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新媒體,你切莫變成了「黃牛」拉「高鐵」

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興起開設微博、微信、頭條號、抖音號、一點資訊等政務新媒體的高潮。然而,本該生動活潑服務群眾的公眾號卻“表情呆滯”,甚至淪為“殭屍號”。管理人員固守傳統思維方式,習慣用“黃牛”拉“高鐵”,浪費了大量人力財力,影響了政府在網絡時代的形象與公信力,更是無法擔任新媒體時代傳播黨和政府聲音、回應公眾關切的使命。

中部某市開設各類公號33個,且以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公號、央媒客戶端等為主。總體來看,各類公號呈現“三多二少一隨意”的特點:

從發佈內容看,領導多、會議多、複製多。多數公號的主要內容是各級領導尤其是本級黨政一把手的活動、講話、會議等。比如,某縣近一週的微信公眾號32篇文章中,領導的會議、活動講話佔到近一半。各類公眾號中普遍沒有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文章,大多是從各級媒體報道、政府各部門簡報中複製粘貼而來。

從影響力來看,這種公眾號的文章關注量少、轉發量少,即便在微博開放的環境中,轉發評論維持在個位數的文章比比皆是。

一些公號發佈文章也非常隨意。比如,有一公號在今年1月發佈3篇文章後便“休息”了,到9月中旬突然稿量大增,以一天發七八篇的頻率突擊發稿5天。

究其原因,是公號管理部門“唯上”的心態造成的。地方政府新媒體公號的管理部門,習慣上把“為領導服務”的思維帶到新媒體上,領導成了主角,認為群眾關注少沒關係,領導看到就行。各種內容枯燥、遠離群眾的會議型報道、簡報式報道大量充斥,導致很多政務公號成為少數領導幹部的自娛自樂。

當下,各種新媒體蓬勃發展,公眾號在輿論場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政務公號如果繼續延續落後思維,不僅浪費人力財力,更會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新媒體時代,政務公號應該成為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在傳播黨和政府聲音、開展政策宣傳、回應民眾關切等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各級公眾號管理部門要切實轉變觀念,發政務信息而不是領導信息,當好黨和國家政策宣傳員;要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個別領導服務;要疏通服務群眾的“新渠道”、當好網民意見的“迴音壁”,建立網民留言審看、處理和反饋機制,而不是自說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