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人物誌:一個被封神的男人和他的以太坊

24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在上大學,在工作?

然而,我們身邊有這麼一個人,24歲時候已經身價千億。

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人物————以太坊之父 Vitalik Buterin

區塊鏈人物誌:一個被封神的男人和他的以太坊

V神紀事:

1994年出生於俄羅斯

17歲開始研究比特幣、創《比特幣雜誌》

18歲獲得奧林匹亞資訊獎銅牌

19歲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休學;該年11月,公佈《以太坊白皮書》初版,開始募集開發者

20歲獲得提爾獎學金、成立非營利組織以太坊基金會,在邁阿密的比特幣會議公開發表以太坊計畫,該年7月,啟動以太坊計畫眾售募資,募得3.1萬枚比特幣(當時約合1840萬美元)

21歲以太坊最初版本Frontier問世、以太幣開始在世界各地交易所公開交易

22歲被《財星》雜誌評選為2016年40歲以下的40大傑出人物。

成長曆程:

1994年在俄羅斯出生的Vitalik,在其6歲的時候,全家移民至加拿大。這位擁有加拿大和俄羅斯雙重國籍的程序員,因創造了世界上最熱門的加密貨幣之一的以太坊而聞名。

V神在小學3年級就顯現出了他在數學計算上過人的天賦,老師們發現這個小男孩可以用同齡人的兩倍速進行三位數的心算,這讓Vitalik輕鬆進入了學校專門為天才學生開設的“天才少年班”。

Vitalik說他10歲時,第一次接觸到電腦。而他對電腦的初體驗是辦公軟件Microsoft Excel。10歲正是小男生沉迷遊戲的年齡,在大多數小男孩還坐在地毯上,玩火車模型,或在遊樂園裡奔跑追逐之時,當時也熱衷於打遊戲的V神卻開始編程製作小遊戲。

他所編寫的第一個程序是球通過彈跳達到射擊效果的遊戲,Vitalik笑稱這個遊戲是個“Vitalik版本的《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除此之外,他還做了一堆以中世紀傳說為主題的戰略遊戲。

按照布特林的人生軌跡發展下去,將來他必定會是一個出色的高級程序員。但是命運總是不能被人揣測的。

2011年布特林17歲在讀高中時,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認識到了比特幣,對於這一種新鮮的東西,布特林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種完全分佈式的貨幣,布特林開始閱讀比特幣論壇和技術資料。並從事寫比特幣博客文章的工作以賺取比特幣,雖然當時時薪僅2美元一小時。

當他賺了20個BTC時,拿了8.5個用來買一件襯衫。但他在那個時候意識到,如果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共同加入比特幣社區,那麼便可以創立一個獨立的金融體系,並且區塊鏈的應用並非僅限於加密貨幣,適用於各行各業。此後,布特林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區塊鏈人物誌:一個被封神的男人和他的以太坊

V神和他的以太坊:

高中畢業後,Vitalik順利進入以電腦科學聞名的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但入學僅8個月就毅然休學,因為他發現自己無法兼顧比特幣方面的研究、撰稿與學業,V神決定全身心的投入到比特幣領域的工作上去。

2013年,Vitalik不斷走訪美國、西班牙、義大利、以色列等比特幣開發者社群,加入比特幣2.0的轉型工作,找尋比特幣在加密貨幣以外的應用可能性。當他到達以色列的時候,他發現當地也有不少人參與了比特幣的推廣工作。這時,V神就發現了當地人普及比特幣的概念很複雜,V神就在思考:“好的,如何簡化概括這些複雜的協議,要如何總結區塊鏈的功能?”Vitalik期望能開發出一個通用的平臺,讓所有開發者可以在上面建構屬於自己的區塊鏈延伸應用程式,這個想法就是“以太坊智能合約”的前身。

正因為這一個契機,2013年末,19歲的V神回到了多倫多,很快寫下了一篇白皮書,建議設計一種新的比特幣,並在文中介紹了“以太坊”。這款“新的比特幣”將基於通用的編程語言,可以用來創建各種各樣的應用,比如社交、交易、遊戲。

2014年年初,他召集了幾位合夥人,並投入自己同年獲得的10萬美元Thiel獎學金(Paypal創始人、硅谷投資大佬Peter Thiel為鼓勵20歲以下年輕人創業的獎學金),開啟以太坊建置工作,還為以太坊設計了一種新的加密貨幣幣種—以太幣(Ether)。和其他加密貨幣一樣,他們決定通過ICO的方式來為新的加密貨幣“以太幣”募集資金。

2014年7月,以太幣眾籌正式被啟動,用戶可以用比特幣來預購以太幣。兌換比例是:1個比特幣兌換2000個以太幣,按照當時每個比特幣600美元的價格,一個以太幣價值0.3美元。結果,此次眾籌造成巨大轟動,12小時內募集超過3500個比特幣;為期42天眾籌,共計募得當時價值1840萬美元的3萬1千枚比特幣。

截至2018年8月,以太幣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

區塊鏈人物誌:一個被封神的男人和他的以太坊

技術就是一個不斷革新的過程,在於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學習。

也許,你就是下一個被封神的人物。

來公眾號【比特王者Btking】吧,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