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回歸高位價格,五虎擋路 道阻且長


原油迴歸高位價格,五虎擋路 道阻且長


原油迴歸高位價格,五虎擋路 道阻且長


新時代,油氣需求持續增長、油氣資源豐富、石油科技進步、國家政策支持和“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油氣工業上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與此同時,原油價格難以回升高位、油氣資源品位變差、油氣市場主體多元化、上游投資環境複雜多變、環保與氣候變化要求提高等因素,給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供需總體寬鬆,原油價格難回高位

從原油供給看,截至2017年底,全球原油平均日產量9700萬桶,連續第九年持續增長。其中,美國頁岩油產量約為497萬桶/日,推動其原油總產量增長至924萬桶/日。而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測,隨著頁岩油開發技術的成熟與完善,美國原油總產量2025年接近1150萬桶/日的水平,成為影響國際原油市場供給的重要力量。此外,國際能源署(IEA)表示,美國、加拿大、巴西和挪威將帶動非歐佩克國家在2023年左右原油產量增長520萬桶/日。

從原油需求看,2017年世界原油需求量並沒有出現明顯大幅增長,約為9730萬桶/日。儘管2017年世界原油需求量略高於供給量30萬桶/日,但考慮到歐佩克和俄羅斯等120萬桶/日的協議減產規模,以及伊拉克、尼日利亞、利比亞甚至是敘利亞等產油國近中期內原油產能的逐步恢復與提升,現階段全球原油市場供給能力明顯大於需求總量。另外,綜合考慮世界經濟增長風險、美國頁岩油產量持續提升和新能源對傳統油氣資源替代等因素,從宏觀層面判斷,全球石油市場供需基本面在中長期將維持總體寬鬆,不支持國際油價持續上漲至歷史高位。

從供給成本的角度看,在經歷近三年來油價持續低位運行後,國際石油公司普遍“苦練內功”,單桶原油生產的完全成本持續降低。根據IHS數據統計,僅在2014-2017年間,以10%的內部收益率測算,全球範圍內單桶原油生產的完全成本平均下降了34%。從理論上講,剔除金融市場上的投機因素,原油價格將圍繞生產成本小幅波動,因此國際油價難以脫離成本區間大幅增長。

從市場博弈的角度看,美國頁岩油與OPEC、俄羅斯為代表的常規油間的市場博弈是未來影響國際油價的重要因素。儘管當前OPEC和俄羅斯正在全球範圍內主導產油國“限產保價”,但美國頁岩油產量極有可能藉此再次大幅增長,從而衝抵傳統產油國的減產對國際油價的支撐效果。一旦未來限產協議難以穩定國際油價,各傳統產油國為保護其原油出口份額必將重打“價格戰”,進而引發國際油價新一輪下跌。

從美元匯率的角度看,根據美國經濟增長走勢以及該國相關貨幣政策分析,未來較長時期內,美聯儲將通過漸進式的加息與“縮表”保障美國經濟平穩增長,而此兩項貨幣政策都可能導致美元走強,也就是說未來美元存在較大概率上升預期。由於“原油—美元”計價體系,美元升值預期將抑制國際油價未來上漲。

品位變差,勘探開發難度增大

隨著我國勘探的深入,資源品位變差,勘探難度加大。截至2016年,我國油氣地質資源探明程度:石油30%、天然氣15%,處於勘探的早—中期,但主要含油盆地資源探明程度高,多數富有凹陷探明程度已經超過了50%,例如渤海灣(陸上)探明程度51%,松遼盆地探明程度68.3%,南襄盆地探明程度為66%,蘇北盆地探明程度為39%。

資源品位下降,提高開發效果難度加大。一是新增探明低滲—特低滲石油儲量佔比達80%~90%。例如:中石油低滲—特低滲儲量比例由“十五”的68%增長到“十二五”的79%,2016年佔比達92%。二是探明未開發儲量品位下降。例如:中石化探明未開發儲量中,特低滲透+緻密油藏+特殊巖性+特超稠油儲量比例75.5%;探明待評價落實的儲量中,低品位儲量佔比高達82%。三是低品位建產比例增加,新井產量遞減大。“十二五”以來我國陸上新區動用儲量中,低、稠、特殊巖性油藏佔比高達80%以上(中石化81%、中石油83%);產量遞減快,低滲緻密油新井產量年遞減45%~50%,碳酸鹽巖油藏新井年遞減35%~40%。儲量替代率下降,儲採比低,資源接替面臨挑戰。2014年前,陸上油氣儲量整體替代率在100%以上,海域保持在200%左右。2014年後,陸上和海域儲量替代率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負值。

已開發油田整體處於“雙高”階段,單井產量低,面臨著諸多的關鍵技術瓶頸。從我國陸上已開發油田來看,截至2016年底,全國油田採出程度78.13%、含水為87.7%,油田開發整體上處於高含水、高採出程度的“雙高”階段。單井產量下降,單井日產量從2000年的6噸左右下降到2016年的3噸左右甚至1噸多,勘探開發面臨著諸多的關鍵技術瓶頸。

非常規油氣資源大規模商業性開採正面臨技術和經濟挑戰。目前,我國已經發現的非常規油氣資源主要類型有致密油、緻密氣、頁岩油、頁岩氣、煤層氣、重油瀝青和天然氣水合物等。這些非常規油氣資源規模大,但大規模商業性開採非常規油氣資源正面臨技術和經濟挑戰。

主體多元化,國內外競合日趨複雜

從整體上看,全球油氣市場參與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各類“非傳統”競爭對手浮出水面。從國際市場上看,一是部分油田服務公司“反客為主”,積極參與油氣勘探開發活動。其中,全球最大的油田服務商斯倫貝謝公司目前已實現產量約25萬桶油當量/日,並於2017年7月發起收購擁有大量上游資產的俄羅斯歐亞鑽井有限公司51%股份,還與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在上游勘探開發領域展開合作。二是私募基金等非傳統上游油氣工業背景交易主體在全球油氣資源併購市場上表現活躍,2016、2017兩年實現上游資產購買金額在全球市場佔比分別高達57%和59%,對各類國際石油公司形成強有力的競爭。

在國內,油氣上游領域逐步放開,民營企業等“非傳統”力量將與傳統國有石油企業在上游領域“同臺競技”,傳統國有石油公司在上游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在2017年,國土資源部加強推進油氣勘查開採體制改革試點,向業內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國內將落實執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使區塊退出機制更加嚴格完善。下一步,國土資源部將總結油氣勘查開採改革試點經驗,制定出臺有關文件,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放開市場,傳統石油公司在上游面臨的競爭格局將日趨複雜。

除油氣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導致的市場競爭加劇外,在技術領域石油公司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刷新成本下限。從國際市場上看,本輪低油價期間,國際石油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使單桶原油平均完全成本持續降低,部分深海原油開發項目和北美頁岩油平均完全成本已降至40美元/桶以下;在國內,部分石油公司生產成本也有明顯的下降。其中,2017年中石油和中海油兩家公司上半年僅平均操作成本降幅就分別達到4.2%和3.5%。

投資環境多變,經營不確定性加大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對中東這個傳統地緣政治動盪區的政策可謂“出人意料”。2017年5月,特朗普將上任後的首次外訪地選在了中東,訪問了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等國。10月,特朗普放話美國可能退出伊核協議,並否認伊朗履行了協議。此舉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12月6日,特朗普又拋出“重磅炸彈”,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準備將美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

近年來,得益於俄軍在敘利亞戰場上的表現以及在地區事務中踐行的務實外交政策,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日漸增長,與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形成聯合陣線。10月4日,沙特國王歷史性的、突破性的、轉折性的訪問俄羅斯,兩國在能源和軍事領域達成多項共識。此外,埃及和卡塔爾等國也紛紛有意與俄羅斯合作。

2017年,地區大國沙特對內大膽改革,對外頻繁外交,揭開了轉型發展的序幕。年內推出擺脫石油依賴的轉型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同時與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聯手減產。外交方面,5月,特朗普訪問沙特並簽下千億美元大單。6月,沙特以卡塔爾干涉他國內政和支持恐怖主義為由,率領埃及、阿聯酋和巴林等國與卡塔爾斷交,並對卡實施封鎖。10月,總統薩勒曼歷史性的出訪俄羅斯。11月4日,黎巴嫩總理指責伊朗干涉黎巴嫩等地區國家事務並在沙特宣佈辭職,後在法國斡旋下回到黎巴嫩並收回辭職。同天,也門胡塞武裝向沙特首都利雅得發射一枚遠程彈道導彈。沙特王儲穆罕默德認定此次襲擊是伊朗打響的代理人戰爭,沙特伊朗關係緊張全面升級。此外,伊拉克中央政府與庫爾德地區政府關係也在這一年持續緊張,武裝對峙升級。

近期中東格局再起波瀾,“兩伊”仍然是衝突和博弈的焦點,也是影響未來油氣市場供應格局的關鍵。中央政府和庫爾德政府圍繞基爾庫克的衝突將引發原油市場的動盪。伊朗以核協議換取結束制裁後,已經向全球原油市場釋放了超過100萬桶的產能。一旦重啟制裁,這部分供應量的消失將直接影響供應格局。特朗普的“不走尋常路”和普京的“持續滲透”均釋放了強勢迴歸中東的信號。伴隨著兩國在敘利亞明爭暗鬥的升級,各自的盟友也在衝突和對抗中重新分化組合。沙特處在改革轉型的關鍵期,如能如期完成轉型則在中東地區形成示範效應,改革成果可能惠及其他國家。如出現變故,則危及自身的穩定進而加劇中東局勢的震盪。作為傳統的動盪地區,2017年的中東新舊秩序交替,大國博弈升級,地區衝突頻發,未來的油氣供應格局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衝擊。

環保要求提高,空間受限成本加大

油氣生產企業既是能源生產者也是耗能和排放大戶,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長,油氣勘探開發活動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和限制。國內外皆如此。紐約市長2018年初宣佈對包括埃克森美孚、BP、殼牌、雪佛龍和康菲等在內的國際石油公司提起訴訟,稱其應為過去氣候變化所致的損害以及未來可能導致的資金需求負責。據估計,這一資金需求量或為20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一直是全球油公司的“領頭羊”,一直以來都對氣候變化持“不屑一顧”的態度。2015年開始,該公司因為氣候和環保方面的問題屢次受到輿論壓力和相關部門的調查。2018年初以來,該公司對環境變化的態度開始轉變,一方面積極參與增加在清潔和環保業務方面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和資助環保組織和相關研究。2018年5月底,道達爾在巴西Foz Do Amazona盆地的鑽探計劃再次被巴西環境部駁回。這已是該公司第四次提出鑽探申請了。

在國內,油氣勘探開發面臨的環保壓力越來越大。我國2015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新《環保法》,其中有關“按日計罰”“移送”“行政拘留”的規定被認為是法律中諸多最嚴條款之一。隨著我國政府開始對環保問題的鐵腕治理,“環保關停”事件越來越多。油氣勘探開發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正面臨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油公司需要在鑽探活動的環保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更長的時間。這導致了油氣上游活動成本的增加。

在成本持續下降的推動下,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對油氣的衝擊越來越明顯。據統計,2010年以來,全球陸上風電成本下降了23%,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73%。未來風電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根據BP預計,陸上和海上風力發電的平均成本在每次全球累積發電量翻番時便會減少19%,太陽能發電的平均成本會在全球累計發電量翻番後降低23%。照此估算,到2050年,無論是在北美、歐洲還是中國,陸上風電將成為最便宜的電力,太陽能也將具備與其他化石能源競爭的能力。再者,作為石油消費主力的交通運輸領域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電動汽車因其能效和環保優勢再次受到消費者和各國政府的青睞,銷售量連年大幅增長。因此,未來的油氣勘探開發需要在環保、便利性和成本方面尋找新的平衡點,來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