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明朝時候的一種政策。古代不像現代,有網絡,有通信設備,在那個時候,消息傳達相當的不便捷,而對於普通百姓的教化就更是不必多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因為消息傳達的不準確而導致戰爭失敗,蒙受損失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歷史上也有一種效果很好的解決辦法,當然它不是為了傳達即時的消息,而是為了長遠的教化百姓,傳達皇上和其他百官的治國之策,那就是榜文教民。

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為什麼要推行這個政策呢?在我國古代,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一般情況下不會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讓百姓們從心底服從。接受皇帝的政令,起碼要明白皇帝在說什麼吧,於是榜文教學就起到了一個大規模的普法教育的作用。

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開始這個政策的皇帝正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農民出身,非常熟悉農民的情況,他知道用哪種辦法能夠進行教化,也深深的知道哪種辦法是有用的,哪些辦法只不過是花架子罷了。結合當時的情況,明朝建立之初,法律系統並不完善,有很多疏漏的地方。當時的法律有很多種形式,比如律、令、誥、榜文等,其中主要的形式就是律,令是律的補充,誥則是更詳細的解釋。

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利用榜文來教化民眾,有很多個好處。第一,它的時效性很強。通常情況下皇帝如果對某些事情有諭旨,就可以命令官員馬上把它們印出來,發佈到街上,雖然說比不上現在的通訊設備,但是在當時,已經最能夠及時迅速傳達最高統治者的旨意了。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準確的指明他想要調整的對象和治理的重點內容。

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第二個優點就是內容廣泛,榜文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可以涉及的事情非常多,關係到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勸誡百姓,遵紀守法,孝順老人,團結鄉里,不要為非作歹,不要偷盜。第三個好處就是傳播很廣泛,榜文一旦發佈就會懸掛到各部衙門或者州縣鄉里的申明亭,而且當時朱元璋命令所有的榜文必須懸掛張貼,如果有人撕毀或者藏起來就要凌遲處死。

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大明王朝是用榜文教化百姓最多的時代,朱元璋更是非常喜歡用這種方法教導百姓。相傳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召集江南富民到南京,親自當面訓話,史官整理當時的言論,總共有數千句之多,後來官員們把它們刻出來,印出來,之後公佈,就成了著名的教民榜。這種類型的榜文並不少見,光是在洪武一朝,就頒佈了50多部,朱元璋死後,明成祖朱棣即位,也延續了這一做法,頒佈了一些榜文,但是明成祖死後,榜文制度基本上被廢除了。

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但是這種方法在當時也有人提出了異議,張貼的榜文,都是必須識字的人才能知道上面寫的是什麼,傳達的意思是什麼。但是如果有不識字的,或者是盲人聾人殘疾人什麼的,該如何得到皇帝的教導呢?關於這一點,朱元璋也想到了一些辦法,他要求各個村鎮設立一個木鐸,什麼是木鐸呢?在古代鐸就是鈴鐺的意思,木鐸的意思就是鈴鐺的芯是木頭做的。

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當時的官員會選擇那些不能夠從事生產勞動的人,比如年老體衰的人,或者是盲人殘疾人他們會讓兒童牽引著,手裡拿著木鐸一邊走一邊搖,邊搖邊念出榜文,有的人是事先備好的要背誦的內容,一般都很簡單,多數都是宣揚要孝敬父母,不許偷盜,要熱愛勞動,團結鄉鄰等等。而這種形式漸漸演變成一種活動,每個月都會舉辦很多次。如果有的村這裡沒有適合的人,或者老人比較少,或者沒有殘疾人就到附近的鄉里選取適當的人來承擔這件事情。

在信息不靈通的古代,皇帝如何教化百姓?明朝開國皇帝這樣做

小編總結,榜文教民這個方式,不僅皇帝會用,地方官員也很喜歡這種方式,從上到下,上傳下達。歷史考古發現的古代書籍中,也有相關的文獻,其中就收錄了,包括朱熹、海瑞、于成龍等從宋朝起一直到清朝,60多名各級地方長官和朝廷派出的巡撫發佈的榜文,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些榜文對我國古代地方治理和基層政權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現代社會,也有一定的借鑑價值,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