拉攏這些教官來積累。而這些教官,也是蔣介石從全國各地挖過來的人。
其中的教官系主要包括:何應欽、錢大鈞、蔣鼎文、劉峙、陳誠、顧祝同等人。他們也是蔣介石起家的資本,在整個抗日戰爭之前,掌握了絕大部分的資源。
其中的學員系主要包括:胡宗南、黃傑、關麟徵、戴笠、杜聿明、邱清泉、戴安瀾、謝晉元等人。他們是抗日戰爭中的骨幹,也有很多人在抗戰當中捐軀。
之前我也說了,按照教官和學員的劃分只能算作是牽強。因為既然是派系,說明大家做事就要抱團。但是這些學員和教官之間關係複雜,有的人甚至見面還可能打起來。真正的劃分,我認為應該按照人員來算。
何應欽系:作為國民黨內部的二把手,雖然經常遭到蔣介石的懷疑,但是作為軍政部長的他,手中的權力不可謂是不大。相對於陳誠的土木系來說,它所形成的派系比較鬆散,主要代表人物是王耀武。
陳誠土木系:它的核心人物就是陳誠,也是中央軍的主力戰隊之一。因為土字拆開是十一,木字拆開是十八,而這兩支部隊又是陳誠的起家部隊,所以也就有了土木系的稱號。
代表人物有四大金剛羅卓英、林蔚、郭懺、周至柔,十三太保方天、劉雲瀚、羅澤闓、楊業孔、石祖黃等人,還有以黃維為代表的其他一系列人物。
杜聿明系:也是畢業於黃埔第一期,畢業之後一直追隨蔣介石。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孫立人、廖耀湘、鄭洞國等人。
胡宗南系:畢業於第一期的他,也號稱是天子門生第一人。他擁軍幾十萬,在西北地區下轄幾個省。相對於當時的陳誠和何應欽,他更像是一方諸侯,另外兩個人則是中央爭霸。代表人物劉堪、鍾松等人。
還有人說戴笠也屬於一系,也就是所謂的軍統系。但是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有那麼一點勉強。還有說顧祝同也是一系別,一樣的也是有點勉強。
史之策
一開始分為何應欽系和陳誠系
何應欽和陳誠都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在黃埔軍校時都是擔任骨幹教官。何位列之首,政治地位僅次於蔣介石,在國民黨軍中素有“蔣何”之稱,一直延續到臺灣。蔣系八大金剛中近半數都圍繞在何應欽身邊,如錢大鈞、蔣鼎文、顧祝同、劉峙這些在抗日戰爭時期位列戰區司令長官和副長官級人物,也有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說。
陳誠位列八大金剛之末,但絕對不是墊底,更不是充數,而是壓軸。和蔣介石的關係也非同一般,早先蔣介石擺平不了的事都交給了陳誠,大部分是手到擒來。在為人處世上,陳誠有一套自己的政治哲學。他對蔣忠誠,這是底線。但是對於蔣的黨內政敵,陳誠一般不會和他們太過意不去,特別是曾經對自己有恩的人。因為他奉行“為主子充當打手鏟除異己是低等忠誠,幫主子化敵為友才是高等忠誠。”
在軍事指揮上,陳誠最早從團長幹起時便因為與官兵同甘共苦、生死與共而深得軍心,帶出來的部隊也都是國民黨軍中的頭等主力部隊。在與以擅長打運動戰著稱的紅軍作戰中,也就只有陳誠的部隊能做到與之纏鬥而不落下風。
憑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和過硬的軍事素質,陳誠為國民黨軍培養出來一支精銳的虎狼之師——第18軍(整編第11師)和羅卓英、周至柔、郭懺、胡璉、夏楚中等等一大批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兇悍戰將。時人將陳誠系統稱之為“土木系”。
何應欽系和陳誠系是黃埔中兩個最大的派系,另外還有一些在抗戰中通過指揮精銳兵團與日軍血戰博得戰功亦或是受到蔣介石賞識而委以重任而構成小派系。
比如湯恩伯、胡宗南、關麟徵、杜聿明等輩。
大將軍威武K
這個問題鋪開來說,實在太大篇幅了。
那就簡單些說,以1949年為限,整體上,黃埔系分為兩個含義,一是黃埔教官,二是黃埔學生,而教官與學生又得詳細分早期,中期,後期,所以這裡籠統地不分教官與學生。
綜合來看,黃埔只需要分為兩派,何應欽系與陳誠系。沒有中間站位,哪怕如張治中這樣的八大金剛,廣義上也是何應欽系,只不過他在蔣的調和下與陳誠有良好私交。
🐧何應欽
作為貴州軍閥,失敗後逃至廣東,正好參與組建黃埔,因此何應欽以其資歷擔任到黃埔軍校的戰術副總教官(代理總教官),因為何應欽率先垂範,為人正直,下面的教官,比如劉痔顧祝同蔣鼎文陳繼成等均非常信服。1924年11月組建黃埔學生第一團,何應欽是少將團長,此後黨軍第一旅,第一師都是何應欽,繼任蔣第一軍軍長,第一集團軍司令等,長期擔任軍政部長,擁有僅次於蔣的地位。
不過,1927年南京政府兵敗徐州,李宗仁白崇禧發難,何應欽竟不挽留蔣。蔣宣佈辭職並逐步厭惡何應欽。1928年1月復職第一件事情就是撤銷何應欽職務改任大本營參謀長。後面兩人繼續合作,但蔣已經決心提拔陳誠湯恩伯等後期教官及學生。
正因為如此,為了避免嫌疑,何應欽本系人馬非常少,除侄兒何紹周,死黨冷欣、兵役署長程澤潤等少數外並不形成小團體。但何應欽依舊拉攏八大金剛教官形成何系,包括胡宗南、湯恩伯、關麟徵、杜聿明、王耀武等大大小小派系,何應欽都能實際指揮。
🐧陳誠系
所謂土木工程系,是指陳誠起家的11師,18軍及這個團體出來的派系軍官。
1947年整編,陳誠系整體擁有21個軍(整編師),是天下第一的軍事集團。
陳誠得到蔣的信任,一是前面說的,制約何應欽力量所需。二是同鄉。三是因為陳誠是蔣與夫人共同的乾女婿。譚延闓女兒譚詳最早就稱宋美齡為乾媽,譚延闓死前委託蔣關照女兒。
陳誠原本是藍黨左派大佬鄧演達的人。
保定軍校時期,鄧演達是陳的教官。1922年畢業擔任浙軍少尉排長。因為關係不足,沒有晉升希望。1923年鄧演達也開始參加籌備黃埔軍校,路過浙江就帶著陳誠到廣東,鄧演達擔任團長,陳誠很快就晉升上尉副官,連長,再擔任大元帥府警衛連長。1924年5月,黃埔第一期開學,陳誠被鄧演達推薦到學校,擔任校長室上尉候差軍官。
此後,陳誠被蔣賞識,晉升少校區隊長,炮兵連長,三期炮兵教官。北伐開始,陳誠擔任蔣的中校參謀,隨後晉升63團團長。1927年4月晉升21師副師長。6月,師長嚴重辭職,推薦陳誠接任師長。這裡需要說明,412時,21與22師幾乎要兵變轉投武漢的鄧演達,蔣派人包圍,勸說追回。而鼓吹去武漢的軍官裡面就有陳誠在暗中支持。
此後,陳誠逐步被蔣提拔,與鄧演達徹底分道揚鑣。1931年底,鄧演達因策劃暴動被捕,隨後拒絕與蔣合作而被秘密殺害。當時黃埔教官學生多向蔣求情,但陳誠始終未說一句。1932年元旦,陳誠了結15年髮妻吳氏的婚姻之後迎娶了譚詳,自此成為蔣夫妻的雙料女婿,正式進入核心層。
所以,從整體上說,何應欽始終維繫鬆散同盟共同應對陳誠的瘋狂擴張,但陳誠因為得到蔣的默許而膨脹迅速,1947年已佔黃埔系本身的近4成軍隊,周至柔還控制空軍。所以陳誠的優勢是巨大的。逃臺之後陳誠系一家獨大,何應欽系基本退出舞臺。
四川達州
大家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內部極其混亂,往往將帥不和,其實這是國民黨的一個老毛病,早在北伐時期,國民黨就可以說分為好幾派,比如馮玉祥的西北軍,還有閻錫山的晉綏軍,桂系李宗仁等等,但是實力最為強大的還是老蔣的部隊。
當然蔣介石的部隊也不是鐵板一塊,他手下的黃埔系也是明爭暗鬥,大致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下面這四大派系。
1、胡宗南系
此人號稱天子第一門生,也就是蔣介石最重用的黃埔學生,而他的升官堪稱坐火箭,在解放戰爭時期,胡宗南因為主持西北軍政大權,更是被譽為西北王。而在他的巔峰時期,直接統帥的國民黨中央軍精銳更是達到了二十幾萬,但是其軍事才能一般,或許是對於蔣介石忠心的緣故,才能得以爬上高位,當然在解放戰爭後期,胡宗南被我軍屢屢擊敗,尤其我軍在彭帥的帶領下,更是將胡宗南部趕出了西北。
2、杜聿明系
在國民黨將領中,黃埔一期的名將最多,但是有著大兵團作戰指揮能力的人卻是少有,而這杜聿明,便是蔣介石眼裡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其能力可見一斑。當然杜聿明能爬上高位,自成一派,完全依靠的是他的能力,而他發家的部隊國民黨第五軍,更是被譽為國軍裡面的五大主力,其在抗戰時期,參加過多次戰役,尤其在崑崙關一戰中,使得第五軍名揚天下,而在解放時期,他先是在東北戰場和林帥大打出手,後來出任徐州剿總副司令,最終被我軍俘虜於淮海戰場。
3、陳誠土木系
作為蔣介石的第一心腹骨幹,他更是成為了蔣介石的代言人,當然陳誠在國民黨軍中的勢力是極其龐大的,他手下的第十八軍,可以說是名將百出,有黃維、胡璉等等抗日名將,而因為十八軍的緣故,陳誠一派更是被譽為土木系。但其土木系最終在解放戰爭時期損耗殆盡,一大批土木系將領死的死逃的逃,被我軍幾乎全部消滅,而陳誠這個人其實政治才能大於軍事才能,這在他後期的政治生涯中多有體現。
4、何應欽士官系
何應欽不止是國民黨黃埔系的二號人物,他更是國民黨中除蔣介石以外最有權力的人物,他作為黃埔士官派的領袖,長期擔任軍政部長,實權不可謂不大。當然在何應欽的手下,大多都聚集了一批黃埔系老資格的人物,也就是一些黃埔系的教官,而且這些人長期擔任要職,尤其是和陳誠土木系競爭激烈,可以說是黃埔系最大的一股勢力。
看完這四大派系,在解放戰爭時期大家對於老蔣的失敗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了,比起我軍的團結一致,老蔣失敗的確實理所應當。
您的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覺得不錯,不妨點個關注吧!
絕筆歷史
國民黨這個政黨有一個基因,那就是派系鬥爭特別嚴重,從同盟會到臺灣時期,歷來如此。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龍雲、劉湘、王家烈、蔡廷鍇等這些人就不說了,光國民黨內就有黃埔系、政學系、CC系等各個系統,黃埔系內部又有胡宗南派、杜聿明派、土木派、士官派等。
黃埔系在蔣介石的用人標準“黃浙陸一”中排名第一,基本要求是黃埔六期之前,有一定權力,又忠於蔣介石的,這個後面再說。政學系主要任務有楊永泰、熊式輝、張群、翁文瀚等人,政學系從北洋時期一直延綿到蔣介石時期,都是一些學界名流,給蔣介石做高參和統戰工作,核心人物是楊永泰和張群。CC系主要是依附於陳立夫和陳果夫的派,所謂“蔣家天下陳家黨”,CC系相當於把持了國民黨的中組部,又有戴笠的軍統制衡CC系的中統。
黃埔系中,胡宗南是天子門生第一人和當之無愧的西北王,代替蔣介石盯著陝北的延安政權。杜聿明是國民黨內少數有現代化戰爭和大規模戰爭經驗的名將,崑崙關之戰,新五軍一戰成名。土木派主要依附於陳誠,陳誠號稱“小委員長”,是蔣介石的化身和接班人之一。士官派主要依附於何應欽,比較親日,多是黃埔教官,作為蔣介石系統二號人物的何應欽,在西安事變之後慢慢被蔣介石疏遠。
青年史學家
在黃埔軍校的時候,黃埔系就已經分為了兩派——一派是孫文主義學會,一派是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其中孫文主義學會以戴季陶為導師,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以周總理為導師,不妨簡單分為“戴派”和“周派”。
a羅洪
何應欽派+陳誠派,其他的都排在其次。
大學志願君
不都是黃埔的嗎?還分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