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權謀殘卷」蕭何謀國藏秦典

「歷史故事-權謀殘卷」蕭何謀國藏秦典

權謀之術無所不在,大人物深人研究卻閉口不說,從不將心得秘籍輕易示人這便是幾千年權謀術盛行而此類著述卻極少的秘密...此書所述之權謀案例,的確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權謀殘卷-籌謀卷

  • 造勢者為智,善用勢者為謀。
  • 謀定而思動,後發制人則勝機已握。
  • 善謀者從來不是依據道理,而是根據利害做出決定。
  • 注意強弱的變化。用己之強,來攻敵之弱。
  • 要偃旗息鼓、不事聲張,如此勝機便大了。
  • 不要主動與人為敵,不要放棄修好的機會。
「歷史故事-權謀殘卷」蕭何謀國藏秦典

導語: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

君子謀慮的是國家,而小人謀慮的是自身。

「歷史故事-權謀殘卷」蕭何謀國藏秦典

人物

蕭何,沛(今江蘇沛縣)人,最早是沛縣的獄吏,後來追隨劉邦起義抗秦。

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深知民間疾苦,這些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任命蕭何為丞相、蕭何力薦韓信為大將。

在楚漢交戰時,他留守關中,建立了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向前方輸送士卒糧餉。這對劉邦戰勝項羽,乃至最終建立起漢王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漢朝建立後,他被封侯。他在秦法的基礎上重新制定律令制度,被拜為相國。


【事典】蕭何謀國藏秦典

沛公劉邦的軍隊一舉攻下了秦國的都城咸陽。手下諸將第一次來到國都,都爭相跑到裝有財物的倉庫去分取金銀財物。唯有蕭何置這些於不顧,先去接收秦丞相、御史制定的法律和典章文件,並小心收藏起來。

有人對蕭何說:

“您為何不去分些金銀財物,而要這些沒用的圖書?"

蕭何笑著說:

“這些日後必有大用,遠勝於金銀珠寶,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

說話的人搖了搖頭,不以為然。

果然,後來劉邦對全國的地形地貌,各郡縣人口多少、實力強弱,百姓痛恨什麼、喜歡什麼瞭如指掌,都是蕭何得到這些秦朝典籍圖書的緣故。

鏡鑑

視野決定取捨,也決定成就。

釋評

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曾經說過,我靠三個人得天下,他們是張良、蕭何和韓信。

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蕭何不以智謀取勝,但無疑具有遠見。在劉邦的軍隊攻打下咸陽後,眾將都紛紛掠取財物,他卻接收了重要的律令圖書,掌握了這些,對日後奪取天下,乃至取得天下後重新制定律法則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因此,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目光長遠是何等重要。未雨綢繆,搶佔先機,是最大的智慧。沒有遠見的智謀只不過是玩些小聰明而已。

「歷史故事-權謀殘卷」蕭何謀國藏秦典

喜歡看故事的朋友歡迎關注、每天日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