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總有叼民想害朕l
我為聯想並沒有研發,也不重視研發,聯想是一家渠道貿易公司,華為是一家技術研發公司,這是二者的差別,也是華為為什麼護城河越來越高,而聯想卻越來越差的原因。
2017年,聯想的研發投入人民幣81.42億元,佔營業額收入的2.8%。但對比一下,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897億元,約佔總收入的14.9%;即使是中興研發投入129.6億元人民幣,佔營收的11.9%,都比聯想高的多。
對於技術的重視不僅僅體現在研發成本上,更體現在二者對企業的管理上,聯想在柳傳志的“貿工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完全沒有任何的“技”,所以現在華為處境越來越艱難。在今年還冒出了巨大的風波,而且CEO楊元慶還拿著中國企業CEO最好的薪酬那就是1億元,而馬化騰的薪酬也不過是3000萬元。
而華為則極為重視技術,特別是在5g的發展上,一度是標準的制定者,最後因為某些原因被高通拿下,但華為有這樣的底氣也是因為重視技術研發。
你認為聯想會倒閉嗎?
毛琳Michael
說實話,聯想和華為基本上已經分別成了兩種商業模式的代名詞,因而被稱之為“聯想模式”和“華為模式”。
其中,華為走的是技術派的代表為主,聯想另一個走的貿易派的路線、(更側重於營銷推廣和渠道)、運營驅動為主,也就是常說的“技工貿”和“貿工技”兩種模式的區別。
所以說,說聯想沒有研發過東西,那是錯的,但是說聯想是一家以“研發”為核心的公司,那就錯了。這一點,在華為和聯想兩家的研發投入上就可以看出來了。下面這張圖是聯想和華為在研發投入上的比較,可以看到,如果說一開始華為的研發投入跟聯想沒有質的差別,那麼現在的聯想在研發上的投入可能連華為的零頭都不到了。
所以說,不是你沒有聽說過聯想研發過什麼東西,而是他們壓根就沒有把研發作為自己的目標,在這方面也就不會投入較多的精力,所以自然沒有什麼產出了。
但是結果是什麼樣的呢?只要看一下最近華為和聯想的營收對比就知道了【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到,華為現在的營收已經遠遠超過聯想了,而且華為屬於加速上升,聯想則是疲軟無力。而且從名聲上呢?華為是中國驕傲,聯想原來也是中國驕傲,但是現在恐怕就不是了。
我不認為華為模式一定就比聯想模式好,而且也沒有說所有公司都應該走華為模式,但是,如果中國多幾家願意真正幹技術的公司,而不是單純買買賣賣的公司,可能對我們這個國家是更有利的。
SilentTurbine
一個主打貿易往來,一個主打研發技術,派別都不同,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的兩家公司,為何要比較研發的東西呢?
印象裡都知道,聯想給大多數人的感覺就是一直在賣賣賣,進行營銷推廣,而華為公司則相反,一直在研發,更新,他們的著力點不同罷了,這也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我們就直接來看華為和聯想的手機產品就可以很輕易的看出,華為手機早已把聯想拍打在地,並且蒸蒸日上,成為全國大多數人心目中所信賴的高質量手機產品,成為國際品牌。所以正是由於在研發技術方面的差別導致了華為和聯想如今的發展差距。
況且,題主說“沒聽過聯想研發的東西”這也是存在問題的,一個大公司,如果不進行研發,只進行營銷,既然這是個需要與時俱進的時代,那麼它怎麼還能吊著一口氣活到今天呢?更何況人家也在技術研發上投了錢的,雖然上漲的幅度不大,但是也依舊每年在研發技術吶,只不過人家研發出來的沒有大肆宣傳罷了。畢竟聯想也不是將“研發技術”作為目標,所以沒有投入太多精力,當然也就沒有多少題主所謂的產品。它更可能考慮的是,通過研發技術,修復或提高產品部分性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貿易出口能力,作為一種營銷策略。
聯想和華為他們都有各自的特色,各自的特點,每一家都有各自的主流方向,大體經營目標,都是我國的大公司,代表我國的門面。所以嘛,都一樣哪有意思,要各具特色,各顯神通。
鎂客網
聯想太差了,聯想太差了,聯想太差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直聯想給我的感覺就是虛胖,以前在企業上班,幫公司定製電腦(定配置和價格),我都是同時向聯想和戴爾進行諮詢,要不是因為我們是央企,要不是出於愛國考慮,我想基本所有的IT經理憑良心都會選擇戴爾。聯想最紅火是收購了IBM筆記本部門後一段時間,聯想電腦因為得到IBM的技術,產品品質有極大的提高。這些年也一直在吃這個老本,而且品質一年比一年差,作為一家科技企業,一丁點技術含量都沒有,2017年聯想最大的亮點就是推出了自己的殺毒軟件,但我試用一週後認為這是個不合格產品。聯想根本沒有用心發展技術。經常有人問我電腦買哪家好。我經常給的建議是:5000以下可以考慮聯想,5000以上就算了。但5000以下,我覺得小米筆記本都強過聯想很多。
小教育成就大未來
柳傳志早回答過
按他的說法是民營企業底子不夠 搞創新研發投入大 還不一定成功 划不來
簡單概括就是 能掙快錢幹嘛費力冒風險 能投機取巧得名又得利幹嘛默默研發萬一將來沒成功自己不憋屈死
就算成功了還不是跟任正非一樣沒朋友
你看看我老柳 it商業圈我還是教父呢
再一個 老柳還有一個心思 研發不一定要自己做 先賺錢 然後收購國際公司 不但買了研發部自己還成國際企業了 收購了個ibm個人電腦 到處給人說自己多牛 蛇吞象 現在人都知道 那就是個笑話
聯想是一個把民營和民族大旗紅利用的最足的企業 走捷徑空手套白狼 一看紅利用完了要下坡了 轉手給楊元慶 把輿論壓力推給他 自己拿著聯想前些年賺的錢四處投資 繼續當教父
所以說 聯想下坡了 不是說明老柳傻 而是太tm精明瞭 只不過 任正非是精明為企業 那是真傻 老柳是精明為自己 一輩子名利都得了 聯想?得了吧 那只是個賺錢的招牌 不賺錢的時候 愛咋的咋的吧
得得53
又來黑聯想了麼。得看各自所在的行業,你咋不說娃哈哈老乾媽沒做啥研發沒做處理器呢,都那麼早就成功了?
聯想對標的企業是臺灣的宏碁華碩,美國的戴爾惠普。聯想崛起時沒有他們厲害,現在PC做到這麼大,也是不容易,世界第一哪那麼好當的。雖然整體營收和戴爾惠普差距有點拉大,主要是存儲業務不太厲害,前幾年併購了IBM的低端存儲業務,以後看能否發達起來。
聯想在全世界都很出名,和家電企業海爾美的TCL一樣,產品能夠走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雖然16年的投票事件又被翻出來,如果真的是聯想自己賣國,國家自然會對付他,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其中的利息糾葛不是聯想簡單的一張票能夠決定的。
至於華為,他的對手是愛立信思科等高科技企業,他自然得投研發,投入多,掙得也多,國內無論是華為還是TPLink,都是投入高掙錢多的企業。
戴爾惠普聯想需要掙PC的老大,華為思科愛立信需要掙全球通信設備的老大,各自有各自的行業,也有自己面臨的挑戰。聯想可以研發CPU麼,不可以的。微軟英特爾聯盟已經決定了CPU和操作系統,主板怎麼設計型號也是固定的,網卡有博通的專利,只能代工下主板液晶屏等。
當然,聯想沒做內存硬盤等存儲業務,今天還在搞合資,也算是不夠用心。畢竟,美國企業惠普戴爾用西數用希捷,你中國企業也樂此不疲,那還是說不過去的。
聯想做到現在,只能說及格,談不上有啥可值得驕傲的。但是華為確實是很優秀,只是在國家各種糾葛下,能夠穩定現在的市場吧。華為在歐洲是投了很多錢的做了本土化的,所以歐洲沒有抵制。
月下有車
看了這麼多評論都是看法相同 ,證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華為、聯想都過了而立之年,聯想這樣的科技型企業無非就是想“掛羊頭賣狗肉”想從國家科技扶持政策中多騙點補貼罷了,柳傳志的經營思想就是如果跟政府搞好關係、如果通過媒體忽悠消費者,讓消費者認為他很偉大為國家利益在“嘔心瀝血”,這樣政府採購、消費者就算聯想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政府採購、消費者也會買聯想的產品,至於產品怎麼樣?根本就不在柳傳志的經營思想上,和考慮範圍之內。任正非就不一樣,華為以產品為導向作為企業經營的精髓;作為以產品的導向的經營精髓就必須時時優化產品功能,開發適應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同時積極從社會中尋找需求的靈感,為消費者提高更高品質的產品,更合理的價格,讓跨國企業少賺中國老百姓的“魅心錢”,使消費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總之、華為、聯想的企業區別在於創始人的格局,任正非是一個有大格局的企業家,中國人的驕傲,民族企業的翹楚!柳傳志呢?柳傳志就是一個沒有格局、“投機佔營”的企業主,兩個人有“天壤之別”……!
浙金浦
所有黑聯想的人,要不不認識歷史,要不不認識自己。
如果沒有聯想,中國可能沒有在pc上的一席之地,在pc這個美日全面封鎖的領域,你想買的只有很貴,且接口不統一的ibm,東芝等。還有,中文使用,難。所以,那個時候,電腦排版打字很難,大家都用油印的,相信40的小夥伴還記得小學試卷是什麼樣的吧。
聯想出了漢王卡,從硬件到軟件解決中國人打字的問題,現在我們的輸入法還有聯想詞語,這個就是聯想發明的,只此一點你說聯想沒有研發,別看簡單,它解決多少事,後來聯想依靠漢王起家,開始銷售pc,如同手機中小米一樣,做了價格屠夫,這也是pc可以進入家庭的功臣之一,我94年開始玩pc,所有硬件有很多聯想的影子。
後來聯想專注於收購,比如ibm,摩托羅拉,可能想讓中國擁有更多pc端移動端的專利,從而儘快趕上外國列強。隨後出現幾個運營大失誤,致使聯想在2015年掉隊了,我母親生前用的最後2部手機都是聯想,可惜不再出了,聽說又要回歸。
華為也是近年崛起的品牌,現在的華為如同當年的聯想,,只不過他們的領域不同,但都在為中國貢獻,不存在什麼聯想不如華為,或者現在聯想困境了,如同lol一樣,有玩前期的有後期團戰的。但他們都代表中國,不要用索尼筆記本,拿蘋果手機,看韓劇,然後再說聯想如何?
淺吟低唱卻無聲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柳倪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鬥。最後柳傳志贏了,堅持技術第一的倪光南院士出走。自此,聯想註定了沒有華為,或者蘋果這種公司偉大。因為連路線都走錯了。不下大力氣發展屬於自己的高技術產品,而是走貿易第一,賺錢第一,科技研發靠後的發展思路,路會越走越窄,會慢慢被注重科技研發放在第一位的公司,甩開差距。
時空中的行者
對於聯想,國人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覺。說實話,聯想能到今天,不管柳傳志還是楊元慶,朱立南,郭為等少將都已經盡為了,所謂盡人事,聽天命。
今天大家都拿聯想和華為比,認為聯想早先的條件比華為好,本應該聯想要做的更好,對為什麼華為科技這麼強,而聯想怎麼這麼差這個問題歸咎於柳傳志把倪光南給踢掉。
華為的任正非和臺積電的張忠謀曾經有段對話,大意是他很羨慕張忠謀有機會到美國讀博士,創建臺積電後成為世界領袖。他說華為當年無處融資只能大家湊一點,無科研經驗只能一步一步摸索。從這段話中可知在中國創建科技公司之難。
中國不比美國,美國有強大的科研人才,便捷的融資環境,最大的應用市場,最先進的管理機制,最豐富的職業經理人群體,在美國只要有個idea,就有風投和經營團隊,而在80年代的中國,想都不敢想。
華為為什麼能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科技公司?是因為任正非有雄心,有毅力,懂科研,懂經營,並懂管理,將華為從一個科技落後的小企業,發展成中國一哥。
這個條件聯想不具備,任正非是柳傳志和倪光南的合體。柳傳志懂經營管理不懂研發,楊元慶也不懂,倪光南懂研發,但不懂經營,充滿書卷氣。
若是當年倪光南主政聯想,有可能會有新產品出現,但可能活不到今天,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今天的聯想和華為好比兩個人登山,一條是馬路直通山頂,但要搭別人的車。一條是從山底的小道走上去,搭車快但要別人同意讓你搭,路上風景看得少,而從山底開始攀的累,一路上最好風景都可以看到,可以隨時看,無須徵的別人同意。
聯想收購美國IBM,幾十億美金,美國人都同意,因為技術由美國人控制,無害。而華為當年收購3leaf才幾百萬美金都不行,因為技術在華為手裡,有害。最近美國又在5G上聯合一批國家壓制華為。
華為的研發帶動的產業鏈大頭會在中國,這是巨大利益,美國人必爭,雖然手段有點下作,但這是大錢,聯想在中國只能帶動一些機箱丶鍵盤等價值較低的產業鏈,高端如Cpu,顯卡、硬盤產業都在美國,人家賺大頭,所以可以讓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