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沒有任何藉口——「最難完成」的任務能完成

在工作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完成任務。

其實,所有“難”,都是心理的反應。當我們克服心理的“難”,要做的事也就變得不難。

遇到困難退縮,哪怕實際不那麼艱鉅的任務也難以完成。迎著困難前進,哪怕再艱鉅的任務也能夠完成。

1.“緊盯”目標的人,連恆星也會為他讓路

沒有任何藉口,能夠讓我們創造工作中的奇蹟,將許多不可能的事,變為完全可能。這首先就體現在“保證完成任務”這一點上。

毫無疑問,完成任務是任何單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能否完成任務,能否理想地完成任務,取決於兩種態度:

一種態度是:緊緊盯住目標,不達目標誓不休;

一種態度是:“難”字當頭,被這份心理上的“難”緊緊束縛住,遇到困難就放棄。

毫無疑問,第一種態度是值得肯定的態度,而第二種態度是應該摒棄的態度。

因為,“緊盯”目標的人,往往能克服許多想象不到的困難,將看來難以完成的任務完成;而“難”字當頭的人,往往是將“難”當成了不努力的藉口,最終導致本來可以完成的任務也難以完成。

曾有記者採訪皇明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鳴,問他心目中最優秀、最頂尖的人才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出人意料,黃鳴的標準只有一條——

“思想簡單,心裡不長草,惟有目標和效果。”

他闡述說:

“現在我們欠缺的就是這種思想簡單的人,欠缺這種心同赤子,敢管敢幹,惟公司大局和目標是從,一馬當先渾身是膽的人才。最優秀的人才,對社會對公司最有價值的人才,最根本的品質就是簡單。”

實際上,最優秀的人,往往就是這種把目標緊緊“盯住”,心無旁騖的人。在完成任務之前,他們不會想任何讓自己從任務中分心的事,更不會找任何藉口,影響目標的實現。

記得以前上歷史課時,老師曾告訴我們: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飛奪瀘定橋是最關鍵的戰役之一。如果不能及時奪取瀘定橋,紅軍就有可能被國民黨部隊圍剿消滅,重蹈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全軍覆沒的悲劇。

我們一直對這一戰役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十分敬佩,但是直到前不久,看到了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楊成武寫的一篇回憶錄,才得知了一些讓我們格外震驚的細節:

紅四團是具體創造飛奪瀘定橋奇蹟的隊伍。而楊成武當時是該團的一位主要幹部。1935年9月,紅軍面臨敵人的圍追堵截。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紅四團必須在三天之內,趕三百多里山路,一定要先於敵人趕到瀘定橋,以粉碎敵人前後夾擊合圍的陰謀。

當時紅四團剛剛經歷了長途奔襲和戰鬥,人疲馬乏,但聽到這一命令,都毫無怨言,立即表態:“保證完成任務!”

第一天,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一邊與沿途的敵人作戰,一邊在崎嶇的山路上奔跑,終於跑了近100里路。

第二天,他們特意早一小時出發,5點鐘就動身了。但沒有想到,就在這時,再次得到急令:必須一天走完240里路。

這怎麼可能呢?正如楊成武所感慨:“路,是要人走的,少一步都不行啊!”一天要走完兩天的路,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是,不完成這一任務絕對不行。因為,瀘定橋本來有敵人兩個團防守,現在又有兩個旅正向瀘定橋增援。如果敵人比紅軍早到瀘定橋,紅軍要想通過瀘定橋就難上加難了。必須和敵人搶時間!要和敵人賽跑!

於是,楊成武一邊行軍,一邊召集幹部開會。會後,大家便分頭深入連隊進行動員。很快,在走過的隊伍中,“堅決完成任務,拿下瀘定橋”的口號聲,此伏彼起。這聲音壓倒了大渡河的怒濤,隊伍前進的速度更快了。

緊急任務的動員工作剛做完,部隊又打了一場惡仗,等他們趕到大渡河岸一個小村時,已是傍晚七點了。從這裡到瀘定橋還有110裡。

就在這時突降大雨,電閃雷鳴,士兵飢餓難耐,牲口、行李都跟不上……

但此時,紅軍只有一個信念: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證趕到瀘定橋。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困難:走不動的時候,每個人都拄一個柺杖;來不及做飯,大家就嚼生米、喝涼水充飢。

當時,楊成武腿上受了傷,走路很困難。許多同志都勸他騎著馬走。但他認為這正是需要幹部起模範作用的時候,於是以挑戰的口吻向大家說:

“同志們,咱們一塊兒走吧!看看誰走得快!誰先走到瀘定橋!”

這時意外情況出現了:對岸出現了一長串的火炬,原來是敵人在點著火把趕路!如果不快點,就有可能被敵人搶先了!

楊成武心生一計:也點起火把走路,當對岸的敵人問紅軍是誰的時候,便選出四川籍的同志和剛捉來的俘虜對答。對岸的敵人萬萬想不到,大搖大擺地跟他們並排走的,就是他們日夜夢想著要消滅的紅軍。

就這樣,紅軍與敵人,像兩條並列的長龍,一起向瀘定橋進發。雨越下越大,到深夜十二點,對岸的那條火龍不見了。原來,也許是怕苦,也許是認為紅軍不會那麼拼命趕路,敵人不走了。

這時的紅軍幹部戰士們,一個個也累得走不動了。但得知這一情況時,全團不僅沒有一個人停留下來休息,反而都很高興地表態:這是好機會啊!抓緊走吧!一個跟著一個拼命地向前趕路。

經過一天一夜的急行軍,紅四團在第二天早晨六點多鐘勝利到達瀘定橋。這一天,除了打仗、架橋外整整趕了240里路,這真是隻有飛毛腿才能做得到的事情!

處於和平時代的我們,很難想象當時紅軍的處境有多危險,征程有多艱難,而優秀的紅軍戰士們,完成任務的決心與意志又是何等強烈!

平心而論,現在我們工作中要完成的任務,比起紅軍時代要容易多了。但是,許多人還是以各種各樣“難”的藉口,拖延著不執行任務,或者執行任務時,總要打一些折扣,甚至導致本來容易完成的任務,最終沒有完成。

對此,我們是不是要以飛奪瀘定橋的紅軍英雄們為榜樣,消滅工作中的藉口呢?我們起碼可以向這些英雄們學習四點:

第一,接受任務不畏難。

面對當初交給他們的任務,他們也能以“時間太緊了”、“太累了”、“天氣不好”等理由來推託,這樣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艱難的任務。但是,不管當時已經多辛苦,擺在面前的任務有多艱鉅,他們仍然明確表態:“保證完成任務!”

第二,臨時“加碼”不抱怨。

當得到一天走完240里路的命令後,他們完全有理由說:路是一步一步走的,這不可能完成。但是,他們沒有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是從組織的需求出發,毫無怨言地去執行。

第三,幹部永遠要帶頭。

作為主要幹部的楊成武受傷了,完全有理由受照顧。但是他有馬不騎,而要和大家比賽誰走得更快。這正是優秀人士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對整個團隊的帶動作用不可估量。

第四,把別人的藉口當成自己的機會。

敵人的部隊開始也是連夜冒雨趕路的,但是當他們以“雨太大”、“路太難走”、“人太累”、“紅軍也許不會這麼拼命趕路”等理由放棄時,紅軍卻依然堅持自己的目標,最終搶先趕到瀘定橋。

紅軍最終勝利了。因為,敵人找藉口,而紅軍沒有找任何藉口。敵人的這些藉口,成為紅軍成功的契機。

在戰爭年代如此,在當今的時代不也同樣嗎?

在工作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緊盯”目標不放鬆的精神,心中惟有目標,就會把精力集中到想辦法完成任務上。當一個人集中精力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時候,還有什麼能阻攔他呢?

讓我們記住羅曼·羅蘭的名言:“緊盯目標的人,連恆星也會為他讓路!”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感到的“難”,到底來自何處呢?證嚴法師的一句名言,也許為我們揭露了其中的奧秘——

2.“心不難,事就不難。”

所謂“難”,往往是靠不住的一種心理反應。只要我們心理上不畏難,原來看起來無法克服的“難”,就有可能煙消雲散。

在所有難完成的任務中,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飛向太空並順利返回,應該算是其中之一吧。這一壯舉的完成,與中國首位宇航員楊利偉的傑出表現關係很大。

從一名普通飛行員到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跨越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首先是知識關。

楊利偉至今仍記得所在飛行部隊師長為他送行時說的話,“利偉,到那兒好好幹。別的我都不擔心,你飛了10年,操作沒問題,你遇到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

果然如此,楊利偉後來回憶說:“我當時對師長這句話的認識還不深,因為根據這麼多年的飛行經歷,我以為只是訓練會比飛行員更多一些。到了航天員訓練中心後才發現,在基礎理論上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要學的課程涉及三十多個學科、十幾個門類,比在飛行學院學習要難上幾倍、幾十倍。“好多知識是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掌握這些知識對我來說非常困難。”楊利偉說。而一個對比的現象是:有些戰友在這方面明顯要高於他。

那怎麼辦呢?他的方法很簡單:廢寢忘食,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去鑽研。剛剛成為宇航員的前兩年,他晚上12點前沒睡過覺。針對自己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為攻克英語關,他經常從航天員公寓往家裡打電話,讓妻子在電話中當英語陪練。這樣一來,英語考試時,他居然得了100分。而基礎理論學習結束時,楊利偉的成績是全優。

其二是體能關。

太空旅行對人的體能要求很高,尤其是耐力。楊利偉雖然爆發力不錯,短跑還可以,但是耐力較差,長跑不行。楊利偉回憶說:“記得原來在飛行學校的時候,所有的體育項目考試都是優秀,惟獨長跑需要‘攻關’。而在航天員訓練中,耐力訓練是最基本的訓練。為了把這一關攻下來,我就抓住各種機會練習長跑,結果導致骨膜炎,上廁所都不敢蹲下來。”就是這樣,楊利偉依然堅持不懈,最後,他的長跑成績也是“優”。

其三是航天環境適應關。

這是航天員訓練中最為艱苦的,是向人的極限能力挑戰。超重耐力訓練在離心機裡進行。當離心機加速旋轉時,人受到的負荷從1個G逐漸加大到8個G。楊利偉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肌肉下拉,整個臉只見高高突起的前額。做頭盆方向超重時,他的血液被壓向下肢,大腦缺血眩暈;做胸背方向超重時,他的前胸後背像壓了塊幾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

這是對人意志的考驗。在他的左手旁,有一個紅色的按鈕,是用來報警的。如果航天員在訓練時,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撳按鈕叫停。但是,在每次離心機訓練時,他都以堅強的意志,忍受著平常人難以想象的煎熬,從未碰過這個按鈕。

當然,楊利偉在訓練中並不蠻幹。他愛動腦筋,琢磨規律和方法,使一些極具挑戰的嚴格訓練逐漸變得輕鬆起來。

如在飛船模擬器的訓練中,為了取得最理想的學習成績,楊利偉把能找到的艙內設備圖和電門圖都找來,貼在宿舍牆上,隨時默記。他還用小型攝像機把座艙內部的設備和結構拍下來,輸入電腦,刻制了一個光盤,業餘時間有空就放來看。

這一來,他一閉上眼睛,座艙裡所有儀表、電門的位置都清清楚楚地印在腦中;隨便說出艙裡的一個設備名稱,他馬上可以想到它的顏色、位置、作用;操作手冊他都能背誦下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他不看手冊也完全能處理好。

這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標準,一般人難以達到的效果!

類似這樣那樣的困難還有很多很多,但楊利偉就是憑著這種敢於挑戰困難、不斷鑽研的精神,在一批優秀的宇航員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第一位宇航員!

許多人評論:“大家都那麼優秀、那麼出色,每天為了一個夢想去努力,但最後只能有一個人來接受這樣一個光榮的任務。這的確說明楊利偉有著更出色的地方。”

楊利偉又是怎樣說的呢?他說:

“只要我們勇於挑戰困難,困難就必然為我們所克服!”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太多以“難”為理由而不去完成任務或者讓任務打折扣的情景。與楊利偉一比較,我們的確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那些看來“難“的理由,實際上是我們不去努力和拼搏的藉口!

那麼我們該怎樣徹底杜絕這種“難”的藉口呢?

第一,保持鬥志。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得好:“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了鬥志,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鬥志,那些事情才難以做到。”

是的,“難”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要像楊利偉那樣,不怕迎接任何大的挑戰,再難的任務也能完成。

第二,保持信心。

自己預設的困難成為完不成任務的藉口,這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其實,看起來難以逾越的那座山,是我們自己搬過來擋住自己的路的。只要我們勇於突破這重自我的障礙,擁有必勝的信心,就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沒有“困難”,只有被“難”困住的心!

3.迎難而上,而非知難而退

面對困難,總有兩種態度:知難而退與迎難而上。

知難而退的人,往往是把“難”,當成不去努力奮鬥的藉口,最終往往無法完成任務,或者即使完成也大打折扣。

迎難而上的人,往往把“難”當成非克服不可的障礙,最終往往不僅能完成任務,甚至完成的效果比想象的更好。

央視《新聞會客廳》欄目定位鎖定政府高級官員,約訪難度極大,欄目主持人沈冰,因此練就了一套“磨”功。

有一次,節目組決定請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來參加節目,提前把方案交給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可是一直沒有得到迴音。

得知李榮融要去京西賓館開會,沈冰和同事們便決定分兩路包抄,“圍追堵截”。

根據信息,李榮融會先到貴賓間休息,於是沈冰提前半小時趕到貴賓間,準備在那裡提出請求。可是沒想到,李榮融直接去了會場,沈冰趕到會場時,會議已經開始了。

在開會的過程中是不方便打擾李榮融的,只能等到散會。別人都覺得一直等下去不是個辦法,就勸沈冰別等了。可是沈冰卻沒有放棄。

整整六個小時之後,會議才結束。沈冰立刻衝上去找李榮融,李榮融看著這個敢於迎難而上的女主播,爽快地同意了接受採訪。

其實那些“不可能辦到”的事情,有時候只是需要再堅持一下、再多一點衝勁,就可能辦成。

這世上不會有哪一份工作是一點困難都沒有的,當我們去挑戰那些看起來困難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有很大的壓力。但是當沒有任何藉口,“緊盯”目標,努力把任務完成以後,你就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意志力也得到了鍛鍊。這對我們以後的發展絕對是有利的。

臺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集團CEO何飛鵬,在新浪網“文壇開卷”訪談時說:

“我常常跟我的同事分享這樣的觀念,我說如果你能挑十斤,然後你現在挑了八斤、九斤,最後你挑了十斤,你覺得你很有成就感嗎?不會,你現在只能挑十斤,然後你能挑到十五斤,你做到這件事你才很有成就感。”

上述道理很生動也很實在。我們也經常告訴自己的員工:

所謂困難就是超過能力所及的事。但只要我們敢於迎難而上,發揮潛力,就會發現我們的能力在不斷提高,而困難在不斷被克服之後,就會從恐怖的高山變成矮小的沙丘。

如果你害怕困難,見到困?就找藉口繞過去,那麼很可能你的路越走越低,最後四周全是你無法逾越的高地。

如果你能迎難而上,那麼當你回首時,就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意瀟灑。你會發現自己完全有能力攀登更高的山峰!

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闖不開的路,再試一次,再堅持一下,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