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詞人李清照,緣何在濟南有兩處紀念館?

一代女詞人李清照,緣何在濟南有兩處紀念館?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的詞是那樣清麗婉約,膾炙人口。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籍濟南,偉大的女詞人。她曾南下汴京,先後客居青州、萊州、淄川,後來漂泊江南。生身之地濟南曾留下了她幼年成長的痕跡,故里後人緬懷“一代詞宗”無以為寄,遂依泉而築,這便有了現今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的“李清照紀念堂”和章丘市百脈泉內的“清照園”。

一代女詞人李清照,緣何在濟南有兩處紀念館?

易安居士祖籍章丘明水?

據瞭解,自明朝以來,中國出現了濟南、章丘、青州、金華等四處“李清照紀念館”和多處“藕神祠”。昔日“易安居士”可有定所?為什麼全國會有這麼多的李清照紀念館?這還要從女詞人的生平

身世說起。

史載,李清照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公無1084年),山東濟南章丘人。學術界一致認定李格非、李清照父女確為章丘明水人。據當地百姓口頭流傳,李清照一家的故居就在百脈泉西南不遠處的義倉一帶。

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裡,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

因宮廷權力鬥爭,其父、公公先後被貶。帝都沒有立錐之地。李清照、趙明誠屏居青州,始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歲,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沒有京師丞相府中的優裕生活,然而卻得到了居於鄉里平靜安寧的無限樂趣。他們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婚後,夫妻感情篤深,常酬唱奉和。

其後,李清照隨夫出仕青州、萊州、淄川等地。公元1127年,北方金人攻破了汴京,高宗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先後渡江南去,第二年趙明誠病死於建康(南京)。李清照獨身漂泊在江南,在孤苦淒涼中度過了晚年。

章丘市明水百脈泉公園內的“清照園”,是專為女詞人李清照修建的一處紀念館,而且這個“園中之園”據說是幾處紀念堂中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的園林建築。建於1997年的這處紀念館雖成園較晚,但其本身依託的歷史背景卻頗有說服力。

一代女詞人李清照,緣何在濟南有兩處紀念館?

漱玉梳妝歷下趵突泉?

濟南李清照紀念堂設在趵突泉公園內的一處庭院中。這一庭院北宋時為濟南盛族張氏的庭院,到了金代改為靈泉庵,清末改為咸豐進士山東巡撫丁寶禎的祠堂。有一說,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另有一說,因清代初期詩人田雯一首《柳絮泉訪李易安故宅》詩, 寫道:“為尋詞女,卻向柳泉行。秋雨黃花瘦,春流漱玉聲。” 人們誤認李清照故居即在柳絮泉邊,其後文人墨客皆牽合附會,遂有李清照故宅在濟南之說。

漱玉泉泉水自池底湧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如同漱玉。相傳李清照的《漱玉詞》即以此泉命名。更有傳說李清照曾在漱玉泉邊梳妝打扮,填詞吟詩。基於這些說法,1959年在二泉旁邊修建了李清照紀念堂。

門前抱柱上有郭沫若題寫的對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這副對聯是對女詞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