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幸福之基 護航振興之翼——改革開放40年全省平安法治建設大綜述

從1978年—2018年,這40年間的變化巨大而又深刻。現實的歲月靜好,提醒著每一個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人,唯有步伐堅定,方能歲月更好。

作為共和國的長子,遼寧人有必要自信滿懷,讓我們扣住歷史的脈搏,感受平安建設和法治變遷在與改革相伴前行中的蓬勃律動,思索並凝望。

錨定幸福之基 護航振興之翼——改革開放40年全省平安法治建設大綜述

40年前,一個偉大的決定,孕育了今天日新月異的中國。

1978年12月,北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一個是與沉痾鬥爭,一個是開胸襟面對。

正因如此,值此改革開放40年之際,聆聽改革路上遼寧的鏗鏘足音,你必會在其中聽到法治的迴響。

從法制到法治,越來越堅實的“定盤星”

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推回到40年前——

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並提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目標,實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

遼寧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陳爽表示,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也使法治建設步入正軌並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從那以後,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法制建設,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兩大主題。

在遼寧,1979年新年剛過,中共遼寧省委便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同年4月和5月,又兩次召開工作會議,要求儘快把全省各項社會事業搞上去。

若要發展經濟,需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當時社會治安形勢複雜,因此主要以整頓社會治安和打擊現行犯罪為重點。

是年冬,省委組織召開整頓城市治安工作會議。會後,全省各地公安機關集中力量偵破了一批案件,公、檢、法部門密切配合,依法從重、從快打擊了一批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

1983年7月到次年7月,遼寧先後3次進行“嚴打”行動,為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安定團結、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78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是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次立法高峰期。國家層面制定了一大批用以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粗線條、略帶原則性的法律法規,其中“八二憲法”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法治發展奠定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同期,省人大常委會先後制定出臺了《遼寧省關於改進勞動教養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貫徹執行婚姻法幾個問題的決議》、《關於保障律師依法履行職務的若干規定》等一批法規。

時間來到1991年。這一年2月,省司法廳黨組向省委常委彙報全省“一五”普法情況並提出開展依法治省的建議。當年10月30日,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向省委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依法治省的若干意見的報告》。12月5日,中共遼寧省委批轉《中共遼寧省人大常委關於進一步推進依法治省若干意見的報告》。遼寧省成為全國最早開展依法治省活動的省份。

中國社會建設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到快速發展期。當時的中國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推動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上面,法制建設被視為轉型的輔助力量。

19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出“到下世紀初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時隔一年多,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定聲音:“人民法院必須堅持服務大局,始終把法院各項工作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主動把握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又將“依法治國”方略上升到憲法的高度。

陳爽回憶,她第一次在新聞報道中看到“法治”代替了“法制”時,還是遼寧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員,雖然當時自己的理論研究水平遠不及現在,但作為一名法律人,她依然知道這一字之差所帶來的重大變化和重要意義。“它不僅意味著我國法治建設的內涵更加豐富,更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和法治理論更加完善。”

這一階段,也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二個立法高峰,由於當時各方面工作都圍繞經濟建設展開,因此經濟立法在立法工作中處於首要位置。《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保險法》《廣告法》等一大批用以規範、調整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定頒佈。這一時期,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了《遼寧省價格監督檢查條例》《遼寧省外商投資企業條例》《遼寧省農村集體資產條例》《遼寧省實施規定》《遼寧省商品質量監督條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規。

1999年10月7日,省政府印發《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地方立法框架意見》,並明確要求到2010年建立起符合遼寧特點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地方立法框架。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建設繼續闊步前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偉大成就的基礎上,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立足中國發展實際,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從國家宏觀佈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這一重要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確立了新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九大又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在遼寧,加強法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省也同時按下“快進鍵”。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遼寧省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年)》,編制了《遼寧省法治政府建設“十三五”規劃》。2018年8月19日,省委、省政府印發《法治遼寧建設實施綱要(2018-2020年)》,明確提出把遼寧建設成為全國厲行法治、崇法善治的先進地區。

誓把短板變成“長項”,“營商環境”建設愈發有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我國經濟體制逐步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開始漸入人心。

1979年1月10日,全國第一家城市農貿市場——瀋陽市皇姑區長江街北行農貿市場恢復營業。那些“從一口袋瓜子、一案子豬肉賣起”的個體戶,成為中國市場經濟大潮中最早的一批試水者。同年3月,省革委會下發《關於當前集市貿易若干政策問題的補充通知》,被取締10多年的個體工商業戶開始恢復營業,城鄉集貿市場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

次年2月,省政府印發《關於發展城鎮集體所有制商業服務業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和《關於城鎮個體商業服務業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分別就發展集體和城鎮個體商業服務業提出政策措施。一年後,省政府又發佈《遼寧省個體商業、服務業、手工業管理試行辦法》,進一步放寬個體經濟政策。省委制定《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意見》。

錨定幸福之基 護航振興之翼——改革開放40年全省平安法治建設大綜述

良好的經濟環境需要依靠法治環境來保障。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省委、省政府出臺的一系列規章,呵護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幼苗在遼寧茁壯成長。到1985年末,全省城鄉集貿市場已達2158處,比1978年增長了3倍,年成交額達29.4億元,相當於社會商品零售額的13.5%。

歲月如梭,時間永進。從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到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是遼寧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關鍵時期。儘管歷經磨難和陣痛,但遼寧終究在這一轉變中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於發展。”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要求秩序,競爭需要規則。對於處在振興發展中的遼寧經濟而言,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基於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最近3年,全省政法機關主動作為,自覺將工作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和推進,依法履行職責使命,積極探索服務保障途徑,創新服務保障機制,不斷強化法治引領和保障作用,營商環境的改善日新月異。

點睛:從2017年的“1353計劃”到今年的“1454計劃”,開展“規範司法行為、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始終都是全省政法機關年度中心工作之一。在省委政法委的強力推動下,全省政法機關持續發力,重點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和責權脫節的問題,著力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全省公安系統開展“維穩創安保發展、擔當盡責促振興”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包括對全省所有億元以上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一對一”定製化服務,縮短特種行業審批時限等。目前,全省公安系統已先後推出800多項新舉措,為企業和群眾提供高效、快捷、優質的服務。

省高級人民法院繼2017年出臺《關於助力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後,又於今年5月出臺《遼寧法院服務保障振興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年工作計劃(2018—2020年)》。同時立足審判執行工作實際,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努力營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積極服務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錨定幸福之基 護航振興之翼——改革開放40年全省平安法治建設大綜述

省人民檢察院出臺專項活動實施方案,通過深入推進檢察工作理念思路創新、推進嚴格規範公正執法、推進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和推進執法司法作風改善,為招商引資和企業家成長創造了優質的法治環境、為創業創新和護商安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為加快建設營商環境最優省匯聚起了強大的法治力量。

省司法廳組織百場優化營商法治環境報告會,組織優秀律師為全省億元以上項目提供優質法律服務,開展群眾“辦事難”專項整治活動。出臺《省司法廳打造最優發展環境二十五項措施》,印發《關於進一步清理不方便群眾辦事的各種規定和措施的通知》,為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

一項項紮實的舉措順利推進,身在其中的政法人感觸最深。

聲音:“人民法院必須堅持服務大局,始終把法院各項工作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主動把握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方面要堅持嚴格公正司法,維護市場公平正義,為營造穩定、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要堅持推進司法改革,破解影響營商環境優化的體制性障礙,切實解決影響營商環境的短板軟肋問題;堅持延伸司法職能,引導企業防範金融風險、激發活力,不斷滿足市場主體的司法需求。”瀋陽市于洪區人民法院院長李陽深有感觸地說。

錨定幸福之基 護航振興之翼——改革開放40年全省平安法治建設大綜述

和諧的警民關係使得群眾安居樂業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法治政府建設換擋提速

2018年6月14日,遼寧人民會堂三樓國際會議廳,省政府法律顧問聘任儀式在此舉行,42名受聘法律顧問從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一軍手中接過聘書。兩個月後,瀋陽市政府面向社會公開選聘法律顧問,人數從上一屆的10名倍增到20名。

對於人數的增加,受聘擔任上一屆瀋陽市政府法律顧問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省律師協會副會長、遼寧安行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李宗勝表示,這是與瀋陽城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建設和發展息息相關的,也是經過一屆政府法律顧問工作實踐後得出的具體調整,符合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和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的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機構人員為主體、吸收專家和律師參加的法律顧問隊伍,保證法律顧問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推進依法行政中發揮積極作用。

李宗勝告訴記者,僅去年一年,他就出具了100多份律師意見,涉及市政府有關部門的政策、行政複議、政府採購、行政訴訟、規範性文件的審查。“參與政府的合同起草、政策審查制定、規範性文件甚至政府規章的起草審查已經屬於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的常態化,法律顧問的工作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必要環節。”

點睛:越來越多的法律顧問像李宗勝一樣,積極參與到政府工作的全過程,為各級政府依法行政“保駕護航”,成為40年來政府法治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的一個縮影。

法治政府建設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回首40年的法治建設,行政法治建設推進力度不斷加大。

依法行政,首先要職權法定。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和責任法定化,釐清權力的邊界,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

早在1996年7月,瀋陽市工商局就在全國率先實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將工商行政管理職能和行政執法內容、程序、工作標準、工作時限、工作質量、違示責任追究和處罰辦法等,向社會公開明示,接受社會監督。此後,公示制在全省執法部門、黨政機關普遍推行。2014年,省政府首次正式對外公佈直屬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和行政權力清單。

“向社會公開權力清單,就是要讓公眾知道政府的權力邊界,讓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陳爽說。

建設法治政府,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

2009年7月1日,《遼寧省促進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規定》正式施行。之所以提到它,不僅在於這是全國第一部規範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地方政府規章,更因為制定這部規章的動議是由公眾提出的。

2007年底,省政府首次面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有人建議儘早出臺專門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規定。草案形成後,省政府法制辦向省直30多個部門和14個市政府書面徵求意見,並在多地召開座談會,充分吸納各方意見,經過40餘次修改,最終定稿。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學生代表提出的“建立並完善高校畢業生實習實訓期間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等建議,也被寫進了規定當中。

如今在遼寧,越來越多的重要法規草案被放到省政府法制辦的官網上公開徵求意見,傾聽各方聲音,使得政府決策和各項改革措施的制定出臺更加科學民主。

近幾年,“放管服”是媒體上的高頻詞彙,更成為百姓和企業關注的熱點和焦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既是政府轉變職能的重要方式,更是推進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

2000年6月,我省出臺《深化省級政府部門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意見》,並於當年第一批取消、下放、調整行政審批等事項共計587項。2001年,隨著國務院成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啟動。從2001年到2013年,我省共取消下放審批權1800餘項。

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放管服”改革被視為“先手棋”和“當頭炮”。

陳爽表示:“‘放管服’改革從根本上講,就是削政府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讓利於民,用政府減權限權和監管改革,換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進一步釋放。”

數字:黨的十八大以來,遼寧加大簡政放權的步伐。僅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的3年時間裡,就取消、下放、調整各種審批、備案、核准、登記、資格認定等省政府部門行政職權共1800餘項,幾乎與過去12年來取消下放的審批權總量持平。

遼寧法治政府建設工作行穩致遠。

錨定幸福之基 護航振興之翼——改革開放40年全省平安法治建設大綜述

安全感和滿意度群眾“點贊”,平安遼寧建設豐碑座座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委政法委的榮譽室裡,沉甸甸的“長安杯”尤為醒目。作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最高獎項,“長安杯”是這個位於遼西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在改革開放道路上堅持不懈開展平安建設的最好見證。

對於“老家”的變化,今年已年過半百的北京市民隋先生感觸最深。隋先生兩歲半時被父母送到喀左縣的親戚家寄養,前幾日,因為工作回到喀左縣縣城小住一晚,雖然短暫的停留,“老家”的鉅變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隋先生的記憶裡,“老家”的小縣城僅有一條主幹道,水泥路面坑窪不平。而這次回來,進入他眼簾是高樓林立、街道縱橫的整潔的喀左;是商鋪眾多、品牌齊全的現代的喀左;是人們臉上洋溢出幸福微笑的平安的喀左。

40年崢嶸歲月,發生鉅變的當然不僅僅是喀左縣,在同一時期,盤錦市、大連市、葫蘆島市、遼陽市文聖區也捧得了 “長安杯”,盤錦市、大連市更是連續第二次捧杯成功。

時間回溯到1994年5月,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遼寧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3年後,1997年我省啟動“平安建設”工作。當時,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稱之為“實施平安工程”,重點是推進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的治理整頓,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層基礎建設。

從2003年開始,省綜治辦將基層安全文明創建活動提升到縣(市、區)層面,開展了創建“平安縣(市、區)”活動。2004年,省委召開九屆八次全會,部署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作出了“建設和諧遼寧”決策。

隨後,省綜治委組成5個專題調研組,到市、縣、區和基層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遼寧省開展爭創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省活動的實施方案》《省綜治委成員單位“爭創”活動任務分解責任書》和《遼寧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標準及考核辦法》,為開展“爭創”活動做好了思想、理論和基礎性準備。

“爭創”活動的開展,掀開了遼寧平安建設新的一頁。全省各市紛紛將“平安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強化社會建設與管理,建立新型治安防控體系,並將此項活動與各市開展的“平安城市建設”“和諧城市建設”和“文明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使全省“爭創”活動有了堅強領導和組織保障。全省各地普遍把“平安”縣(市、區)作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招商引資的一個品牌,納入對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

點睛:多年來,平安建設的腳步在遼瀋大地上從未停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一直不斷破解著“把遼寧打造成全國最平安最穩定省份之一”的時代命題。

2016年7月,我省率先制定並以省委兩辦文件下發《遼寧省健全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實施辦法》,這使得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為我省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政策法規依據、更規範可行的工作抓手和更有效突出的操作載體。

2017年和今年,深化平安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被明確寫入全省政法工作總體要求,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文章提出:要以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追求,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遼寧。

省委政法委始終把平安遼寧建設放在全省振興發展大局中謀劃,深入推進平安遼寧建設,奮力打造平安遼寧,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並逐年提升,2017年已達94.01%。我省也創造了連續13年進入“全國綜治工作先進省”行列的光輝業績。

沒有平安,何談穩定;沒有平安,更無幸福。

從2012年的91.52%到2017年的94.01%,我省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逐年提升,其背後必然離不開一個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曾幾何時,公安機關裝備落後,駕車追逃犯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逃犯逃走。現如今,人臉識別、圖片檢索、車軌分析、無人機等新技術、新手段在公安機關得到廣泛應用,以往熒幕中的科幻智能應用已搬進了現實。

2015年9月23日,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工作會議在大連召開,“大連經驗”叫響全國,為全省的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工作樹立了旗幟,塑造了典型。2016年,省委提出打造“大連經驗”升級版,全省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人力、物力和財政投入力度。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砥礪奮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與平安建設在給遼寧人民帶來安定生活的同時,也給地區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環境。

全民普法——從“發源地”到落地生根

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中宣部、司法部《關於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隨後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從那時起,一個由政府組織開展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在神州大地上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全民普法的發源地正是遼寧。

1981年,本溪發生了這樣一起案件:有個姓楊的年輕人想吃驢肉,看到別人家的一頭驢,就牽過來,拿刀把驢屁股上的肉割下幾塊,回家包驢肉餡餃子,美美地吃了一頓。由於涉嫌侵犯他人財產,楊某被扭送到了公安局,警察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不知道這樣是犯法嗎?”楊某大呼冤枉,說自己又沒殺人放火,怎麼想吃肉也有錯?

時任本溪市司法局局長的孫彥芳對這個案子感到萬分痛心。本溪是東北的一座重工業城市,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但在當時,許多人對法律的理解只限於“殺人償命”。幾個月後,孫彥芳向本溪市委提交了一份全面的社會調查報告,報告裡對這起割活驢肉案的描述觸動了很多人。在這種大環境下,本溪這起割活驢肉案,助推了本溪在全國率先開展全民法律知識普及工作。

錨定幸福之基 護航振興之翼——改革開放40年全省平安法治建設大綜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本溪,社會治安狀況較為嚴峻,當地百姓強烈要求整治社會秩序。本溪市委、市政府順應人民的這一要求,在全市組織開展了以學習《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為主要內容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1983年,時任司法部部長的鄒瑜在本溪視察時,問一位80多歲的鄉下老太知道不知道什麼是《憲法》,老太回答說:“知道,《憲法》是媽媽,其他法律是兒子,媽媽比兒子大。”這樣的回答讓鄒瑜感到意外,由此可見當時本溪普法教育的普及程度。

本溪的普法經驗得到了國家司法部的認可,1984年6月,中宣部、司法部在全國推廣了本溪市開展普法工作的經驗。當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省政府《關於五年內在全省普及法律常識的報告》,作出了《關於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遼寧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省範圍的普法教育活動。

省司法廳法治宣傳處處長肖春梅告訴本報記者,當時遼寧在全國率先成立普及法律常識領導小組,各市、縣(區)都成立了領導普法工作的專門機構,較大的企事業單位也組建普法工作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1985年4月,省政府制定並組織實施《關於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普及法律常識》方案。從此,我省第一個5年普法計劃迅速在全省展開,普法工作轉入全面實施階段。普法對象是全省3130萬公民,普法內容主要包括《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婚姻法》以及法學基本理論。

1986年,全國正式拉開了第一個5年普法規劃的序幕。

“一五”普法(1986年—1990年)初步完成了公民法律啟蒙教育,使廣大公民初步填補了法律知識的空白;“二五”普法(1991年—1995年)使得我國依法治理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進展;“三五”普法(1996年—2000年)期間,普法工作開始走上法治化、規範化管理的軌道;“四五”普法(2001年—2005年)確定“兩個轉變、兩個提高”的工作目標,令我國全民法律素質和國家法治化管理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五五”普法(2006年—2010年)通過開展“法律六進”活動和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以及法治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法治宣傳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六五”普法(2011年—2015年)以突出學習宣傳《憲法》、深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國家基本法律、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為主要內容。正在進行時的“七五”普法(2016年—2020年)則要著力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健全普法責任制以及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創新。

始於30多年前的這場普法運動,是我國曆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一場規模空前、影響深遠的法律啟蒙運動。其意義不僅僅是一場法律知識普及和法治觀念啟蒙,也是一場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宣傳教育運動。從自上而下地“把法律交給人民”,到億萬人民主動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中國人又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觀念革命。

肖春梅表示,作為全民普法的發源地,我省在多年的普法活動中始終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憲法精神,把對憲法的宣傳作為法治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開展以《憲法》為核心,與市場經濟管理、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活動。從“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全省法治宣傳部門不斷更新宣傳教育理念,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在基層建立了大批的法治文化示範基地,廣泛開展了以“法治遼寧建設”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實現了從宣傳法律條文到宣傳法律意識,從宣傳法律制度到宣傳法治文化、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轉變。通過深入開展普法教育,使人民群眾崇尚《憲法》、遵守法律的自覺性不斷提高,憲法精神和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走進我省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現代文明生活的一種基本理念。

【結語】

回望平安和法治建設的40年遼寧答卷,這裡凝結的甘苦與奮鬥寫不完、看不盡。

前行的道路上,回頭看看,才能發現走出了多遠。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平安遼寧和法治遼寧的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無論如何,前路突破都更加需要勇氣和智慧。

只有每個人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只有讓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法治才能成為一種國家信仰,法治中國才有最堅強的支撐。

【亮點】

2015年9月23日,全國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大連現場會召開,會上“大連經驗”叫響全國。三年來,以“大連經驗”在全省推廣放大為帶動,我省已打造出具有鮮明“遼寧印記”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

暢通了全貫穿的警務指揮。全面優化“三位一體”接處警和指揮調度模式,全方位、全時空服務公安實戰。全省多警種合成作戰的情報指揮一體化格局全面形成。

整合了全方位的資源力量。升級了二代公安警綜平臺,實現了全省警務資源一體化應用。將全省110、119、122、12110報警數據接入指揮調度平臺。整合共享省直單位24類社會信息資源,126億條數據聯網應用。

編織了全覆蓋的防控網絡。強化城區專業化巡邏,全省792個“1、3、8分鐘”巡控處置圈,950個“10分鐘、20分鐘”城區封控圈,與5904個網格化管理的警務區融為一體。

突出了全要素的動態管控。通過推行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和警務“四項整合”,使全省7237名社區(駐村)民警與街道社區工作力量充分融合,“互聯網+社區警務”新型警務模式效能凸顯。

拓展了全時空的常態打擊。利用“大數據”分析,2015年,全省確定了深化打擊整治的“20+8”重點縣區;2016年,開闢了“十大戰場”;2017年,開展了“七大主題戰役”;2018年,“四大攻堅戰”“三大專項行動”和民生領域突出問題重點打擊整治如火如荼,捷報頻傳。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刑事立案數、八類嚴重犯罪立案數,與過去5年均值相比,分別下降5.2%和39.1%。

【進行時……】

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當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正在全省深入推進。在中央督導期間,省委政法委、省掃黑辦專門成立了由37人組成的線索分流中心,率先在全國建立涉黑涉惡線索管理平臺,運用大數據進行動態管理和科學分析,推動線索核查工作有序、高效進行。全省各級政法機關把中央督導組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涉黑涉惡案件作為主攻方向持續開展,截至目前,已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7724名,查處涉案資產94.3億元。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嚴查涉黑涉惡腐敗及“保護傘”問題,178人受到了黨紀政務處分,另有39人被移送司法機關。

“七五”普法中期執行情況——

2016年12月1日,全省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標誌著我省“七五”普法全面啟動。

突出學習宣傳《憲法》。省委在全國率先召開全省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憲法電視電話會議。會後,百名法學專家、千名省市縣三級“七五”普法講師團成員和3萬名普法志願者隊伍,積極開展《憲法》法律巡講諮詢活動近千場次。

突出主題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圍繞遼寧全面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組織全省司法行政系統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報告會115場3萬餘人參加,開展法律法規培訓100餘場次10萬餘人參訓,深入企業、社區、園(景)區解答法律諮詢8萬餘人次。

突出法治文化培育。“七五”省級法治文化基地已達到40個,省、市兩級法治文化基地達到151個。

記者 王奇 白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