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發現中國霧霾「新兇手」

10月18日公佈的一項研究表明,科學家們發現了導致中國冬季霧霾的“新罪魁禍首”——甲醛!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科學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相關報告發布在權威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科學家們認為,中國每年冬天霧霾中“很大一部分”硫化物是煤炭燃燒釋放的甲醛和二氧化硫之間化學反應的結果。目前中國的霧霾治理主要集中在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上,已經卓有成效。本次的科學研究給出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的建議,即有針對性地減少汽車和工業精煉中甲醛的排放。報告稱,甲醛的排放(主要來自汽車、化工和煉油廠)對中國每年冬天空氣中的汙染物影響相當大。

中美科學家發現中國霧霾“新兇手”

工廠管道排放

“我們的研究指明瞭能夠更快地清除空氣汙染的方法。” 哈佛大學研究員、報告的主要作者喬納森•莫克(Jonathan M. Moch)稱。他指出,最簡單的措施包括改進汽車上的點火開關,在加油站安裝帶有橡膠密封條的噴嘴,以防止煙氣逸出。莫克還表示,在臨近北京的天津地區,集中了大量化學和石油精煉廠,減少這些設施的排放會產生“巨大影響”。

中美科學家發現中國霧霾“新兇手”

化學工廠上朦朧的一天

在中國,空氣汙染主要通過PM2.5(細顆粒物)濃度來衡量。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5月的最新預測,全世界每年有約700萬人的死亡和空氣中的細顆粒物有關,這些物質會導致中風、心臟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中美科學家發現中國霧霾“新兇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國空氣汙染中的主要顆粒物是硫酸鹽,但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本次研究中發現,甲醛和二氧化硫反應產生的羥基甲磺酸鹽(hydroxymethane sulfonate)也是空氣汙染物的一個重要來源,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努力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情況下,“極端空氣汙染事件”依然存在的現象。

近年來,中國在與空氣汙染的鬥爭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美國每日科學網站(Science Daily)消息稱,對中國空氣汙染趨勢的首次詳細分析揭示,過去三年(2015年-2017年),中國的顆粒物汙染濃度下降了20%。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排放的大幅增加,導致了中國各地嚴重的空氣質量問題……作為應對,中國政府出臺了減少排放的政策來限制大氣中的顆粒物濃度。尤其令人鼓舞的是,在過去幾年裡,細顆粒物的水平迅速下降。我們相信,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中國的天空會更藍更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