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時候,國家的人才非常多,爲何卻偏偏治理不好國家呢

歷史回到七十多年前的今天,當時我們國家有一個政府,其中匯聚了一群來自各個名牌大學的人才有牛津,有劍橋甚至還有耶魯大學畢業的,或許大家想象不到,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已經匯聚了一大批的人才,由這麼多人才共同治理一個國家本該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但是為何最後的結果卻那麼不盡人意呢?今天我們就來仔細的分析一下。

民國的時候,國家的人才非常多,為何卻偏偏治理不好國家呢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的是,當時雖然這些精英們擁有非常優秀的專業素養以及知識上的儲備,但是他們普遍呈現出的還是一種學者型的官僚面貌,每當蔣介石面對國家中各種困難的時候,就需要靠這些人來出謀劃策,而他們也希望在這些領域中能有所建樹。可另一方面,這些精英們在政壇大展拳腳的時候,卻往往都缺乏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一種能力,這些人在政府中交流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語,很多人已經和自己的國家嚴重脫節,甚至他們一點都不瞭解自己的國民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因此無法從根本上找出真正能幫助我們國家的辦法,除了蔣介石之外,很多人無論是生活還是平時交流的時候都是用英語。

民國的時候,國家的人才非常多,為何卻偏偏治理不好國家呢

而正是他們西化的背景,使得他們與中國大量的民眾們始終都是疏離的,他們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尤其是當時農村的情況非常不瞭解,直接導致他們向政府高層提出的很多意見以及改革的辦法都成了空想。所以說,雖然當時國民政府中匯聚了相當多的人才,但是這些精英們的文山會海還是沒有辦法有效的解決中國實際面臨的一些問題,正是由於他們長期脫離了中國最底層的群眾,不能或者說不願意提出一些適合國情、民情的合理辦法,所以他們的所作所為才最終得不到民眾的支持。

民國的時候,國家的人才非常多,為何卻偏偏治理不好國家呢

一九三零年從政的歷史學家蔣廷黻就曾經在晚年回憶道,當時很多人的教育背景都來國外那些強大的國家,而這些老知識分子的通病就是將文字當成了事實和政策,如果此時你告訴他們這種想法是落伍的,他們甚至還會感到不快,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有道理的。

民國的時候,國家的人才非常多,為何卻偏偏治理不好國家呢

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無法獲得民眾的支持顯然是不行的,所以這麼看來,精英們能否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和是不是名校出身,有沒有西方的背景這些因素都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後來國民黨的政權在大陸潰敗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