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B-Tree

B-Tree就是我們常說的B樹,一定不要讀成B減樹,否則就很丟人了。B樹這種數據結構常常用於實現數據庫索引,因為它的查找效率比較高。

磁盤IO與預讀

磁盤讀取依靠的是機械運動,分為尋道時間、旋轉延遲、傳輸時間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耗時相加就是一次磁盤IO的時間,大概9ms左右。這個成本是訪問內存的十萬倍左右;正是由於磁盤IO是非常昂貴的操作,所以計算機操作系統對此做了優化:預讀;每一次IO時,不僅僅把當前磁盤地址的數據加載到內存,同時也把相鄰數據也加載到內存緩衝區中。因為局部預讀原理說明:當訪問一個地址數據的時候,與其相鄰的數據很快也會被訪問到。每次磁盤IO讀取的數據我們稱之為一頁(page)。一頁的大小與操作系統有關,一般為4k或者8k。這也就意味著讀取一頁內數據的時候,實際上發生了一次磁盤IO。

B-Tree與二叉查找樹的對比

我們知道二叉查找樹查詢的時間複雜度是O(logN),查找速度最快和比較次數最少,既然性能已經如此優秀,但為什麼實現索引是使用B-Tree而不是二叉查找樹,關鍵因素是磁盤IO的次數。

數據庫索引是存儲在磁盤上,當表中的數據量比較大時,索引的大小也跟著增長,達到幾個G甚至更多。當我們利用索引進行查詢的時候,不可能把索引全部加載到內存中,只能逐一加載每個磁盤頁,這裡的磁盤頁就對應索引樹的節點。

一、 二叉樹

我們先來看二叉樹查找時磁盤IO的次:定義一個樹高為4的二叉樹,查找值為10:

什麼是B-Tree

第一次磁盤IO:

什麼是B-Tree

第二次磁盤IO

什麼是B-Tree

第三次磁盤IO:

什麼是B-Tree

第四次磁盤IO:

什麼是B-Tree

從二叉樹的查找過程了來看,樹的高度和磁盤IO的次數都是4,所以最壞的情況下磁盤IO的次數由樹的高度來決定。

從前面分析情況來看,減少磁盤IO的次數就必須要壓縮樹的高度,讓瘦高的樹儘量變成矮胖的樹,所以B-Tree就在這樣偉大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了。

二、B-Tree

m階B-Tree滿足以下條件:

1、每個節點最多擁有m個子樹

2、根節點至少有2個子樹

3、分支節點至少擁有m/2顆子樹(除根節點和葉子節點外都是分支節點)

4、所有葉子節點都在同一層、每個節點最多可以有m-1個key,並且以升序排列

如下有一個3階的B樹,觀察查找元素21的過程:

什麼是B-Tree

第一次磁盤IO:

什麼是B-Tree

第二次磁盤IO:

什麼是B-Tree

這裡有一次內存比對:分別跟3與12比對

第三次磁盤IO:

什麼是B-Tree

這裡有一次內存比對,分別跟14與21比對

從查找過程中發現,B樹的比對次數和磁盤IO的次數與二叉樹相差不了多少,所以這樣看來並沒有什麼優勢。

但是仔細一看會發現,比對是在內存中完成中,不涉及到磁盤IO,耗時可以忽略不計。另外B樹種一個節點中可以存放很多的key(個數由樹階決定)。

相同數量的key在B樹中生成的節點要遠遠少於二叉樹中的節點,相差的節點數量就等同於磁盤IO的次數。這樣到達一定數量後,性能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

三、B樹的新增

在剛才的基礎上新增元素4,它應該在3與9之間:

什麼是B-Tree

什麼是B-Tree

什麼是B-Tree

四、B樹的刪除

刪除元素9:

什麼是B-Tree

什麼是B-Tree

五、總結

插入或者刪除元素都會導致節點發生裂變反應,有時候會非常麻煩,但正因為如此才讓B樹能夠始終保持多路平衡,這也是B樹自身的一個優勢:自平衡;B樹主要應用於文件系統以及部分數據庫索引,如MongoDB,大部分關係型數據庫索引則是使用B+樹實現。

來源:https://www.cnblogs.com/dongguacai/p/7239599.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