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電視劇《我們這些年》日前公佈了海報和部分劇照,並且從北京轉往青島拍攝。《我們這些年》由唐麗君擔任製作人,曾創作過《傾城之戀》、《三八線》等劇的夢繼擔任導演,王芸等編劇。蔣欣、李光潔、郭京飛、劉孜、劉佩琦、錢芳等擔綱主演。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面向未來的現實主義

前些天看了這部劇的一些素材,聽導演夢繼和製作人唐麗君談了一些創作感受。與唐麗君掌舵的“新派系”以往作品不同的是,《我們這些年》所傳遞出的現實主義風格非常鮮明。市場與觀眾都歡迎現實題材,但眾所周知現實題材也最難拍,有著不少的創作束縛與表達困境。

現實題材電視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戴著現實主義的帽子,編造狗血劇情、製造話題販賣焦慮的偽現實劇,市場上一度流行的婆媳劇、都市劇、家庭劇有許多都可以划進這個範疇。另一種是緊扣當下時代情緒、勇於呈現真實的現實劇。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如果把《我們這些年》與《歡樂頌》簡單比較一下,這兩部劇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既不超前、也不落後,恰好把住當口,是與觀眾同呼吸共命運的作品。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相比於《歡樂頌》引起爭議,《我們這些年》恐怕不會遭遇口碑的撕裂,因為這部劇並非主打痛感,而是以“暖意”取勝。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溫暖與現實主義是否相悖?這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不構成問題。出於某種迫切、焦慮以及宣洩的需求,多年來現實主義被捆綁了批判的功能,這一功能在《人民的名義》時到達一個巔峰。此後便順流而下,不是創作者失去了繼續下去的激情,也不是觀眾的情緒飢渴得到了滿足,而是人們也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一個情緒氾濫、焦慮嚴重過剩的時代,有沒有一種作品,可以讓觀眾在親近現實的同時,也能實現慰藉心靈的功能?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這是一部面向未來的現實主義作品。它沒有拉開回溯30年的陣勢,但老中青三代人的人生痛點都得到了不疾不徐的展現。三個老哥們仍然在介入子女的生活,三個發小多年以後重新建立緊密聯繫,他們的下一代不可避免地崛起…代際衝突是必然的,這部劇要傳達的理念是:把年輕一代人的路向選擇交給他們自己。

都市人面臨的密集人生議題

如導演夢繼所言,在《我們這些年》當中,不會出現壞人,只會出現有不同經歷的人直面生活議題,只會有對美好生活的盼望與嚮往。這是對現實主義極致化的一次溫和的糾正,把現實主義帶回到真正的路線上來:強調形象的典型性,注重細節的真實性,回到表達方式的客觀性。批判現實主義永遠不會落伍,但只有此類現實主義作品打底,強調批判性的作品才更能凸顯價值。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我們這些年》的情節構成,是基於三個發小的人物關係發散的。劇中的人物身份,有曾經的電視臺購物臺編導(現專車司機)、公司銷售總監,有護士長,有航空公司乘務長,民航機長……

他們的家庭也分別經歷著“失婚女子”和“不婚主義者”、“喪偶式婚姻”、“留守兒童”、“子女反叛”、“職業倦怠”等現實狀況衝擊,但他們的處理方式,不再是以往觀眾所熟悉的對戰、互撕、衝突,而是坦誠地面對問題,冷靜地提出解決方案,目標明確地追求幸福的最大化……正是因為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一個模糊的、龐大的、被誤解的、被苦難化的城市階層群體面孔,漸漸清晰起來。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都市人群沒有土地,都市人群也並不都是中產。都市人群對豐富的物質生活觸手可及,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夠到。都市人群的每個人生階段都有需要解決的人生議題,時代變遷之下,這些議題也千差萬別。這是一部高密度話題劇,這裡不一定能提供標準答案,但劇中人的行為一定會對觀眾形成啟發。

建立與觀眾之間有溫度的聯繫

都市人群一貫是當代題材電視劇撰述的主體,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產階層為例,他們所遭遇的壓力,在世界各國都存在,但中產本來生活的真相,卻往往被一些形而上的東西覆蓋了。他們的財富、家庭、情感等等,究竟有多少被媒體、影視文藝作品呈現了出來?再比如,中產階層在觀念上的進步,在思想上的變化,對待人生與生活的開放與包容,又有多少被可視化的作品描述了出來?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所以,《我們這些年》所選取的角度,切入分析問題的方式,帶有給苦難化的中產說話的意圖。裡面的角色形象,不再是臉譜化的,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他們身上不再承載這個社會賦予的符號化壓力,他們的一言一行,成了內心真實境遇的本能呈現。評價一部劇作是否與觀眾具有有溫度的聯繫,在於它是否從生活、從觀眾那裡得到素材,而不是坐在空屋中憑空編造出來。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這部劇是以王芸編劇團隊為主的原創之作,脫離了對IP改編的依賴,對生活進行原汁原味的提取。製作人唐麗君說,我們講的是自己的故事,是在回望過去時直面我們的焦慮生活,用平和而從容的心態去呈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王芸說,對獨生子女來說,發小是像親人一樣的存在,一開始就想寫這樣一個溫暖的故事,沒有狗血,只有溫情。經過編劇團隊、導演、演員、製作人的合力,最終形成了這個格局更大的劇本。


放棄痛感主打暖意,《我們這些年》對跑偏的現實主義進行糾正


作品的原創性決定了《我們這些年》可以在一個紮實的框架內,進行更自由的填充、注入,更緊密地與瞬息萬變的生活保持敏感聯繫。原創的現實主義題材將要在市場上爆發的巨大能量,會在將來的影視劇市場一一印證。在電影方面,《我不是藥神》已經展示了原創現實題材的魅力,在電視劇市場上,也期望有更多從業者,進行《我們這些年》這樣的創作努力,讓電視劇“爆款”真正地擁有內容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