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動魄!又一國際零售巨頭跌落神壇!

外資零售巨頭的黃金時代

相聚離開,終有時候,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

據路透社從麥德龍處證實,麥德龍正在與銀行洽商為旗下中國業務尋找一家合作伙伴。

據稱,目前復星國際正在洽談收購麥德龍股份。當然,阿里巴巴等也在接手人名單之列。

繼家樂福之後,曾經德國第一、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發超市集團麥德龍終於要將中國業務轉手於人了!

23年前的今天,當時意氣風發的麥德龍肯定想象不到會有今天這種黯然神傷的日子。

驚心動魄!又一國際零售巨頭跌落神壇!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零售市場中,標準化的大型商超基本處於一片空白,加上當時政府設立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對麥德龍等外資零售巨頭而言,中國市場的誘惑根本無法抵擋。

於是,國際零售巨頭們紛紛魚貫而入:

1992年,中日合資的上海第一八佰伴在浦東開業,這是國內首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
1995年,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率先進入中國,第一站選在了北京;
同樣在1995年,麥德龍與上海錦江集團達成合作,正式進入中國;
1996年,美國最大零售企業沃爾瑪在深圳落子國內的第一家門店;
驚心動魄!又一國際零售巨頭跌落神壇!



1997年,泰國正大集團旗下的易初蓮花進入上海;
1998年,中國臺灣的大潤發在上海開設大陸地區的首家門店;
1999年,法國零售品牌歐尚在上海建立它在中國的橋頭堡。

想一想,那些年真是外資零售巨頭們在中國的黃金時代。

國內零售業的刀光劍影

在國外零售巨頭紛紛加緊佈局中國市場時,中國的零售“地頭蛇”們也開始了擴張之路

1994年,萬佳百貨在深圳試水當時全國最大的倉儲式“超市+百貨”模式;
1997年,上海農工商超市在青浦區開設了第一家大型賣場,率先在全國開創了生鮮賣場模式;
1997年,中百倉儲成立,這是中國最早圍繞著"飯桌子、米袋子、油瓶子、菜籃子"的大型商超之一。


驚心動魄!又一國際零售巨頭跌落神壇!

當然,在國內進入狂飆猛進的大賣場行業過程中,國內零售業也一片刀光劍影,特別是在大批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後,他們很快以雄厚的資本完成了早期的“圈地運動”,伴隨而來的則是一波波收購兼併的高潮接踵而至:

2007年,沃爾瑪收購好又多超市所屬BCL公司35%的股權;
2008年,樂天超市收購中貿聯萬客隆連鎖超市;
驚心動魄!又一國際零售巨頭跌落神壇!



2009年,英國零售巨頭TESCO收購了頂新國際的剩餘股份,實現了對樂購中國業務的完全控股。

大肆擴張大賣場的資本玩家們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在慢慢向它們逼近!

麥德龍這麼謹慎,還是難逃一劫!

其實相對於同行們在中國的激進,麥德龍進入中國市場後相對謹慎,走的是比較輕柔的路線。

從1995到進入中國到2013年開始感受到世道艱難的這18年裡,麥德龍在中國只拓展了63家門店,平均一年開新店數量不到4家,而同期的家樂福和沃爾瑪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分別達到240家和400多家。

2008年左右,源自歐美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首當其衝的是一批歐美大型企業。

金融危機發生後,大型國際零售企業以高成本為代價維持擴張的大賣場模式面臨著極大的考驗,麥德龍隨後宣佈在全球範圍內消減成本,並通過在本地市場關店 “瘦身”。

但是在中國,在4萬億消費紅包的刺激下,一些大型賣場居然換髮出奇異的水泡,這也讓一些外國零售巨頭對中國市場寄予希望,從而在接下來做出致命的戰略誤判。

2012年,麥德龍中國的銷售額達到新高,比上一年相比增長近30%,和本國市場相比,這樣的成績無疑是令人振奮的,這也讓麥德龍看到了走出迷霧的希望。

驚心動魄!又一國際零售巨頭跌落神壇!

但是奇蹟最終並沒有發生。

從2014年開始,麥德龍中國的增長連年收窄,其中2015和2016年的增長只有1%。

如果此時及時止損,撤出中國,麥德龍今天的日子可能好過得多,但是很可惜,出售中國業務的決定只是在5年後的今天才做出。

在此之前,大批外資零售企業已經提前告別中國市場:

2013年,英國樂購超市(TESCO)將中國業務注入華潤萬家; 2014年,英國翠豐集團向物美集團出售中國百安居70%的股份;
2017年,西班牙迪亞天天將中國全部門店出售給蘇寧;
2018年初,家樂福宣佈與騰訊達成在華戰略合作協議。

對比早就狼狽逃走的同行,麥德龍能撐到現在,已經難能可貴了!

麥德龍為什麼在中國撐不過去了?

很多人都說,趕走麥德龍等零售巨頭的兩大殺手,一個是便利店,一個是電商。

先說便利店,它的優點是選址靈活,可以見縫插針,成為居民“口袋裡的超市”,而且便利店的產品比較集中,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便利店都可以即時買到。

截至2015年底,羅森在上海共有461家門店,而頂新集團旗下的全家便利店,在上海的門店數量接近1000家,美宜佳更是在南方的一些地方遍地開花,這些便利店的出現搶走了很多大型賣場的生意。

驚心動魄!又一國際零售巨頭跌落神壇!

再說另一個參與圍剿大賣場的主要角色:電商。

電商的出現滿足了懶人消費的所有幻想,足不出戶買盡天下物,誰還會去陳舊、低效,有時走了大半天都買不到合適東西的大賣場?

2016年3月,阿里巴巴中國的零售交易總額超過在傳統商業領域中耕耘了半個多世紀的沃爾瑪,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體。

更不妙的是,原先和大賣場緊密合作的商家們此時也紛紛背叛,他們當機立斷地從大賣場撤出,一轉身就在電商平臺開設了自己的旗艦店。

股背受敵的大賣場當然想反戈一擊。

其一,試水便利店。

比如說,麥德龍就試水過便利店 “合麥家”,但“合麥家”在上海只開了4家,最後無疾而終。

其二,關店、改造門店。

比如說,近年來沃爾瑪、家樂福等不斷減少中國門店數量,以縮減成本;同時投入大量資金改造和升級門店,以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驚心動魄!又一國際零售巨頭跌落神壇!

其三,發展自有品牌。

比如說,沃爾瑪在售的商品中,“惠宜”自有品牌的價格遠遠低於其他同類商品,也實現了不錯的銷售,自有品牌儼然成為利潤創收的另一個法寶。

但總體而言,這些措施帶來的效果有限,原因恐怕還是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深入發展,大賣場的黃金時代對很多人而言已經是一場舊夢。

麥德龍,入華23年只剩離歌,在這首離歌裡,有人懷念,有人嘆息,而生活,早就調頭不顧地往前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