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開車司機憑什麼比我幸福?」「我比你想得開!」

前段時間從北京古玩街回中關村,好不容易打著車了。

司機大哥忙前忙後幫忙搬行李,然後也沒和我客氣,非常自然地打開話匣子。

從他剛來北京工作,開始開車一分錢沒掙著,聊到現在終於養活一大家子還在北京定居。

司機大哥父親在本地是開大公司的,家境富裕,大學畢業就可以安排進公司做經理,但是司機大哥覺得實在沒意思,就跑到北京自己單幹。

後來我問他,在老家守著家業當老闆多幸福啊,何必跑來北京找這個罪受。

在等紅綠燈的當口,他意味深長地說了一段話:

北京人有句老話說的好,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這世上沒有真正幸福的人,只是有些人想得開而已。比如我,窮的時候我能忍著好好幹活,富的時候我也能耐著不亂作,是好是歹我都能想得開,好好地把日子過下去,我就覺得我很幸福。”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

生活本身就是體驗人生參差多態的過程,有的人想得開,即便是那些看似不美好的遭遇也成了幸福的點綴。

人生本苦短,草木見枯榮。

有時候想得開,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


“一個開車司機憑什麼比我幸福?”“我比你想得開!”


1

想得開,是一種豁達的態度

唐代劉禹錫,因參與政治革新得罪當朝權貴,被貶為安微和州通判。

按當時規定,通判應住衙門裡三間三廈的屋子。可和州知縣看到劉禹錫是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

劉禹錫沒有埋怨,撰寫一幅對聯貼於房門: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辨。

這個舉動氣壞了知縣,又令手下官吏將劉禹錫的住房由城南門調到城北門,由三間改為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又寫了一幅對聯:

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照樣安心住下,讀書作文一切如故。知縣見他還是悠然自得,將其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一間房,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身居斗室,劉禹錫卻寫下千古名文《陋室銘》。

劉禹錫的想得開,表現的是他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他雖屢屢遭受磨難,就連基本的住處都成問題。但在他眼裡,清風依舊在,江岸朗月明。身在陋室,惟吾德馨,一切安然自若,豁達大度。

《莊子》有言:“大知閒閒,小知間間。”

其意說的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

遇事不嘀咕,有事想得開,或許這就是一個人最大的能耐。


“一個開車司機憑什麼比我幸福?”“我比你想得開!”



2


想得開,是一種別樣的自在

季羨林先生生前對採訪他的記者說,

“有一老友認為‘吃得進,拉得出,睡得著,想得開’很重要,而我則認為,最重要的是‘想得開’。我快到100歲了,我就是因為想得開。”

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活得痛快、活得大度,就要想得開。

而想得開,無非是一種對生活和命運各種迎面而來的種種不順表現出來的豁達而已。

季羨林先生在《不完美才是人生》一書中寫道: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村上春樹在《1Q80》中寫道:

“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既往不可追,未來不可懼。用心經營和過好餘生的每一天,這就是生命最好的自在,也是對自己最好的想得開。

季老這一生,經歷了戰火紛飛的年代,出走過故國的另一端,經歷過人生百態,他看淡了世事,知道一生不過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難得的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看慣了風雨也好,經歷了冷暖也罷,只要還能想得開,人生就是一種別樣的自在。


“一個開車司機憑什麼比我幸福?”“我比你想得開!”


3

想得開,是一種篤定的坦然

記得以前國企改制的時候,我家樓下有一對國企下崗職工夫妻。他們在樓道口上擺了個小攤,早上賣點油條包子茶葉蛋,下午放學回來還能看到他們在守著攤位做生意。

他們沒有了從前讓人羨慕的工作,也沒有了衣食無憂的工資、獎金,甚至為了省錢他們出門打貨都是走路過去的。

但和很多下崗人不一樣的是,他們過得很幸福,靠微薄的收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

和筒子樓裡大多數打鬧吵罵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地雞毛的夫妻相比,他們是我小時候見過最和藹可親的叔叔阿姨,後來看電影《芳華》的一句臺詞: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我的腦海裡第一反應就想到了這對夫妻。

他們也愛跳舞,在那個沒有廣場舞的年代,也沒錢進舞廳,就在自家的屋子裡打開收音機轉悠起來。男的喜歡釣魚,女的喜歡養花。下崗後,依然能看到男的扛著魚竿去釣魚,他們家陽臺上的花依舊鮮豔奪目。

夫妻倆雖然下了崗,收入減少了許多,卻從來沒有見他們吵過架動過手。記得有一回和母親去買菜剛好碰見那位阿姨,閒聊中阿姨說:

“雖說是現在下崗了,但畢竟還有一檔子營生可以做,老天從來不虧待好生過活的人。您看我們家這麼難,不也過來了麼?做人做事,無非是想開和想不開罷了。”

很多年後,我還能時常想起那一對夫婦,總是那麼從容淡定,見誰都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

很多人之所以能想得開,是因為他們骨子裡有一種篤定的坦然,這樣的坦然會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行走的方向,會讓他們明白自己活得的意義。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跟隨內心的方向,有一種想得開叫著篤定和坦然。

人這一生,十歲受誘於餅乾,二十歲受誘於情人,三十歲受誘於快樂,四十歲受誘於野心,五十歲受誘於貪婪。人生未必有真正幸福的時候,因為大多數的時候都在和無窮無盡的慾望做鬥爭。

縱然我們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可能化解所有的風險,有一天人生的厄運和危機仍然會到來,我們可能會身處逆境。

到那一天,我希望你能這樣安慰自己:

至少,我還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

“一個開車司機憑什麼比我幸福?”“我比你想得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