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寒乎?欲食乎?你還記得那些曾讓你讀罷,便已淚流滿面的文章嗎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桑下豈無三宿戀,樹猶如此而人何以堪。

每每重讀《項脊軒志》,總會有鼻子泛酸的感覺,無物言悲,無物不言悲。其實真正戳中我淚點不是這句話,而是文中那段:“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沒讀至此,心頭一顫,鼻子不由泛酸,可能這和我常年在外,無法親自向二老問安有關吧。而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讀罷,淚如泉湧,不能自已。

兒寒乎?欲食乎?你還記得那些曾讓你讀罷,便已淚流滿面的文章嗎

項脊軒志

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裂。

《浮生六記》不是很長,閒暇之餘,總是願意去讀它,而每當讀至芸之死,總會後悔為什麼讀的如此之快,總因君太多情,妾身薄命爾,無助與淒涼瞬間堵塞胸口。“因又嗚咽而言曰:人生百年,終歸一死。今中道相離,忽焉長別,不能終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婦,此心實覺耿耿。”言已,淚落如豆。讀完這段,我知道接下來作者的人生,已經沒有那個可以始終陪伴左右的人了,當時是,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裂,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

兒寒乎?欲食乎?你還記得那些曾讓你讀罷,便已淚流滿面的文章嗎

浮生六記

報我之緣,取我之債

什麼是矯情呢?估計就是我這種看《聊齋》都會莫名其妙看哭的人吧,《聊齋》中有一則叫《四十千》的故事,故事很簡單,新城王大司馬,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人進入他的夢中呼喊道:“汝欠四十千,今宜還矣”,既醒,妻產男,知為夙孽,所以他把四十千捆置到了一間房內,兒子的衣食病藥,都從這四十千內取用,過三四歲,僅存七百,兒子忽然開口曰:“四十千將盡,汝宜行矣。”言已,兒乎顏色驟變,就此氣絕。於是這家人便用剩餘的錢財埋葬了這小兒子。故事如果到這就結束了,那麼講的無非就是一個欠債還錢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卻有下文。“昔有老而無子者,問諸高僧。僧曰: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烏得子?”蓋生佳兒,所以報我之緣;生頑兒,所以取我之債,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哈哈,原來人世間的愛恨情仇,無非就是欠和還而已,兩不相欠,自然就是無情啊。報我之緣,取我之債,頓生蒼涼,那麼我呢,我的二老一定以前欠了我很多錢吧,哈哈。鼻子有點酸,哎~

兒寒乎?欲食乎?你還記得那些曾讓你讀罷,便已淚流滿面的文章嗎

父母

父子之情,總是湧現於無聲處!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讀過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山野狐怪,奇聞軼事,適合消遣讀物,發人深省而又引人生笑。紀曉嵐用了十年寫就了此書,這本書在文末將他已經去世了十幾年的兒子寫的幾個短故事增添在內,並做了一個簡短的說明。而這時的紀曉嵐,已經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在書的末尾,紀曉嵐用盡了各種溢美之詞,來誇獎他的兒子有多聰明,而卻因為自己被貶至新疆,沒了自己的約束,兒子開始放任自流,最終竟沉淪於鬼狐故事中不可自拔而去世,在這段說明中,紀曉嵐充滿了懊悔,悔恨自己的不盡責。

《閱微草堂筆記》中並沒有能讓我感動落淚的故事,但每當讀至書末,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個畫面,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以悔恨和悲涼的心情,翻看著早逝亡兒的日記,心酸之情,難以言表。紀曉嵐兒子的文采自然與老紀想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但是這樣一個父親,即使他的兒子已經離開了十幾年,只要有哪怕那麼一絲機會,都要幫自己的兒子力所能及的做點什麼啊.........

兒寒乎?欲食乎?你還記得那些曾讓你讀罷,便已淚流滿面的文章嗎

紀曉嵐

感動我的真的還有很多,孤獨傷感的《孔雀東南飛》、《儒林外史》、張岱的《自為墓誌銘》、《秋燈瑣憶》,知音難尋的“鳳歌笑孔丘”、伯牙絕弦。

每讀至此,浮一大白,猶感悲涼!

那麼,你還記得那些曾讓你心緒難平,震顫心頭的文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