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對於婚姻和家庭恐懼,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家好,這裡是“第一心理”課堂,今天我們聊一聊原生家庭。我有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談過,他決定一輩子都不結婚,也不打算要孩子,並且在他談戀愛的過程中,也不敢全力去付出,生怕有一天自己會離不開對方。

心理學家:你對於婚姻和家庭恐懼,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痛

對於愛情,他覺得淺嘗輒止就好,更不會邁入婚姻,他很糾結、很難過,覺得自己沒辦法給對方一個家。我接著問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婚姻真的有這麼可怕嗎?不出我所料,他談到了自己以前的經歷,講到了他的原生家庭。

他父母因為家暴而離異,早在他初中時,便跟著自己母親生活。每到放學後或者節假日,他都更願意待在姥姥家,父母對他來說彷彿是越來越陌生的概念。好在他的媽媽還是會管管他,所以他成績還算不錯,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子,始終在他身上揮之不去,雖然他已經長大成人,完全有能力開始自己的生活,可是這對他來說卻很難,曾經的那些經歷使他難以很好的去愛,難以敞開心扉的去擁抱屬於自己的愛情、以及未來屬於自己的小家庭。

心理學家:你對於婚姻和家庭恐懼,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痛

他還談到他目前的狀態,有時候非常沮喪,甚至覺得生活沒有了意義,他害怕生活節奏中斷,因為每當他閉上眼睛,就會想到曾經家裡那種血淋淋的場面,這些東西一直折磨著他,悄悄的消耗著他的能量。

可想而知,他不僅受到了這些經歷的影響,對於愛情,他也屢屢受挫。可見原生家庭的痛,不僅是童年的噩夢,還會進一步影響到我們之後的愛情觀、家庭觀等方方面面。

心理學家:你對於婚姻和家庭恐懼,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原生家庭具體會影響到我們的哪些方面呢?又是如何產生這種影響的呢?

首先,我們從出生開始,父母是我們接觸最多的人。如果母親負責、能夠及時關懷、照顧到孩子的需求,孩子便能與母親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否則,就會形成一種不安全、不信任的關係。

與父母能夠建立起良好依戀關係的個體,在他們之後的成長、發展中,能夠信任父母、依賴父母,願意將自己的所感所想表達給自己的父母,也更願意去接納父母的建議。

相反,如果父母不夠關心自己的孩子,忽視孩子的需求,甚至動不動就打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難以與父母建立安全、信任的依戀關係,往往表現的孤僻、自卑,並且在學校中,也會不太合群,難以與別人建立起友誼。

心理學家:你對於婚姻和家庭恐懼,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痛

到了成年之後,他們和伴侶之間的關係往往也不夠穩定。另外,從社會學角度看,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孩子可以通過觀察他父母的相處模式,來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建立關係。

如果家裡的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家暴,他們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漸漸的,他們長大後與伴侶相處的過程中,要麼也會習得父母間的這種相處模式,要麼就會非常恐懼家庭、婚姻。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原生家庭與社會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