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夜爲網絡文學影視化開闢新道路

網絡文學影視化已經是屢見不見的了,近年來,網絡小說已經成為國內影視界爭奪的優質資源,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就有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同時在前幾年,網絡文學影視化也是影視人必爭之地,前幾年可以說每個電視熒屏幾乎被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承包。

將夜為網絡文學影視化開闢新道路

然而,擁有良好粉絲基礎的作品登陸熒屏後,卻多被吐槽淹沒。原著小說的新意,被熒屏的規模生產“套路”,消解成了半成品偶像劇。而影視界對於網絡小說資源的瘋狂開採,不但對網絡小說多年積累的品牌價值造成了極大浪費,也“反噬”著網絡文學的生命力。慢慢地,網絡文學影視化的道路開始式微,發展到今天,市場已經不是盲從,而是開始慢慢地走向理智了。

但是目前還是有很多逐利機構,還是想用網絡文學大IP+流量明星小鮮肉繼續開闢道路,其實,影視劇對網絡小說的挖掘,來得還要早,當較為“非主流”的文學樣式進入“主流”的影視市場,原著的風光卻黯淡了不少,“雷劇”層出不窮。

《佳期如夢》、《會有天使替我愛你》、《泡沫之夏》、《千山暮雪》等都是較早試水的作品,這些原著小說都擁有極高的人氣,然而改編成電視劇後卻因為過於狗血,而差評不斷,不得不讓市場反思。

將夜為網絡文學影視化開闢新道路

網絡文學影視化的道路該如何走?可能在10.31開播的《將夜》就給與大眾答案,有業內人士甚至稱《將夜》已經用口碑和為網絡文學影視化開闢新道路。

尊重內容,尊重原著,在劇情發力

《將夜》這部小說,作者貓膩在小說中塑造了很多“不可知之地”,有一些虛設的歷史朝代和宗派,有像西陵神殿、書院後山等不可知之地。楊陽導演認為,這些聽上去感覺非常玄幻,實際上故事裡體現出的價值觀,人物矛盾的現實性,故事細節的真實性都是貼近生活的,也容易引起共鳴。

將夜為網絡文學影視化開闢新道路

加上在內容改編上,出生於85的年輕製片人王裕仁看來,創作者應成為觀眾和主流價值觀之間的橋樑。“《將夜》是年輕人的故事,但講述的不是風花雪月、打打殺殺、追名逐利,而是關乎民族精神和人類命運的深刻主題。年輕人需要他們看得懂、聽得進去的故事,好的文藝作品應該激發社會的正能量,不要總是宮鬥、打怪、小情小愛,要給人以美好和希望。

演員陣容無流量明星,角色更加貼近原著

《將夜》在選擇演員時則更加註重演員本身和角色的貼合度。將夜的演員和製作費用嚴格遵守廣電倡議的3:7,“不依靠高片酬演員,不計較流量,以適合度決定選角,用誠意打動觀眾”的製作態度。

將夜為網絡文學影視化開闢新道路

對於男主角陳飛宇,在楊陽導演看來是貼合原著人物形象的一次選擇。配角方面,《將夜》亮出了豪華級的陣容,胡軍、鄭少秋、倪大紅、黎明都在劇中擔任重要角色,胡軍飾演護國大將軍夏侯,黎明飾演唐王,鄭少秋飾演書院夫子,這些武俠劇中的標杆級形象一經出現,立刻收攏了大批粉絲的目光,喚起觀眾重溫經典的衝動。

內容至上,加上用心製作,不追名逐利而精心打造出來的作品,定將為網絡文學影視化開闢新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